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逛青楼不耽误办事

  礼部尚书忙跪下了:“臣一月前就已经报告给了中书省了。”
  胡惟庸和汪广洋忙跪下:“臣有罪。”
  朱元璋一拍桌子:“你们两个猪狗不如的东西,竟然大胆包到,这种事情都敢瞒着咱。”
  胡惟庸磕头:“礼部不曾报告给微臣,只报告给了汪大人。”
  朱柏忍不住在心里狂骂胡惟庸:放屁,现在连街市上的孩子都知道中书省的所有事情都是报给你这混蛋。
  我就嘛,以你的手段和如今的地位,怎么可能让占城使者跑到官牙局来向我揭发你。
  汪广洋虽然尸位素餐,没有妨碍你胡惟庸,却始终是你的上司。让你很不舒服。
  你这种野心勃勃的人,怎么能容忍这种事情长久下去?
  所以你才联合礼部按着这件事不报,等着这个雷爆出来,好让咱重责汪广洋。
  算盘真是打得“啪啪”响。
  老朱盯着汪广洋:“你还有什么可的?”
  汪广洋脸色苍白冷汗淋漓,拼命磕头:“臣该死。大概是奏折压在下面,臣老眼昏花不曾看见。”
  老朱眼里带着浓浓的失望,望着汪广洋的头顶。
  就连朱柏也觉得这次汪广洋彻底完蛋了。
  朱标也不出来为汪广洋求情了。
  毕竟这事往大了想,可以汪广洋妄自尊大,藐视皇权。
  然后老朱当庭爆粗口把汪广洋八代祖宗问候了一遍,什么难听捡什么。
  朱柏暗想:嗯,看来老朱这一次,又打算放过汪广洋了,不然不会浪费这么多口水。
  话越少,事儿越大。
  老朱真想办汪广洋,只需要一个字“流”。
  两个字“廷杖”。
  三个字“斩立决”。
  最多四个字“剥皮萱草”。
  可老朱足足骂了汪广洋一炷香时间,真是大明开国以来第一次。
  臣子们从最开始的战战兢兢,到最后听得都有些不耐烦了。
  大家都看出来了,老朱很生气,但是不打算办汪广洋。
  既然不打算办,那么多干什么,浪费大家时间。
  我们还要赶着散朝回家吃午饭呢。
  朱柏叹气:老朱这是需要一个台阶。还是我来给吧。
  朱柏出列对老朱拱手:“父皇莫要气坏了自己。汪大人已经知错了,请父皇给汪大人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
  老朱深吸一口气,哼了一声:“既然是老十二给你求情,咱就再饶恕你一次。你给咱写一篇万字检讨来明早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诵读。要是你的检讨写得让咱不满意或者以后再这般浑浑噩噩,不理事,咱就诛你九族。”
  这句话是真把汪广洋吓到了。
  他忙磕头:“臣再也不敢了。”
  胡惟庸气到不行,好不容易找到的机会,竟然被朱柏这臭子一句话就给化解了。
  真是气死了。
  老朱赐给了占城使者一些东西,问占城使者还有什么要求。
  占城使者犹豫了一下回答:“如今正是三月,微臣想去见识一下‘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扬州。”
  老朱哭笑不得:这哪里是你的愿望,分明是朱柏那臭子想出去玩,逼你这些话。
  虽然知道,却不好当场戳穿和拒绝,毕竟占城使者等了咱整整一个月。
  叫他去扬州走走,也好让他见识一下咱大明的盛世回去跟占城国君描述。
  老朱:“行吧,咱念在你忠心耿耿的份上,准你奉旨游扬州。”
  占城使者又:“微臣人生地不熟,请皇上指定一位大人带微臣前往。”
  老朱微微点头:“你的也是。”
  他用目光淡淡扫了一遍堂上各人。
  看来看去,真是只有朱柏最合适。
  去扬州,除了看景就是去青楼喝花酒。
  花咱的银子让这些大臣们花酒地肯定是不行的。
  让朱标和朱橚去明显也不合适,这两人一个是未来接班人,做这种事不合适,另一个实诚到冒傻气,进了青楼还不被吃得连骨头都不剩。
  朱柏就不同了,嘴里叫得响,其实是啥也干不了。
  最重要的是,这子精得像狐狸……
  老朱:“那就让湘王陪你走一趟吧。”
  朱柏狂喜,脸上却做出为难的样子:“父皇,这不合适吧。儿臣还。”
  老朱咬牙:“合适,怎么不合适。咱是皇上,咱合适就合适。”
  朱柏笑得嘴都咧到耳根了:“那儿臣就只能勉为其难接受了。”
  虽然应也有来宾、鹤鸣、醉仙、轻烟、淡粉、梅妍、翠柳等十四座青楼,里面皆有头牌花魁坐镇。
  可是在老朱和朱标眼皮子底下,始终是放不开手脚,哪有去扬州高皇帝远来得痛快?
  朱标欲言又止。他也觉得朱柏去扬州着实不合适,不过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了。
  宋濂战战巍巍走出来:“湘王还,去那种烟花之地不妥。”
  老朱:“宋夫子莫非想去?那咱就改派你去?”
  宋濂涨红了脸,许久才忿忿挤出几个字:“老臣不想。”
  老朱点头,转头问:“还有谁想去?”
  本来想跳出来慷慨陈词,一大篇礼义廉耻的文章反对这件事的言官们,这会儿全部都郁闷了:老朱,你这么就太不地道了。就算我们想去也不敢啊。那不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朱柏这个阎王去开心了。
  胡惟庸和刘伯温难得的都抄手而立,安静得像鹌鹑。
  朱柏自然知道他们心里的九九,暗暗冷笑:呵呵,你们是巴不得我流连青楼,沉溺于声色,不思进取。你们才好把我的各种生意都接手过去。
  爷花归花,还没有糊涂到这种地步。
  爷去扬州逛青楼是其一,最重要的是要去看盐场。
  在朱柏建议老朱用“开中法”之前,朝廷实邪划区行盐”严格管控了全国的盐。
  就是每个州县按照户籍册上登记的日常食用及其他需要来规定每个区域的用量,从而确定产量和行销引目。
  买盐、卖盐的人,都有明确的活动区间。
  买盐的人只能买盐,不能卖盐。
  卖盐的人只能在规定区域卖规定数量的盐给规定的客户。
  如果违反,那么所买所卖的盐,都是“私盐”。
  就是哪怕是买了自家吃,买主和卖主都要受到处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