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四章 一鲸落,万物生!

  “你小子,这是不仅把人家的祖坟刨了,还要挫骨扬灰!”
  朱元璋吸了一口凉气,望着韩成说道。
  纵然是他这样的人,在意识到韩成都要做一些什么,且做出来的事,将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后,都是忍不住的有些心惊。
  这事情太大了!
  产生的后果,也实在是太严重!
  韩成摇头:“岳父大人,你别说的这么阴森恐怖好不好。
  好好的哪里就刨祖坟了?
  还挫骨扬灰?
  看我人畜无害的,是那样的人吗?”
  朱元璋却并没有因为韩成的话,而有任何的松懈。
  “你都给咱出了这些主意了,你还是说不是刨人家祖坟,挫骨扬灰?”
  韩成继续摇头:“岳父大人,这话可就有些不对了。
  咱可不能凭空污人清白。
  我才不是那样的人!
  岳父大人莫非就没有发现,要是这些都能够顺利实施,大明的读书人只会变得更多。
  读书人的专业水平也会变得更高,怎么就叫刨了祖坟?
  哪有刨了祖坟之后,他们还更加兴旺的道理?”
  听到韩成如此说,朱元璋倒是愣了一下。
  顺着韩成的话这样一想,好像还真的就是这样。
  这些措施若都能顺利的实施下去,过不了几年,大明读书人的数量,将会大大的增加。
  科举选拔出来的官员,更加好用,更有能力。
  这确确实实,是朝着好的方面发展。
  刨祖坟的话,的确没有这样的效果。
  可……这事情不对啊!
  韩成所做的这些,确确实实是在刨读书人的祖坟!
  每一个政策,下手都异常的稳准狠!
  可为啥这样做了之后,反而会让读书人变得更多?
  边上的马皇后没有说话,神情同样是有些疑惑。
  她也觉得这两件事情很矛盾。
  但一时之间,又说不出到底哪里不对劲儿。
  如此过了一阵儿,朱元璋开口道:
  “咱想起来哪里不对劲了!
  韩成,你说的读书人,和咱说的读书人不是一样的。
  之后培养出来的那些学习算数,以及其与学问的人,那也叫读书人吗?”
  韩成点头,理所当然道:“这肯定是读书人!
  他们读的是不是书?通过读书是不是获得了相应的学问?
  而且还是对社会有用的学问。
  那不就是读书人?
  谁说必须要学习孔孟之道,学四书五经的才叫读书人?”
  这……
  朱元璋闻言,多少有些发愣。
  因为韩成所说的这话,和他的常识,有着极大的不同。
  毕竟从他所接触的所有事情上来看,说起读书人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浮现知乎者也的读书人形象。
  一向都是只有孔孟门徒,才叫做读书人。
  此时突然听到韩成的这个论调,让他为之新鲜的同时,也觉得很不习惯。
  韩成笑道:“岳父大人,格局放开一点,咱再往前面多看一看。
  不要只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要往更之前看。
  看到春秋战国时期。
  从那里来看,传世经典可不仅仅只有儒家经典。
  墨家以及法家这些,都是很精彩的。
  那个时代百家争鸣,所有学习学问的人,都可以被称之为读书人。
  我觉得那才是正常的一种情况。
  各种学问蓬勃发展,只要对社会有用,都有存在的道理。
  不能说,只有学习儒家学说的人,才能称之为读书人。
  这太霸道了!
  其余的书也是书,其余的学问也是学问。
  既然都是读书做学问,那都可以称之为读书人。
  儒家一家独大太久了,这不是一件好事。
  很容易就会不思进取,原地踏步,甚至于在不少地方还会陷入误区,陷入僵化。
  正如儒家自己所说的,这叫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一家独大,没有了对手。
  长时间下来之后,许许多多的儒家门人都懈怠了。
  只想稳固住他们诸多先贤所打下来的江山,从而依靠着这些,保住他们超然的地位。
  至于其余的,则要淡化的太多。
  他们生活的太安逸了,远没有春秋战国之时的飞速发展,和锐意进取。
  一代代的发展下来,思想是越来越禁锢。
  西汉时期,公羊之儒,还是非常积极进取的。
  那时候的儒家,是真的有着超强的战斗力。
  腰间挎着剑,嘴里说经义,辩论道理。
  只靠嘴分不出胜负,就拔剑而起,血溅五步!
  那叫一个武德充沛。
  不仅仅对内如此,对外更是刚猛无比!
  十世之仇犹可报!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所以这大汉有着大汉的雄风。
  但随着发展,勇猛刚进的公羊之儒,慢慢的被抛弃。
  被更为温和的谷梁以及其余之儒所取代。
  一步步的发展下来,各种的繁文缛节是越来越多。
  孔夫子当初带领门人弟子,在混乱的春秋时期,挎剑周游列国讲学的那种进取,是越来越少。
  禁锢越来越多。
  对人的压制也越来越多。
  对内强势无比,对外则手段温和,缺少血性。
  就比如大宋的那些文官们,若是西汉时期的那些公羊儒生,怎么可能会如此之憋屈?
  早就一个个呼喊着十世之仇犹可,一个个持着剑,前仆后继的冲上去了。
  独汉以强亡。
  汉强大的,不仅仅是军队。
  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学,也同样强势。
  哪怕东汉之时,占据主导地位的,已经不是刚烈无比的公羊之儒。
  但整体上,儒学还是很有血性,很强势的。
  可是随着一步步的发展,最终却变成了什么?
  儒家长时间一家独大的发展下去,是不好的。
  这已经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所以,岳父大人的大明,需要百家争鸣。
  需要让更多的东西出来,蓬勃发展,冲击儒家的地位,让他们感到有危机感。
  促进他们内部的自我革新和发展。
  同时,这也为岳父大人的大明的飞速发展,而做准备。
  岳父大人的大明想要蓬勃发展下去,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冲破现有的思想牢笼。
  打破儒家发展到如今,在思想上的禁锢。
  才能更好的促进,各种对大明有利的,新事物的发展。
  从这方面来看,岳父大人说我要刨祖坟什么的,倒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我觉得,用一鲸落万物生来形容,更加的合适一些。
  不过仔细的思索,这样说也有些不太准确。
  因为通过这些办法之后,并不是说儒家就不在了。
  依然在,不过在它存在的同时,也允许其余的学问进行传播。
  不能够再将其余的各种学问,都给归结到旁门左道,奇技淫巧之中。
  这真的不对。
  人只靠思想,忽略其他方面,绝对要吃大亏。
  他们认知里的那些旁门左道,奇技淫巧,作用大着呢!
  只要能够不断的发展下去,深入研究,将会令世界大变样。
  让大明的国力飞速增强。
  当各种基础打好之后,到后来,将会有一个井喷式的发展。
  未来所发生的,令岳父大人为之震动不已,简直如同翻天覆地一般的变化。
  绝大部分,都是他们口中所谓的旁门左道,奇技淫巧所带来的……”
  听到韩成如此说,朱元璋想想韩成言语之中,所描述出来的,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种种神奇之处。
  忍不住的心向往之。
  “既然这是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那么……就这样走下去吧!
  明知正确的道路而不走,不是咱的性格!”
  如此说着的时候,他忍不住的将一只手,握成了拳头。
  看得出来,朱元璋在这上面决心很大。
  也是真的想这样走下去。
  马皇后显得有些担忧的望着朱元璋道:“只是……重八,这样做的话,反弹的力度也太大了吧?
  肯定会有很多人拼死反抗。
  难度太大了!”
  朱元璋闻言笑着摇摇头道:“妹子,这些人你动一点他们会叫,动的多了,他们同样会在那里唧唧歪歪的叫个不停。
  既如此,那何不大开大合的来?
  大明是咱们的大明,不能因为担心他们反对,就放着正确的道路不去走。
  他们这些人,归根结底是儒家门徒,最先维护的就是儒教的利益。
  也是为了让他们自己,靠着这棵大树好乘凉。
  至于其余的,都可以往一边放一放。
  连宋濂这样的人,都可以在科举这件极其重要的事情,选择欺骗咱。
  其余的人会做出什么事情,可想而知!
  咱这一辈子走过来,不知战胜了多少敌人,经历过多少凶险!
  没道理大权在握了,却怕了他们这些人!
  谁不服只管来,咱全部都接着!”
  这一刻的朱元璋,霸气侧漏,睥睨天下。
  “好!岳父大人威武!”
  韩成忍不住的出声夸赞。
  为朱元璋摇旗呐喊。
  对于他这种来到这个世界,想要让大明从此拐一个弯儿,冲破原有禁锢的人而言,遇上朱元璋这种极其强势,又有铁血手段的帝王,当真是一个天大的幸运!
  有了他的支持,很多事情都会变的好做。
  朱元璋看着韩成道:“只咱威武还不行啊!你小子还要多出力才行!
  咱在前面,可以给你顶住各方面的压力,为你冲锋陷阵。
  可你小子可不能拉垮!
  要把各种需要的东西,都给弄好才行。
  不然的话,你可就把咱给坑了!”
  韩成道:“岳父大人只管放心,我坑谁也不会坑你。
  肯定会把事情给尽可能的做好。
  我觉得,重中之重,是编撰相应的教材。
  只有把相应的教材给编撰出来,尤其是物理化学这些东西给弄出来。
  而后开办相应的学校,培养出相应的人才,这才是所有事情的根基。”
  韩成望着朱元璋,说出了他的想法。
  对于在这个时代,如何尽可能的让大明变得强大,把后世的很多东西给复刻出来。
  韩成想了很久。
  最终,他所想到的最为根本的办法就是,在这个时代创办学校,教授这个时代的人相应的知识。
  把知识给传播下去。
  通过知识,来培养出相应的人才。
  这才是根本。
  否则只靠他一个人单打独斗,是远远不够。
  哪怕是有朱元璋,朱标他们的支持也不行。
  他最需要做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就是点燃知识的火花。
  把后世那看起来普通,实际上是不知道汇集了多少人心血的知识,给传播到这个时代。
  只要打下了基础,留下了相关的知识,他相信,今后在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算是没有他。
  这个时代的人,也会在他所开辟的基础上,继续前行,不断的开拓进取。
  将诸多的科技,诸多现代化的东西给制作出来!
  结出丰硕的果实!
  对于中华大地上众多人的智慧,韩成从来都没有怀疑过。
  他们只是因为思想被禁锢的太狠,固有的生活习惯没有被改变。
  也没有人进行开创性的举动。
  现在自己来了。
  自己把这些火苗给种下去,再尽可能的去折腾。
  有了自己打下的基础,和留下来的知识,韩成相信,最终的结果肯定不会让自己失望!
  朱元璋听了韩成的话,点了点头:“这些你自己看着办,咱也不懂。
  你后世的诸多知识,稀奇古怪,但很多都令人拍案叫绝。
  这些知识,确实是宝贵的财富。
  这编撰教材的事,就交给你了,你自己看着办。
  需要什么就与咱说,咱肯定大力支持。”
  朱元璋此时,说出来的这轻飘飘的一句话,看起来没有什么分量。
  可实际上,这些话的分量,是大到没边了!
  编撰教材啊!
  而且还是今后定然会在全国最高学府,甚至于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学府的教材。
  这是令无数人趋之若鹜,为之争抢打烂头的东西。
  毕竟谁能编撰教材,那就必然能够在其中留下自己的烙印,可以引导着无数的人,朝着自己所想要的方向进行发展。
  就能掌握话语权。
  儒家为了把四书五经,等儒家的经典,弄成官方性的东西,不知道多少人前仆后继,舍生忘死。
  前前后后经过好几百年,才最终做到了。
  儒家之所以能够兴盛,之所以能够一直的流传下去。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经典为官方所承认。
  甚至于到了后来,成为唯一的官方正统。
  学习,考试,做官相结合。
  甚至于就连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是它的痕迹。
  而这其中最为根本的,就是它能够作为官方教材,一直让人学习。
  每年都有源源不断的人,去学习它,接受它。
  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只要真的有编撰教材的本事,那在得知自己可以编撰教材时,都会欣然而往。
  还会围绕着编撰教材,展开诸多激烈的明枪暗箭,各种的厮杀争夺。
  杀红眼也都是再正常不过。
  哪怕只剩下半口气,也会使劲儿的吊着命,来投入到这件事情当中。
  这事情的影响,实在太大太深远了!
  甚至于能称之为关乎生死存亡!
  结果现在,这等无比重要的大事,令无数文人们围着疯狂的东西。
  朱元璋就这样,轻飘飘的一句话,都丢给了韩成。
  让韩成自己看着去办。
  这等消息若是被那众多的读书人知晓,还不知道会嫉妒成什么样子!
  韩成对着朱元璋抱了抱拳,难得的正经起来道:“岳父大人放心,我一定会竭尽全力,尽可能的编纂出成系统的教材出来。
  用来教授我大明的学生。
  不过,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儿,岳父大人不能太过于着急,需要给我时间。
  因为这里面所涉及到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现在还能记住多少。”
  韩成对朱元璋说的这些,没有一点假话。
  尤其是物理化学这重中之重的东西,他更是知之甚少。
  他敢对朱元璋说出这样的话来,最大的底气,还是恋人系统。
  他只期待着,今后能够从恋人系统当中,刷出相应的知识。
  甚至于直接刷出教材来。
  不然的话,依照他那贫乏的物理化学知识,想要推动物理化学大发展,实在是过于困难。
  “肯定是要给你时间的。
  这些东西很重要,不可能短时间完成。
  而且,大明现在才刚刚起步,所需要做的事情也多。
  没有一点基础,可谓是千头万绪。
  很多事情都需要一步一步的来。
  肯定能给你充足的时间,让你去做。
  这是大事儿,宁可慢一些,也不能出差错。”
  哪怕是朱元璋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新的教材编撰出来,在大明推行。
  想要看到新的教材教,导出来的新式人才,发挥作用。
  但此时听到韩成的话,还是给出了这个答复。
  他知道这件事情急不得,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不过,你也要尽可能的快去做这件事儿。
  把它尽可能快的给做好。
  三年之内吧,三年之内将其给做个差不多。
  至少也要弄一个章程出来。”
  朱元璋给韩成定下了一个大致的时间。
  其实朱元璋原本是想要对韩成说,他什么时候把这些教材给弄好,什么时候就让他和自己的闺成亲。
  不过这样的话,到了嘴边之后,又被他给咽了下去。
  虽然他知道,这样的条件开出之后,韩成肯定会动力满满去做这些事。
  但到了最后,还是觉得不太妥当。
  有些太过于不当人了。
  朱元璋难得的良心发现一回。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则是他担心有了这个条件之后,韩成为了尽早和有容成亲。
  会在不少事情上变得不仔细,弄出一些差错,或者是遗忘一些什么知识。
  这东西,一个个都是重要无比。
  甚至于只是很少的一些地方出了差错,那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所以,他宁可慢些,也没有过于去激励韩成,韩成赶工。
  “大明需要做的事情很多。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教材还有这教育改革,以及科举改革等众多的事情,先缓一缓,暗中为其做准备。
  咱先把简化字,拼音,还有字典这东西给着手弄出来。”
  把教材之类的事情商量完之后,朱元璋叹了一口气,望着韩成说道。
  话说,他这个时候,是真的想要把所有的事情一起做。
  最好是立刻就把各种东西,就都给做好。
  可朱元璋也知道,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凡事需要有个轻重缓急,有个先后顺序。
  什么都做,只能什么都做不好。
  只能一步步来。
  韩成点了点头,对于朱元璋的这个看法很是认同。
  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随着和朱元璋相处的越多,韩成对他的了解也就越多。
  别看朱元璋平日里性子急躁,做事情风风火火。
  但实际上,该稳的时候他非常的稳。
  知道什么时候该快,什么时候该慢,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舵手。
  并非只是一味的莽,不讲究策略。
  这或许就是朱元璋为什么能够在元末乱世,那样多的势力里脱颖而出,并最终取得天下,建立大明这个能够传承下去,两百多年王朝的重要原因。
  “最近几天,咱就着手把这件事情给做了。
  韩成你把你所知道的那些简化字,都给写出来。
  咱觉得你所写的简化字,就非常的好,很是合理。
  至于一些没有简化到的字,咱就让人按照你所写出来的,那简化字的风格,遵循这个规律进行简化。
  韩成点头应下:“岳父大人这么快,就准备把这件事情给推行下去了?
  只怕阻力不小,岳父大人都想好要怎么做了?”
  朱元璋闻言笑道:“自然是有一些章程。”
  说着,指了指朱允熥,又指了指韩成。
  “允熥拜你为师的事情,咱虽然还没有对外公布,但只怕已经有不少人都知道了。
  很多人都会要坐不住了。
  武将们还好,尤其那些文人。可是很热衷于教导咱皇家之人。
  他们所为的是什么?
  最大的诉求,就是要用他们儒家的种种学说,把咱大明将要做皇上的人,给捆绑起来。
  给教导的心向他们儒教。
  最好的办法,便是按照他们理想中的圣君去教导。
  正所谓圣天子垂拱而治嘛!
  这个时候,咱们把允熥给接到身边抚养,很多人肯定都已经猜出了咱的心思。
  不知道有多少人,眼巴巴的想要当允熥的老师。
  结果现在,咱这里却不声不响的,直接把你这个学医的,给弄成了允熥的老师。
  你还不是孔孟门徒。
  这种情况下,那些儒生又怎么可能会忍得住?
  他们的反应,肯定会无比的激烈。
  想要把你这个允熥的老师给弄掉,换成他们儒生。
  咱根本就不用调查,就知道这些人,现在着急成了什么样子。
  所以,明天上朝之时,咱就先对外宣布,允熥拜你为师之事。
  只要咱把这个事情对外一宣布,立刻就会有很多人跳出来进行反对。
  在这种情况下,咱就顺势把咱要编纂字典的事儿给说出来。
  先不告诉他们,咱准备编撰的字典是简化的。
  这样一来,那些冲着你去的、很多人的注意力,都会被这个事情给吸引走。
  毕竟这字典,谁若是能够参与到编撰中,都必定会青史留名。
  这同样是一个对众多读书人,有着致命吸引力的东西。
  这样一来,反对你成为允熥老师的人,就会少上很多。
  咱先让那些人高兴高兴,等他们高兴之后,再对他们说,咱所要编撰的字典,乃是简化字的字典。
  并且还是带拼音的那种。
  给他们送上一个大惊喜。
  事情都已经到了这一步,他们想要不捏着鼻子,把这件事情给做了都不行!”
  朱元璋说着,脸上露出了狡黠的笑容。
  整个人在此时,都带着一些无赖的特质。
  韩成闻言,不由得目瞪口呆,暗呼好家伙。
  果然不愧是你!
  虽然早就知道了自己岳父大人挺不要脸的,但这个时候,在听了他准备怎么干之后,韩成还是觉得,自己的认知有被刷新。
  对于自己这岳父大人不要脸的程度,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怪不得连刘伯温那种人,当初在在世时,都被朱元璋给整的欲仙欲死,酸爽无比。
  他这折腾人的本事,真不是盖的!
  不过在想到,自己老丈人这折腾人的本事,是用在了那些注定了对自己不会有什么好感的儒生身上之后,顿时又变得开怀起来。
  有这样一个不要脸的岳父大人,感觉还真挺好的!
  听了朱元璋的这话之后,韩成是一点儿都不为他推行简化字,以及拼音这些东西担忧了。
  反而为那些,在接下来将会跳出来的文人们,感到默哀。
  遇上朱老板这样的存在,也算是他们倒霉。
  该说的事情,已经暂时说的差不多。
  时间已经有些晚了,韩成便不在坤宁宫这里多停留。
  起身告别了朱元璋,马皇后,便从这里离去,返回了寿宁宫。
  回去的路上,韩成的面上满是笑容。
  心情也忍不住的澎湃起来。
  在这个时代兴建学校,传授后世的先进知识,并将其和科举,做官等诸多事情进行挂钩,是韩成最大的野望!
  原本他还有些担心不太好做,现在,却顺畅的出乎他的预料!
  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在此之前铺垫的足。
  燃起了朱元璋的雄心。
  另外一方面则是,朱元璋也是真的有气魄。
  韩成能确定,在自己开始编撰教材,并真的开始把学校建立起来,传播这些知识时。
  大明就已经彻底变得不一样了……
  ……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高坐龙椅之上。
  众多朝臣立于下方。
  吴伯宗这个状元,还有吕本等人,都是各怀心思。
  “咱已令皇孙允熥拜韩成为师,今后允熥将由韩成教导。”
  处理了一些事情之后,朱元璋直接就对中朝臣宣布了此事。
  朱元璋这话一开口,朝堂上顿时为之一静。
  不论是早就得到消息的,还是没有得到消息的,在此时都是显得意外。
  没有得到消息的人,是为朱元璋竟然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已经给朱允熥找到了老师感到惊奇。
  至于那些早就得到消息的人,则是没有想到朱元璋,竟会在今天早朝上,把这个事情说出来。
  公之于众。
  愣神之后不由大喜。
  尤其是吴伯宗,吕本等人,
  觉得这是上天都在帮助他们!
  他们本就在酝酿着这个事,只是苦于朱元璋还没有把此事公之于众,有些不好开口。
  哪能想到朱元璋竟然在此时,当众宣布出来了。
  安静了片刻之后,大殿响起了一些低微的,如同蚊子一般的嗡嗡声。
  吕本左右看了一眼,暗暗吸了一口气,上前率先开口道:“陛下,皇孙也确实到了该启蒙的时刻。
  但陛下早就创建了大本堂,皇子以及勋贵子弟读书,都在这大本堂之中。
  如理应把皇孙,送到大本堂当中进学。
  陛下陛下现在却一反常态,不令其进入大本堂,反而让其拜一不知名的人为师,实在有些不好。
  皇孙之教育,乃重中之重,事关国计民生。
  如今令一学医之人,对其进行教导,只怕……只怕有些不妥。”
  吕本这一开口,立刻就将众多朝臣的目光,全部都给吸引了过来。
  有人惊疑,有人忍不住暗叹,这吕本当真是太勇了!
  “进大本堂读书的规矩,是咱定下的。
  咱现改一改怎么了?
  谁说咱定的政策,就会一直的贯穿下去?
  何为政策?
  政策便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情况,所制定的策略。
  没有万年不变的政策!
  现在,咱根据情况的发展,改变一下政策,有何不妥?”
  朱元璋显得有一些冷的声音响了起来,令朝堂再次静了静。
  不少人都被朱元璋,所散发出来的气势所震慑,不敢说话。
  可身为大明第一状元的吴伯宗却不怕,上一步,对着朱元璋行礼。
  “陛下所言极是,可现在未免太过于突然了,有朝令夕改之嫌。
  况且那韩成,微臣也有所耳闻。
  知道他治好皇后娘娘的病,又治好了公主殿下。
  他确实劳苦功高,立下天大功劳。
  陛下允许他和宁国公主定亲,就已经是天大的恩赐。
  陛下若是觉得,这些还不足以彰显其功劳,可以再从别的方面进行赏赐。
  但是让他教授皇孙,却是万万不妥。
  他不过是一个学医的,懂什么教书育人?
  莫非是要教皇孙如何治病救人吗?
  如此只会把皇孙引入歧途!
  皇孙需要学的,是医治一国之术,而非医治一人之术。
  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为皇孙另择良师!”
  在吕本和吴伯宗二人先后开炮后,那些早就已经被吕本打过招呼的人,也都纷纷上前,对着这个事开炮。
  把韩成说的简直什么都不是。
  一副朱允熥,只要被韩成教授,就会亡国灭种一样。
  朱元璋坐于龙椅之上,静静的看着这些人的表演,目光逐渐变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