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阅卷(1)

  寒门帝师第一卷第章阅卷<b>最新网址:</b>“夫诸福咸至,事亲如舜至矣,非有圣德,孰能受命而臻此乎!”
  读完起讲,杨寅秋不知不觉“咦”了一声。
  这声吸引了正在喝茶的彭汝玉,他侧头朝半天没动静的杨寅秋看了看,只见他的脸上露出一丝几乎微不可查的振奋之色。
  “许是又看到了什么好句子!”彭汝玉也没在意。
  可是杨寅秋脸上的兴奋之色越来越浓,越来越明显。
  突然,杨寅秋捻须长笑道:“彭大人,你们扬州果然地灵人杰,地灵人杰!”
  彭汝玉被他说得一头雾水:“不知大宗师此言何意。”
  杨寅秋捧着手上的卷子,一边摇头一边感叹道:“我这题目,长约百来字,头绪繁多,而这考生仅用三百来字便将题目阐述得明明白白,可见这考生驾驭题意之力也!”
  说罢,他将手里的试卷递给了彭汝玉。
  彭汝玉初时还以为杨寅秋这是老毛病翻了,又一惊一乍的。
  但看完全文,他的脸上震撼之色却一点都不比杨寅秋少。
  “此文用《史记》、《汉书》笔意,直将题目作为本传。而且文章义理精括,笔力雄浑。实乃雄文也!”彭汝玉也是进士出生,进士出身的人,几乎都是这个国家头部的精英人才。一篇八股文章好坏,他自然也是能读懂的。
  杨寅秋点了点头,深以为然地激动道:“彭知府,你看这第一段详叙题之首节,为通篇立骨,并以“此岂不塞乎天地,通乎神明,位与禄而并隆”顺带题之次节,又插入受命之符,可以见矣一句直透下节,使得此文结构紧凑!”
  彭汝玉指着卷子道:“第二段、第三段这几个【也】字使精神齐收,极其凝练。”
  杨寅秋拿过彭汝玉手里的卷子找到这两段,默默读道:“且【诗】有征焉,谓嘉乐而宜民宜人,纪德显也。”
  杨寅秋和彭汝玉两人平日里都是很严肃的那种。
  但此时全都呼吸急促,面色涨红,这是看到一篇好文之后击节赞叹后的兴奋,这是读完一篇好文之后口有余香的兴奋。
  彭汝玉道:“此文通篇不见分股,全为散体,纯粹就是一篇古文,有别制义常格之外,却得此奇观也!”
  杨寅秋点了点头:“随题叙置,而其剥落呼吸,掉折渡落处,时文中史、迁也!”
  台下一众书吏见两位大佬在台上各种吹捧此文,脸上全都露出好奇之色。
  往年院试不是没有好文,但跟乡试、会试比起来,质量肯定是良莠不齐的。
  可就算是乡试、会试,主考也不可能抓了一篇文章彩虹屁吹上了天。
  甚至将做此文的童生夸成了司马迁,将此文比作《史记》。
  开玩笑呢吧?
  那可是太史公啊,别说本朝了,就算是汉以后,又能有多少人达到太史公的笔意高度?
  这时,杨寅秋道:“此文章法之运转,气脉之灌输,如子美七言古诗,开合断续,奇变无方而使读者口顺心怡……”
  说着到,他挺了挺,又把文章确认了一遍,嗯,通篇古意,不似那日徐鹤的文风。
  一念及此,他转头对彭汝玉道:“此童生有院试案首之资,彭知府以为呢?”
  彭汝玉比他稍稍沉稳些,点了点头,然后道:“确实,不过还要结合经义题来看!”
  杨寅秋知道他这是老成持重之言,于是点了点头,在此文卷底中间位置画了个圈,做了个记号。
  越靠中间,就是名次越高的意思,而这个试卷底部的圈圈,正好在试卷的最中心位置。
  也就是说,抛开试帖诗这个不重要的考试项目,只要这个童生的经义题不那么拉胯,那么院试前十也是有希望的。
  ……
  往后四天,杨寅秋一直在临时学道衙门内一边监考一边阅卷。
  一共用了三天,他才堪堪将四书题的卷子全部阅完,而这时候,扬州府所有的州县的院试正式完成。
  所有的卷子被刻意打乱、滞留后,跟着最后一批四书卷混杂在一起递到杨寅秋的案头。
  杨寅秋在审阅完完后,令吏员将各取中试卷按照三等放好。
  然后根据页眉各县取录的情况,有所增减。
  比如一个县取了二十名,那就要在那个县里再找出十份被罢落的卷子凑数。
  而另一个县足足取了五十人,则要再从五十人中剔除二十人。
  没办法,各县取录比例都是事先订好的,至于比例如何订?
  这是一个很繁琐的事情,肯定是根据本县文教的实际情况,以及进士、举人、秀才、童生的多少订了个合适的数字。
  三天订好《四书》题的录取比例,接下来杨寅秋的工作就是再读五经题。
  五经题与四书题相比,在院试的权重自然是稍低一筹的。
  不过随着科举考试进入乡试及以上的阶段,五经题也逐渐重要起来。
  所以,五经题在院试其实也是个非常重要的考核标准。
  前两天杨寅秋看了若干文章,只觉尚可的较多,惊艳的凤毛麟角。
  但在今天,他终于发现了一个《易》为本经的童生所作之文。
  这次杨寅秋所出的题是以《易·大过全章》为题。
  其文开篇则曰:“无咎之难也,其道进于天!”
  接着写道:“夫人何以无过,求之于《易》,有人尤将终身焉。”
  杨寅秋点了点头道:“此文贯通经史,作深入开掘,既不悖经注,又能独出己见,确实不错。”
  想到这,他在文章底部的中间画了个圈圈。
  接着,他将这份卷子放入竹篮,拿起下面另一份卷子读了起来。
  这篇文章是以《诗》为本经的童生所作。
  杨寅秋见题微微一笑。
  这次他以《周南·卷耳》为题,看似简单,实则想要写好很难。
  其实想要写好《诗》的八股,用后世的话讲,要做到四个方面:
  首先,文章要紧扣主题,据文求义,对崩文做出符合其本意和情趣的概括。
  其次,文章要要翻新巧构,股对句群,是《诗》义理性强的诗句给出生动形象且有层次的解析。
  第三,要通过创造性的重写再现,对经义中的心物情景关系进新深入的审美挖掘。
  第四,通过对诗中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动的生动摹写,使之得到更为传神,更加精微的审美拓展。
  从这四点上可以看出,虽然诗经文辞简单,郎朗上口,也没有别的经义那么微言大义。
  但想要写好也是非常困难的。
  这种审美上的复刻和延伸,对作文之人的审美意趣是个很高的要求。
  <b>最新网址:</b>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