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贾诩

  【贾诩,三国第一顶级毒士#
  鬼才贾诩一生,献计无数,却从未遭人忌恨,一手自保之术无人能敌。
  三国的一个国力论,两千年后才有人看懂。
  贾诩,怎么不算是顶级“反派”谋士呢?
  年少时就足智多谋,算无遗策。
  遇到劫匪杀人,谎称自己是太尉外孙,结果其他人都死了,只有他活了下来,还找人灭了劫匪。
  后来又在乱世中,用权谋之术,运筹帷幄。
  通天文晓地理,识人心掌兵法,所出之计,计计狠毒但有用。
  关键是这人疯起来完全没有下限,据说军营发生瘟疫,曹操问计贾诩,他直接说,把死尸放到敌方水源上,有多的尸体用投石机扔进城里。
  最厉害的是作为降臣,三易其主,还能位列三公,寿终正寝。
  谋人谋己谋天下,真正的算无遗策。】
  评论区
  网友A:把贾诩和程昱这俩人扔到抗战时期,这俩能把日-本岛给沉了[泪奔][泪奔][泪奔]
  回复
  (贾诩:臣有一计可使主公名垂青史
  曹操:美名还是骂名
  贾诩:你别管)
  (曹操:事已至此,各位军师有何良策?
  贾诩:缓缓起身
  曹操:文和坐下,事情还没到那个地步)
  (贾诩:我有一计
  曹操:不可损我阴德,不可毁我威名,不可让我遗臭万年。
  贾诩:那没了)
  (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
  贾诩:臣有一计
  曹操:也不能太对不起天下人)
  (曹操:优秀的下属是一面镜子,和贾诩程昱相比,我还是挺善良的)
  (曹老板养着程昱和贾诩最重要的作用是没事和这两个人聊聊天,就会觉得自己还算个人)
  (这货养着也花不了几个钱,真要跑别人家去,曹操晚上睡觉两只眼睛都得轮流站岗[尬笑][尬笑])
  (贾诩就像核武,你可以不用,但不能没有)
  网友b:贾诩知道藏拙,每一次出策都想着自保,随便别人听不听[捂脸]
  回复
  (贾诩不是不干人事,他是必须先确保自己安全的情况后,还是愿意干正事的)
  (人各有志,贾诩选了明哲保身,其他人除了智慧也许志节更高。)
  (贾诩看事情是真牛,可能做的事太毒了,没什么人吹他)
  ——————
  三国,曹操大本营里,所有人的目光齐刷刷转向贾诩。
  贾诩一愣,世道真是变了,后人竟然都开始夸他了?
  想起天幕提到的他谎称太尉外孙。
  那时候他因病辞官回乡,路上与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叛乱的氐族人捕获。
  氐族人痛恨汉人,就想把他们全部杀光。
  贾诩急中生智,便自称是太尉段颎的外甥,请求氐人留下自己,可以换取赎金。
  段颎长年领兵作战,在当地颇有威名。
  氐族人担心被段颎报复,便在与贾诩盟誓后,放他离开。而与之同行的数十名汉人,则全部被他们杀害。
  其实贾诩与段颎素不相识,只是借他的威名吓唬氐人罢了。
  这不过是他狼狈保命的小手段而已,哪里值得被后人提起。
  后来他病愈之后,又被董卓征召,董卓入洛阳执政之后,随行之人也全都鸡犬升天,官阶普升。
  贾诩因之被封为太尉掾,随后又升迁为平津都尉、讨虏校尉,只是军中的中级官吏而已。
  董卓被王允与吕布诛杀之时,贾诩恰在董卓部将牛辅军中。
  牛辅被部将胡赤儿斩杀后,军中大乱。
  军中一些人想逃归乡里,躲避朝廷的追杀,关键时刻,贾诩站出来了。
  他说:“我听说,长安正在议论想将董卓部下凉州的将领全部杀光。要是离开了部队,孤身逃亡,只要一个亭长就可以轻易地对付你,这样只能是白白地丢了性命。”
  “还不如率军向西面进发,沿途整编溃散部队,准备进攻长安。若一举得胜,就可以以朝廷的名义号令天下,为董卓报仇。就算失败,那时再逃也不算迟啊!”
  李傕等人听从了贾诩的意见,收束部队整军而西,等到长安城下时,人数已经达到了十多万之多。
  他们一举攻破了长安城,杀死王允,逼走吕布,而后屠戮官员,抢掠居民。
  李傕等人纵兵为患不加节制,乱军烧杀抢掠,横行无忌,杀得长安尸山血海,竟似人间地狱一般。
  百姓遭此劫难,死者数不胜数。
  后人把这一切罪责全部都归结到贾诩身上,称其令“邦国遘殄悴之哀,黎民婴周余之酷”,所谓“祸机一发,流殃百世”,是长安之乱的兆乱之源与罪魁祸首。
  而贾诩的“毒士”之称,也正是来源于此。
  不过,实事求是的说,贾诩可能为李傕等人背了黑锅。
  因为虽然回攻长安的计策是贾诩定的,但长安被攻破之后,烧杀抢掠之事,是李傕等人干的,贾诩并没有参与其中。
  他在长安城破之后,对李傕等人的滥杀行为有过多次的制止和劝谏,对皇帝和百官们也颇多维护。
  另外,贾诩还拒绝了李傕为其封侯拜相的酬答,他说:“我这不过是救命的计策罢了,哪里有什么功劳。”
  事后,贾诩知道李傕等人必不能成事。待局面稍一安定,他便找借口辞官,飘然离去。
  他的反攻长安之计,只是为了自保。
  贾诩辞官后,听说自己的同乡段煨驻军华阴,便前去投奔他。段煨对贾诩心怀猜忌,表面上却作出对他很尊敬的样子。
  贾诩看出段煨的想法后,便有了离开的想法。
  恰好此时,张绣派人来结交贾诩,他便顺势离开段煨,前往张绣军中。
  有人问:“段公待您很不错,为什么要离开他呢?”
  贾诩看了他一眼,慢吞吞地答道:“段煨这个人很多疑,虽然表面上待我很好,私下里却有猜忌我的想法,若待得时间长了,必然会被他害死。”
  “离开他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段煨去除了心腹大患,又期望我为他结好张绣,一定会善待我的家人。”
  “而张绣那里没有出谋划策的人,见我去投奔,他一定会高兴,这样我自己的生命安全和家人的待遇都能得到保障,应该是最好的结果了,何乐而不为呢?”
  后来的事情果然如贾诩所料,张绣对贾诩非常尊敬,将其奉若长辈。
  而段煨也对贾诩的家人颇多照拂,没有加以伤害。
  贾诩跟随张绣之后,劝说他与刘表联合,消除了张绣所部的后顾之忧。
  曹操出兵击败张绣,却在撤退的时候被贾诩施出奇计,以败卒破其胜兵,狼狈而归。
  待到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之时,张绣的势力愈发衰弱,已经无法独自支撑了。
  袁绍派人来联络,想让张绣投靠自己。
  张绣有些心动,可贾诩却痛骂来使,将其赶了出去。
  张绣大惊,忙追问其用意。
  贾诩淡然一笑,对其娓娓道来:“袁强曹弱,我们人又少,若现在去投袁绍,必定不会被其重视。
  而曹操势力不及袁绍,见到我们去投奔,必然会十分高兴,也能够给我们优厚的待遇。”
  张绣担心自己曾与曹操结仇,不能为其所容。
  贾诩却让他不必担心。
  “曹公有霸王之志,肯定会不计旧怨,以向天下证明其胸襟广阔,大公无私。”
  张绣对贾诩言听计从,此时虽有疑虑,却还是按照他的劝告,投靠了曹操。
  后来,曹操果然没有为难他们,反而优待有加。
  曹操与袁绍对峙,军粮将尽,便召来贾诩询问其意见。
  贾诩说:“明公您明察、武勇、用人、决断四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半年都没有取得进展,只不过是想求得万全,不想有一丁点失误罢了。若您下定决心,不再犹豫,就能够马上取得胜利。”
  曹操听了贾诩的意见,便不顾一切地猛攻袁绍营寨,果然取得突破,袁军因此而大败。
  建安十三年,曹操击败刘琮,收复了荆州。他挟大胜之威,想继续顺流而下,直取东吴。
  贾诩得知他的意图之后,便前去劝阻道:“明公破袁氏,收汉南,威名远震,若能安抚百姓,使其安居乐业,则不用兴兵,江南自然就会宾服。”
  曹操自恃兵强马壮,不听贾诩劝阻,结果在赤壁一败涂地。
  想起过往种种,曹操也有些感慨。
  他曾对贾诩说过“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子也。”说明他还是很认可贾诩的。
  至于后世对他和贾诩的编排,他笑骂一声便罢了。他虽在政治上多疑,但其他方面倒是颇有胸襟的,后人调侃,他也没办法呀。
  贾诩觉得自己有点冤枉,他虽然保命要紧,但每一位主公他也是尽心辅佐的,出谋划策十分尽心,人家不听他怎么能强求。
  他的名声是谁传的,什么叫疯起来没下限,你别管计谋怎么样,你就说有用没用。
  况且,他的计谋在乱世应该不算过分吧!
  这个时候的谋士还是很注重名声的,后人这是败坏他的名声啊!
  本来他到曹操麾下就想着尽量低调了,这一下天幕把所有目光吸引到他这里了,后人们,我谢谢你们的夸奖,但是大可不必……
  还有什么把日-本岛弄沉,这可是一块大陆,哪怕知道是在开玩笑,这后人也太看得起他了,他哪有这么大本事。
  在上面搞点乱子倒是有可能,不过这时候的日-本哪值得费这么大心力,一根指头就能把他们摁死,不过是中原局势混乱,无暇顾及。
  贾诩有点嫌弃,就算要去也让程昱去,他才不去。
  ……
  三国以后的朝代,看了天幕后就开始查史书,想看看后世人说的贾诩国力论。
  贾诩认为,国家的实力取决于三个因素——士气、粮食和财富。
  士气是指国家的民心和武备,粮食是指国家的粮仓和农业生产,财富则是指国家的财政和商业发展。
  贾诩认为,只有在这三个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国家才能够稳固发展。
  因此,他主张国家要重视农业和商业的发展,加强军备建设,建立强大的国家财政体系,以此提高国家的实力和竞争力。
  各朝的皇帝们若有所思,既然后人肯定了,那这个国力论,应当是不会错的吧。
  白居易看着天幕,再次感叹道:天下论智计并归贾氏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