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加试考场中

  一轮红日冉冉东升,天色大亮。
  该来的人全部到齐,钟声响起,预示着这场加试开始。这种内部考核,皆是有关系,自然要讲究公平公正。否则仗着自己权势徇私舞弊,那没得玩。
  包括蔡京在内的高官王公全部退到一边,相互监督。同样他们也都是监考官,确保加试公平公正。
  由参与会考的学子拿着号牌,前往都事院宝文殿考场。孙新背着书篓拿着号牌,经过严格的确认身份后没问题,书篓里面的笔墨纸砚禁止带入。他只能取出食盒,怀揣着加官进爵的梦想进入考场。
  由于并非是正式科举,没有在贡院开考。
  宝文殿不定期举办官僚学子考核,选拔人才之地。大殿里面的布局讲究,座位与寻常科举一般无二。
  由于考生少,大殿四面靠墙的位置用隔板和山水屏风隔开。考生位置有整套桌椅,桌上有笔墨砚台,墨汁都有人研磨好了,还有张软榻方便休息。角落里还有马桶夜壶,不得不说,这架势像模像样。
  每个考生位两侧用木板隔开,相隔两米,防止作弊嫌疑。监审台就设立在大殿中央,可以清晰地看到四周考生情况。十数位高官,饱学之士全程监考。据说宋徽宗赵佶也会过来,加试相当的严苛。
  “46号,靠,老子是最后一个?”孙新按照号码牌上的数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发现如绿皮火车般临时隔出来的位置,不禁嘟囔,走进坐了下来。
  至于会不会考砸,孙新没有丝毫这方面的担忧。要是没有遇到李清照之前,他靠自学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没个一年半载休想有成绩。可千古第一才女日夜不停的教导三月,对各儒家经典越发精熟。加上后世也苦读十二年和人生阅历,要是两世为人还不能拿下头名,还不如买块豆腐直接撞死。
  过了一会,外面又是钟声响起。
  从第一次钟声响起开始算,应该是过了一刻钟。陆续有朝廷高官,各殿学士入内,在中央位置上坐定。十多人大概分为三派,除了三五个人属于中立。蔡京身边人最多,一个长着虬髯的老者身边也有人围着。想必这就是那长着胡须的太监童贯。
  孙新偷偷抬眼看着这些朝廷高官,目光落在蔡京身边那个魁梧老者身上,根据面相也猜测出其身份。这位可了不得,乃是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太监。什么魏忠贤,李莲英之辈在他面前都不算球。
  相比蔡京靠自己的能力和权谋之术坐到如今的位置。这童贯家境贫困,大字不识几个,靠拍马屁捧臭脚拍出了人生巅峰,被徽宗喜爱,被历史铭记。
  他的宦官生涯之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于后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无人能够打破的记录。
  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宦官;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宦官;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宦官;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代表国家层面出使外国的宦官;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宦官.……
  由此可见,这位童枢密在拍马屁的路途中学到了不少东西。逐渐从废物一个变得有本事,不可小觑。会踢球的高太尉如此,这位也是用自身事迹向世人们诠释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
  共计十六位监考官就位。
  宦官们分为两拨,捧着考卷和空白的纸张由监考官们确认无误。才先后分发给考生,这期间有几位考官离席,分为两队交叉式跟随,确保发放试卷的时候没有差错,顺便检查考生是否有作弊嫌疑等。
  怪不得古代科举考试几乎没人敢作弊。
  孙新看着第一波监考官又拿着自己的食盒翻看确认是否有暗格,第二组更过分,直接把盒子拿走了。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你这食盒,考完到外面去领。”一个长髯飘飘的监考官着脸,撂下一句话走了。
  “呃……”孙新顿觉无语,看着婆娘准备几个油脂包和一壶酒喃喃自语,加试会考,真是查了又查。
  随着考卷发放,还有两张空白的赤亭纸。
  这种赤亭纸可不简单,又因当时的大臣谢富春支持此纸生产,故尚有谢公纸或谢公笺之称。北宋真宗时期被选作“御用文书纸”。因皇帝庙祭时用以书写祭文,故称为元书纸,用作写公文、科举等……
  纸张的特点是洁白柔韧,微含竹子清香,落水易溶,着墨不渗,久藏不蛀、不变色。
  “好纸。”孙新闻到那股清香,称赞,取过考卷,扫了一眼上面的考题,嘴角微微勾起了一丝弧度。
  “这倒也不算太难。”
  题目跟历年不同,却也大相径庭,无非是以自身理解阐述当下,写一篇文章,并要求考生引经据典。
  孙新闭目组织言语,不多时睁开眼,拿起狼毫笔,沾了一点墨汁,在赤亭纸上左下角处写好编号和名字,随后开始奋笔疾书:“古之有言,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沙沙声响起,一个个苍劲有力的字体跃然于纸上。大小适中,龙飞凤舞,飘逸灵动,俨然自成体系。
  半个时辰后,孙新放下毛笔,吹了吹纸上的墨汁,看了看最后胡扯些君子爱国如何如何,为朝廷尽忠之言语。得体不浮夸,表现出自己的忠君爱国。
  毕竟从宋代起,儒家理论对科举产生了很大影响,统治者要求读书人必须诵读儒家经典,学习封建礼教,以满足封建统治的需要。到了宋宁宗以后,儒家理论就发展成为了科举取士的最高标准。这样做是令那些读书人受到枷锁束缚,忠于朝廷。
  这样不用担心读书人反叛。
  孙新笑得意味深长,伸了个懒腰,在座位上闭目养神。
  加试共分为三场,第一第二场各两个时辰,每三场三个时辰,第一场为划分为四书五经,宗旨考验心性,第二场为治理地方,评判能力和理念等,第三场为诗词歌赋,主要是体现学子的才华与否。
  正常情况下,三场要考三天。
  不过加试,都是推选出来的人才,本身就文才斐然。优中选优,三场考试自然缩短时间在一天完成。这样是驴子是马谁最优秀,也能减少舞弊行为。
  孙新仅仅用了四分之一的时间便答题完毕。他有种回到当年考场的时候,很想看看周围考生是不是抓耳挠腮或是东张西望想找人抄一抄,可惜被木板挡住看不见,又不能提前交卷,只能假寐。
  远处的蔡京见自己推选的孙新,奋笔疾书半个时辰后便放下毛笔闭目养神,不禁脸上的笑容更多了。听着身边有人惊呼夸赞之声,心中更加喜悦。有些挑衅地看着虬髯老者一眼,像是说你的人还没好。
  “哼。”那人正是童贯,皮笑肉不笑地撇过头去。却是不经意间打量起孙新,眼神闪烁不知想什么。
  很快,两个时辰过去。
  有人神采飞扬,自认为答得不错,有人愁眉苦脸明显没发挥好,也有人神色从容,看不出考得如何。随着宦官挨个收好试卷,随后又发现第二张考卷。
  “果然,考生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孙新看了眼考题,主题是如何治理好一县之地。暗叹哪怕是贪官横行的北宋末年,面子工程也需要。想做官至少也要有些治理才能到地方上任。
  捞钱,最重要的是有钱可捞嘛!
  孙新提醒毛笔就是奋笔疾书,对这种理念式的考题他最擅长不过。首先从各村镇人口普查统计等方面着手,再到当地的教育事业,强调孩童针对培养。直至衙门官兵职责细致化,商贸的鼓励和约束法门,农业的规划和水稻等农作物的培育话题……
  民生,农耕,商贸,经济,教育等方面他全有涉猎。并将这么做发展的场景和后续的优劣分析出。尽管努力精简言语词汇,也依旧洋洋洒洒写满了考卷。用了整整一个多时辰,方才放下毛笔。
  孙新吹干了墨迹,这才长舒了一口气。起身走到角落处痛快地撒了泡尿,腹中有些饥饿,便把夫人准备的几个油纸包裹和一壶酒拿到案桌上享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