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跨马游街,今科立志!(第二卷结)

  琼林苑。
  对于科举士子来说,这里是圣地,前唐有曲江宴,专门款待高中的进士,宋有琼林宴,设在这座皇家花园中,以官家的名义,宴请新科及第的进士们。
  关键是金榜贴出,今科进士的名单公布,在琼林宴的那一日,新科进士还要簪花穿红,跨马游街,从东华门外唱名而出,一路走到琼林苑。
  这并非是官方既定的程序,更像是一种风俗,如果说后世所传真宗的那首诗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劝学之用,那么毫无疑问,这种进士游街更是看得到的无尽风光,不知激励了多少人前仆后继地求学努力,寒窗苦读。
  今天,就是狄进领着三百三十三位同科进士,激励后辈学子的时候了!
  东华门外,众人早早到了。
  人群首次有了些乱哄哄的感觉,显然是情绪过于激荡,都按捺不住心头的躁动。
  王尧臣、韩琦、文彦博、公孙策……一贯注重风度的士子们,脸上都乐开了花,狄进估计自己脸上同样不自觉带着笑意,唯独包拯还是那副沉静的模样。
  不过他这张黑脸,穿着绿袍官服,头上还簪着金花,又是一副严肃模样,不得不说,有种莫名的喜感。
  今科士子还没有任命官职,尚未完成解褐入仕的人生重大转折,但官家特赐的官员三件套已经发下,官服、官靴、笏板,顺带还有金花。
  唐宋的官服,没有明清飞禽走兽的补子,直接是用颜色判断的。
  九品八品是青袍,七品六品是绿袍,五品四品穿朱袍,三品及以上穿紫袍。
  由于宋朝的本官品阶实在太难升,官家往往会特赐官服,毕竟宰相的本官很多时候仅仅是四品五品,地方上的知州更别提了,朱袍宰相、青袍知州,实在不体面,所以赐五品服、赐三品服的操作很常见。
  同样的道理,绝大部分的新科进士,本官都是从九品开始,却能得天子特赐,赐七品服。
  所以在场的三百多人,都是清一色的绿袍。
  这就是进士的尊贵,起点就是许多官员的终点,甚至有的努力了一辈子都达不到!
  而赐予簪花的行为,则属于时尚潮流。
  这潮流是真宗带起来的,据说真宗和宰相陈尧叟,即陈尧咨的大哥,在一次宴饮上,喝到高兴处,真宗从头上取下一朵最名贵的牡丹,亲自为陈尧叟戴上,宴罢出宫,一阵风扑面而来,吹落一片花瓣,陈尧叟都让侍从拾起,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郑重之情,溢于言表。
  从此之后,赠簪花成了一种潮流,身份越尊贵的,赐予的花也越珍贵。
  当然,鲜花不是每个时节都有的,那怎么办呢,用金子做呗!
  官家赐予新科进士的,正是金花,宫廷名匠制作,金丝缠成的花蕊清晰可见,戴在头上,随风轻轻颤动,更显贵气逼人。
  对于此物,狄进不太感冒,倒是赞同司马光的想法,司马光高中进士时,提出簪花是奢侈风俗,且有损男儿的阳刚形象,非常反感,险些抗旨拒戴。
  话说司马光要是早死两年,那绝对是一位无可指责的君子,道德楷模,可惜他活到了哲宗朝。
  现在的司马光还在家乡里砸缸救孩子呢,自然不会有人对国朝的风尚开炮,狄进虽然也觉得插一朵金花有些怪怪的,但值此大喜的日子,也从善如流地戴上,化身大家眼中最靓的崽。
  “今科探花郎,非狄三元莫属了!”
  众人满面笑容,齐齐簇拥着他:“上马!上马!”
  早有一群马夫牵着良驹,在东华门等待多时,为首则是禁军牵着的御马。
  “状元给驺,自齐始也”,自从真宗朝的状元蔡齐得了御马赏赐后,这种赏赐也成为了习俗,狄进如今就得赵祯赏赐了一匹御马,正好游街时带了过来。
  当然,御马也分好坏,国朝又缺少良驹,滥竽充数者多的是,而北宋文官除了身体实在病弱,否则都是骑马上下朝的,宰执高官往往会被官家赏赐御马,那些御马才不敢给坏的,否则被宰执递一个劄子,多少中饱私囊的都要倒霉。
  如今也是如此,这匹御马肩高四尺八寸,双目莹润,训练得十分温顺,正是平日里赏赐给宰相的,普通高官都不见得能轮的上,也就是听说这位连中三元,官家又格外看重,挑选御马的内官不敢怠慢,选了这一匹来。
  “好!”
  狄进一看也心生喜爱,这可比金花实在多了,翻身上马,腰背一挺,愈发显得风仪出众,格外显眼。
  不仅是御马温顺,这些给进士骑的马,都是特别挑选,训练有素,不易受惊吓的,毕竟大喜的游街,万一马匹受惊,乱了阵形,伤到围观的百姓,就实在不美了。
  所幸这个年代的士子,大多数还不是文弱的读书人,往往在书院里都有骑射的经历,出身贫寒实在没骑过马的,马夫会在边上引导甚至直接牵住绳,反正不用担心出丑。
  吉时已至。
  三百三十四位进士,整装待发。
  教坊司的乐团到场,鼓乐齐鸣。
  今科最耀眼的天团,亮相了!
  狄进策马,走在第一位,第一眼就看到了樊楼。
  樊楼如今还不是七十二家正店之首,但位置就在东华门外,所以进士骑马游街,赴琼林宴的这场盛会,它可以说是天然占据着巨大的优势。
  此时樊楼的二楼窗户就齐齐打开,不知有多少道目光投下来,其中不乏达官贵人的内眷,大族娘子,晕红着脸,窃窃私语,挑选着合自己心意的夫婿。
  前朝李林甫选婿,让女儿从窗后观望,被时人讥讽,但现在进士于东华门外戴花游街,却是能光明正大地看到长相和仪态,不急着榜下捉婿的各家娘子自是闻风而动。
  不少士子感受到了目光,都不自觉地挺直腰背,展现出自己最俊朗的一面,狄进则十分坦然,他不怕看,反正看了也没用。
  自从殿试考完,近千份拜帖雪花般地投递上来,有许多干脆直接登门送礼,更有那些媒婆守在外面,无所不用其极地打听消息,林小乙已经招架不住,朱儿、道全四兄弟齐齐出动,连成为门客的穆老道都用上。
  这还是两位榜眼王尧臣和韩琦都没有成亲,极大分担注意力的情况下,再加上狄进名气太大,祖上还是前唐宰相,哪怕并州狄氏早早衰败,可这在宋朝恰恰是加分项,说明血统高贵,又不靠家族余荫,一般的达官贵人,还真的觉得有些高攀不起。
  所以除了想捡便宜的,许多权贵反倒没有贸然行动,先看看当朝宰执们有没有适龄的女儿要嫁,如果没有,再扑上来不迟。
  不过想必今日之后,又有不少大户加入说媒行列,毕竟骑在御马上的三元魁首,实在太过出众。
  无视樊楼上方视线,狄进带队往前慢行,实在是想快也快不起来。
  因为天街两侧,已经是人山人海,万人空巷。
  当真是成千上万的人涌向一处地方,以致于里巷空阔冷落,这或许是在人数上,唯一能把大相国寺万姓交易给完暴的盛会。
  男女老少,都挤在街道两边,都是为了来看一看新科进士,沾一沾文翰之气,指不定自己的夫郎、儿子、老爹就能高中进士,让全家飞黄腾达!
  所幸禁军早有准备,毕竟不是第一回,由一队仪仗,一班鼓吹在前面开路,勉强维持着秩序。
  当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头的人看向自己,狄进都被这种情绪感染,抬起手朝着一边挥了挥。
  轰的一下,气氛瞬间爆发,两边的百姓激动到无以复加:“文曲下凡!文曲下凡!”“三元神探!三元神探!”“青天!青天!”
  或许没有一位三元魁首,如他这般,在京师有着这么高的知名度。
  士子早就对他议论纷纷,无论是在不在国子监,参不参加文会,存在感都是那般强烈;
  百姓感念他破了三年未破的灭门案,原本不会被定罪的驸马,受到了足够的惩处,此后更将无忧洞的丐首拿了,为无数丢失妻妾子女的可怜人出了一口恶气;
  就连不管这些事的权贵纨绔,都觉得那《苏无名传》写得足够刺激……
  所以此时此刻。
  无数人挥舞着双手,狄进的目光望向哪里,哪里就发出震天呼喊。
  狄进不得不放下手,古代真不比现代,这要是太过激动,指不定闹出大规模的踩踏事件。
  不过这不挥手,狄进一路上倒是认出了不少熟人。
  看到了被仆从保护在中间的郭承庆,朝着这边连连挥手,思及在晋阳书院同窗的郭承寿,去年在并州送别时,便预祝他连中三元,倒是一语中的。
  也看到了张耆的孙子张宗顺,对着左右哈哈大笑:“瞧见没?瞧见没!今科三元就是我在国子监的同窗,他还亲自来家中邀请过我的呢!”
  甚至还看到了同乡落榜的杨文才,这位杨家的嗣子是并州举子里唯一没有离开的,此时脸上带着恭喜与敬意,遥遥拱手一礼。
  对于这些熟人,狄进无法一一还礼,唯有点头微笑致意。
  “文曲下凡!文曲下凡!”
  等出了城门,这里等待的百姓人数渐渐变少,但不知是谁喊出声,先是杂乱,然后逐渐统一,声势浩大。
  带着这如潮水般的声浪,今科进士终于抵达城外的金明池,而琼林苑就在金明池畔。
  这一路走来,已经兴奋得满脸通红的士子们,觉得日后除非位列宰执,名留青史,否则再也不会有什么比今朝更令人激动的了,可远远一看皇家园林,他们就知道自己错了。
  因为一众身材高大的御前班直,居然站在皇家园林外,呈现护卫之态,正中保护着的那位穿着白色大袖襕衫的身影,不是当今圣上,又有何人?
  琼林宴虽然在名义上,是天子用来款待今科士子的,但不比科举第三场殿试,天子是必然到场的,琼林宴在很多时候,都是由知贡举代替官家赴宴,一众学士、馆阁,在上首陪席。
  这倒不是轻视,而是考虑到琼林宴毕竟是筵席,天子在场反倒让今科士子拘谨难言,吃饭时也小心翼翼的,弄得气氛僵硬。
  让知贡举陪席,天子亲赐御制诗一首,为今科士子贺,今科士子再作诗词附和,然后大家轻轻松松喝酒宴会,岂不美哉?
  当然也有进士觉得可惜,无法近距离接触天子,是一個大大的遗憾,因此在昨日得知,这次官家会亲临琼林宴时,大伙儿更加开心。
  但即便如此,也万万想不到,官家不仅来了琼林宴,还直接在皇家园林外,笑吟吟地看着进士游街而来。
  这是何等殊荣!
  狄进立刻举起手臂,示意后方停步,再勒住马绳,下得马来,左右位列榜眼的王尧臣和韩琦依行照做,今科士子得以用最快的速度有序下马。
  最后一段路,进士天团转为步行,心情却更加雀跃,跟在魁首身后,抵达琼林苑外,对着今上作揖行礼:“官家万福!”
  赵祯上前几步,亲手托住狄进的手臂,抬了抬,欣然笑道:“狄卿免礼!诸位卿家免礼!”
  君臣相视,狄进迎着这位官家灼灼的注目,再有感于之前百姓的热情,亦是觉得一股激昂之情荡漾心头,开口道:“愿天圣五年进士科,上为官家分担国事,下为黎民排纾解难,于今朝扬名,于代代传颂!”
  此言一出,身后的王尧臣、韩琦、赵概等前十位首先动容,当声音传到后面,就连之前一直很安静的包拯喃喃低语,都觉得胸膛一股热血涌起,不能自己。
  于是乎,众人不约而同地齐齐立志,声浪越来越大,越来越整齐:“愿天圣五年进士科,上为官家分担国事,下为黎民排纾解难,于今朝扬名,于代代传颂!!”
  ……
  第二卷“名震开封”结束,敬请期待第三卷“青云直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