第96章 陛下,不宜出战!

  “何事。”
  他询问,手中的公文揭露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秘密。
  头曼单于被其子冒顿弑杀,冒顿以铁腕手段迅速掌控匈奴,连婴儿也不放过。
  更让蒙恬忧虑的是,匈奴在冒顿领导下,势力日益壮大,对大秦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尤为令他怒火中烧的是,他的胞弟易小川,竟背弃大秦,投靠了匈奴,成为匈奴的重要智囊,策划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加速了匈奴的崛起。
  蒙恬紧握的拳头关节嘎吱作响,牙齿几乎被咬得粉碎,他的心如同被撕裂一般痛苦。
  “我蒙氏家族,世代忠诚。”
  他心中呐喊,“为国家尽忠。”
  然而,家族中竟出现了如此悖逆之徒,这让他感到无尽的羞辱。
  易小川背弃大秦,投身匈奴,策划诡计,犹如一把利剑刺入他的胸膛。
  他该如何面对祖宗的期许,又如何面对皇帝的信任?如果易小川此刻出现在他眼前,他或许会选择亲手终结易小川,然后以死谢罪,只为挽回家族的荣誉。
  易小川成为匈奴军师的风声传遍了大秦,直抵咸阳宫的金殿。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雷霆震怒,周身散发出骇人的杀气,一掌重重拍在龙椅扶手上,轰鸣声回荡在殿堂之中。
  “身为秦土子民,竟助敌国谋略。”
  他怒吼,“该当何罪。”
  即使易小川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但他却能扶持新单于登基,策划策略使匈奴迅速崛起,这让秦始皇既愤怒又警惕。
  愤怒的是易小川背离了大秦,警惕的是匈奴的扩张可能带来的边境百姓的苦难。
  “朕决定亲征匈奴。”
  秦始皇威严的目光扫过群臣,“你们有何良策。”
  他的声音掷地有声,仿佛要穿透每个人的内心。
  匈奴的势力日益膨胀,对边境的威胁日益严峻,不能坐视不管。
  面对秦始皇的决断,王离挺身而出,那张年轻的面孔虽然未经世事打磨,却透着坚定。
  “微臣以为,应立即出兵,对抗匈奴。”
  他高大的身躯如同一杆挺立的战旗,剑眉深邃,星眸熠熠生辉。
  “匈奴侵扰边疆,百姓受苦,臣愿领军平叛,以解皇上忧虑。”
  王离,这位王翦的孙子,王贲的儿子,虽然年轻,却继承了家族的英勇基因。
  王翦,战国时期的传奇将领,与李牧、白起、廉颇齐名,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他的孙子王贲同样不负众望,击败楚军,水淹魏都,灭多国,父子二人联手,为大秦统一六国立下汗马功劳。
  如今,他们的名字再次被提及,预示着新的战役即将开启。
  王离与家中的王贲将军、祖父王翦相比,确实略显平庸。
  他目前仅是一位平凡的将领。
  并没有显着的战功记录。
  然而,多亏了他的父亲和祖父,他才有机会与众多朝中重臣一起站在咸阳宫殿中。
  他急切地希望能在秦国的征战中建立赫赫战功。
  以此证明王家的荣耀。
  因此,他主动请缨。
  希望带领部队北方征战,讨伐匈奴。
  其他将领也纷纷呼应。
  表示愿意与王离一同北征。
  在秦朝,军功爵位是根据战功来授予的。
  也就是说,只有参与战争才能获得晋升。
  因此,这些武将们希望能征战匈奴,以此获得军功,升官加爵。
  同时,这也是他们满足战斗欲望的方式。
  武将们热爱战斗。
  但文官们的观点却与他们相反。
  “陛下,这恐怕不妥。”
  “挑起战事,势必会耗费国家财力,还会导致无数人丧生。”
  “我认为和平为上。”
  “若是双方能够通过和亲结盟,避免战事,那是再好不过了。”
  以李斯为首的文官们纷纷上前进言。
  一名武将反驳道:
  “你们这些文官太过软弱!”
  “和亲?
  难道我们要让我国的公主去那荒凉的匈奴之地?
  或者让匈奴献上美女?”
  “而且和亲结盟?”
  “这无异于养虎为患!”
  “陛下,我认为应该斩草除根!”
  “否则,匈奴将来壮大,必成我秦国之患!”
  “我请求与小王将军一同出征!”
  “我也请求出征!”
  其他将领也纷纷上前,表示愿意一同征战。
  文官们捻着胡须,眼睛瞪得大大的。
  “你们这些武将懂什么!”
  “一旦开战,会有多少人在战争中丧命!”
  “有多少家庭会失去丈夫和儿子!”
  “士兵的装备武器,这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我国刚刚统一六国,国库正是空虚之时。”
  “怎能承受如此巨大的消耗!”
  “而且,我国边境有蒙恬将军把守,匈奴难以进攻。”
  “陛下,征讨匈奴一事需从长计议!”
  “我等为天下百姓请命!”
  “望陛下不要因一时的愤怒而发兵!”
  秦始皇坐在龙椅上,头戴十二旒冕,身穿玄冕。
  他的手肘靠在扶手上,支撑着头部。
  俯瞰着下方争吵不断的文官和武将。
  秦始皇的眉头紧锁。
  头开始隐隐作痛。
  “陛下,不宜出战!”
  “劳民伤财!”
  “陛下,匈奴嚣张!”
  “我们必须彰显我秦国的威严!”
  文官和武将互相怒目而视。
  双方都不相让。
  文官甚至卷起袖子。
  一副不惧武将,想要大打出手的模样。
  武将们则怒目圆睁,身上散发着凶煞之气。
  如果不是在咸阳宫殿中,他们一定会给这些身体虚弱,如同小鸡仔一般的文官一个教训。
  双方争执不下。
  他们的目光都转向了秦始皇。
  “陛下。”
  “请陛下裁断。”
  文官和武将同时开口。
  秦始皇陷入了沉默。
  他支持任何一方都不会是个好的结果。
  虽然他想要征讨匈奴,但文官们的观点也很有道理。
  在秦始皇的宫殿中,一场关于是否对匈奴出兵的争论正热烈进行。一边是主张强硬出兵以维护大秦尊严的武将,另一边则是认为和亲政策更为适宜的文官。在这场辩论的角落,叶轩静静地站立,仿佛他的存在只是为了见证这场争论。
  “叶爱卿,你对此有何高见?”秦始皇的目光突然落在叶轩身上,打破了他的沉静。
  叶轩身体微微前倾,脸上露出严肃之色,他从慵懒的状态中迅速转变为一名深思熟虑的将领。
  “陛下,大秦的威严自然不可辱,但征伐之事,需三思后行。”叶轩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
  武将们目光热切,期待着叶轩能支持他们的决定。而文官们则带着一丝不屑,认为叶轩不应为一个武夫所动。
  叶轩继续说道:“匈奴的威胁确实迫在眉睫,但大秦的富强亦不可随意挥霍。我有一计,或可双管齐下。”
  他的话语引起了满朝文武的兴趣,他们静静地等待着叶轩接下来的话语。
  叶轩沉思片刻,他的目光如炬,似乎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局势。“我们可以派遣精锐暗中削弱匈奴的边境力量,同时在国内加强训练,提升军队的整体素质。这样,我们既不必大规模出兵,又能在不动声色中削弱敌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