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中式教育

  【中式教育是有点东西的#
  还真是,想过紫砂都没想过退学#
  不得不说,咱们中式教育确实是有点东西的,学不下去的时候想过去嘎了,也没想过退学……
  甚至是假设穿越重生回到过去的第一件事,也是想好好读书,高考的时候考个好学校=_=
  看到男主为了女主死,好man好浪漫~
  男主为了女主退学,有病吧,恋爱脑!
  上学的时候遇到破事,想的都是,至少把毕业证拿到吧……
  听到说有人跳楼,正常并表示惋惜。
  听说有人退学,啊,疯啦?!
  每天请假还要看课表……
  连抽血也是要说抽左手,因为右手要写字……】
  啊着,确实啊,不说苏粒都没发现,读书真是克进华国人骨子里了~
  评论区
  网友A:想过学校炸了都没想过退学[微笑]
  回复
  (毕竟学这么多年,退了感觉怪亏的[躺平])
  (谁不是呢)
  (新的一年居然发现我是个上学脑[捂脸])
  (生日愿望都是上岸或期末不挂科[九转大肠])
  (上大学一个字没听,一节课没旷[泪奔])
  网友b:好好好,确诊上学脑,终于理解那些过的不幸福但是不肯离婚的人了[尬笑]
  回复
  (遇到不如意的事,都会想着当初好好读书就好了[捂脸])
  (我可以是流氓但不能是文盲[尬笑])
  (做过最多的幻想是重生回小时候当个大学霸[苦涩])
  (男女主可以为了对方死,但是不能为了对方退学控分[尬笑])
  (恋爱脑都无所谓,放弃前程直接就是一个开骂的大动作[酷拽])
  网友c:这可能说明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讨厌学习。
  我们难过的只是遇到挫折时的不被理解和强迫,获得成就时的被打压。
  我们不是不爱学习,只是希望自己的情绪能更好地被看到。
  ——————
  天幕下的众人感同身受,可不嘛,能学习是多重要的事,没什么比得上这个重要了!
  光看那些什么囊萤夜读,悬梁刺股,就知道古人对于读书的执着。
  甚至董仲舒都有什么学习太过专注勤奋,三年都没有进书房后花园观赏的“三年不窥园”典故。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古时的底层人想要向上寻找出路,读书可能是唯一的一个办法。
  哪怕皇帝也不能不学习,若想做一个有为之君,要学史,学驭人,学各种各样的东西。
  不是要你精通,但绝不能被蒙蔽。
  李世民:所以说科举制度有多重要啊。
  不只是百姓的出路,对于皇帝来说,也是一件利器。
  它能打破氏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为朝廷提供了人才,官员素质上来了,处理政事的效率自然而然跟着上升。
  必须要说的是,科举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让古人们忽视了其他领域的重要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但科举初期的唐朝,哪里能顾及这么多,只要科举能顺利施行,就非常不错了。
  可惜,如今科举的作用无法发挥到极致,还是得受制于一些东西,李世民叹息。
  他只希望高明不要辜负他的期望,大唐能愈来愈好。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李世民对他寄托了无限希望,自然对这个儿子的教育非常重视,然而,不正确的方法却酿出了一系列的悲剧。
  李世民是爱自己这个儿子的,而且一心想将他培养成一个毫无瑕疵的继承人,但人哪有十全十美的。
  他命老师们对李承乾严加管束,不但时时对其劝谏,而且还在暗中监视李承乾的一言一行,事后向李世民汇报。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贞观年间的李世民积极主张让大臣们对自己进行劝谏,对李承乾的诸多老师们,李世民也这般要求。
  朝臣自然跟着皇帝的喜好来,李承乾一点小事都要被拿出来揪着念叨。
  面对着这些不分对错的一味劝谏,处处被挑毛病的李承乾忍受着巨大压力,很多时候,他甚至已经无法判断怎样是对,怎样是错了。
  更何况天幕的后人对李世民这样喜爱,这是一位雄主,可雄主的儿子太难当了。
  朝臣们忍不住就要拿他与父亲对标,弟弟们可以做的事,他却处处做不得。
  李承乾对后人此刻并不能共情,因为他一点也不想再学了,周围人的目光快要把他逼疯了。
  ……
  陆游对天幕很认同,他们家三代爱书、藏书,也编撰整理刻印了大量珍贵书籍。
  对于这样把学习观念刻进骨子里的后人非常欣慰。
  他曾在《白发》一诗里写道:“自怜未废诗中业,父子蓬窗共一灯。”记录父子深夜共同读书的场景。
  后世文武双全,真是令人艳羡。
  ——————
  【女儿就是他们的小耳朵#
  这世上的声音对他们来说都是奢侈品。
  博主偶然发现一家三口在卖鸡蛋仔,觉得特别美好,就拍了下来。
  送上照片时,才发现爸爸和妈妈耳朵都听不见,这时,小女儿出来了,带着人工耳蜗和助听器,吃力着说:“谢谢叔叔。”
  小女孩给博主分享自己的小零食,给博主搬凳子,眼睛亮亮的说自己4岁了。
  博主问小女孩爸爸,为什么只有女儿戴人工耳蜗?
  爸爸在手机上打字说:这个人工耳蜗太贵了,我和老婆可以听不见,但是女儿必须听得见……
  博主又问小女孩妈妈:如果能听到声音,你第一个想听到的声音是什么?
  妈妈打了一段手语。
  评论区说,这段手语的意思是——想听到女儿喊妈妈。
  声音对他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东西,于是,他们为女儿戴上了耳蜗,让女儿能离这个世界近一点儿。
  而女儿听得见声音后,就成了爸妈的小耳朵……】
  评论区
  网友A:刚疑问爸爸妈妈听不见,女儿怎么能听见。以为是莫大的奇迹,但其实父母的爱才是最大奇迹[流泪]
  网友b:原来自己天生看得见,摸得着,会说话也能听见,已经比大部分人幸福1万倍了[流泪]一定要乐观
  网友c:下班了感觉很烦躁,突然刷到这个视频,把我微不足道的矫情捏灭了
  网友d:人工耳蜗多少钱呀,更贵吗
  回复
  (最便宜的10万起步,进口的基本20万加了)
  (我之前看的科普就是,人工耳蜗这个东西就是定制的,如果损坏了,只能重新定制)
  (要做开颅手术的,在脑袋里先放一个东西,然后外面再有一个耳蜗[流泪])
  (人工耳蜗和助听器不一样,助听器对一些残疾人来说没用的)
  (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这种救人的东西都是天价[流泪])
  (因为需要的人少,分摊在需要的人身上就多,不然就没人愿意研究了[泣不成声])
  (国家有政策的,符合条件的免费做)
  网友E:去当地居委会残联申请人工耳蜗,是免费的,希望当事人能看到[抱抱你]
  回复:我就是社区残联,去你户口所在地社区,残联每年都有辅具申请名额,需要先办残疾证然后申请,都是免费的有些需要付邮费大概二三十块,完全听不见属于听力残疾一级,助听器每年大约有十个
  网友F:家人们,已经有很多好心人去联系那个家庭啦,大家不要担心,众人拾柴火焰高,相信那个妈妈可以听到女儿的声音的。
  回复:这才是自媒体存在的真正意义,这样的流量是应该的,真好。
  ——————
  众人有些惊讶,原来这一家三口竟都是聋子。
  可他们把自己收拾的整整齐齐,还在做小贩,看起来就和平常人无异样,甚至活的比古代一些普通人家好的多了……
  听到那母亲的愿望竟然是听自己女儿喊妈妈,不少人红了眼眶。
  人工耳蜗,听起来真是个神奇的东西,竟然能聋子恢复听觉,不过过程可太恐怖了吧。
  开颅啊!还往脑子里放东西,想想就害怕的很,这样竟然还能活下来,还恢复了听觉!
  再一次感慨后世技术之高超,这个耳蜗又贵又难弄,听起来就吓人的紧,不过也不是正常人用的东西,后世朝廷还肯给补贴,也是很好的了。
  我国自古就有扶弱济残的文化传统,在朝廷的主导下,对包括残疾人、灾民、流民、贫民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给予医药和食品等物质帮助,并且加以安置。
  主要有施粥、施药、发放寒衣以及居养等。
  《周礼》有云“疾医,凡民有疾病者分治之;司救,凡有天患民病,则以王命施惠”。
  汉代已有相对固定的政府机构收养并照料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保证其生存并施以医疗措施。
  到了唐宋,对物质供给与实施居养的具体事项与运作方式给予了详尽阐释。
  唐朝有“悲田养病坊”实施救助,宋代更是集前代之大成,设立了多种形式的残疾人居养机构,如安济坊、居养院、福田院和慈幼局等。
  而各朝各代的医者对这种技术非常好奇,往脑袋里放什么,他们如何开颅的,这女娃娃看起来没有一丝异样,还有些活泼,可见这项技术已经成熟了。
  他们赶忙翻起医书,想找找有没有类似的病例,都是如何医治的,能治好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