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六章 齐王:软肋是女人?

  不提荣国府这边的闹剧。
  也不提贾宝玉今天究竟被贾政揍成了什么模样。
  同在这神京城里。
  平国公府却是车水马龙。
  若非天色已晚,不便拜访,怕是诸多车马还不肯离去。
  崇平帝对林朝辞的态度,就连林如海这样的外人都能看清楚,各自都有母妃与派系的诸王如何不明白?
  可以说,得到林朝辞的认可,就相当于走完了后汉一朝太子之位一半的道路,剩下的一半,只要你不是差到离谱,哪怕是中规中矩,也能走到头。
  且,谁也不知道崇平帝能活多少年。
  国祚,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
  它不会实时反馈给帝王。
  也不会实时反馈给任何人。
  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
  就算崇平帝做的再出色,他也终究是一个人,他也会犯错,也会受限于时代下达一些错误的政令,只有帝王能享国祚,太子与诸多皇子则不受限制,故此,此后应该经常能见到五十年以上的太子,便是不为练武延寿,只为帝王宝座,林朝辞都是非拉拢不可的存在。
  因为后天境界不延寿。
  也就是一流、二流、三流。
  三流的代表是青城四秀。
  二流的代表是岳不群和宁中则。
  一流的代表是向问天和左冷禅。
  直到先天,寿元才能提升到一百岁。
  好比东方不败,以及后期的任我行。
  可是,放到民间,也不是没有长寿的老头和老太太能活满一百岁,只是说这样的人放在任何朝代都少见,并非没有。
  先天高手也是极其少见的。
  故此,这些皇子不仅错过了最好的筑基时间,也就是打好根基,在六岁至十五岁的这个时间段,是最容易打好根基的,手里又没有什么高深的功法,便是有功法,没有名师指导也不敢瞎练,红楼一界的世界意识还指望着这群崽崽远征呢,自是不可能花费气运在自家的世界里种点朱果、血菩提、万年人参之类的珍贵药材。
  这些皇子的上限也就是先天。
  指望着他们成为宗师,寿至百五,几乎可以洗洗睡了。
  正因如此,诸王才来拜访林朝辞。
  不仅仅因为林朝辞长生不死。
  也不仅仅因为林朝辞人尽敌国。
  这里面的因素很多。
  多的让诸王不能舍弃。
  尤其是崇平帝还通过这些皇子的母妃释放了一个信号:能得到林朝辞支持的皇子就是后汉的下一任帝王。
  这可比那个太子的许诺明确多了。
  一个肯定,太子之位赢一半。
  一个支持,帝王宝座入囊中。
  就算诸王认不清林朝辞的价值,在崇平帝此番厚赏之下,也定会像打足了鸡血一般往前冲,更别说诸王都很聪明,能认清林朝辞的价值了。
  由于林朝辞是临时改道,仓促回府。
  时间也不早了,就只见了一位皇子。
  皇后的二子,楚王。
  楚王是个稍有阴鸷的年轻人,看上去二十多岁,没到三十,但态度却很到位,没有任何拿捏林朝辞的意思,更没有一上来就开门见山,说什么“假如你效忠于我,你要什么我给什么”之类的废话。
  效忠?
  谁敢在林朝辞面前提这个词?
  崇平帝都把林朝辞当朋友看,深知林朝辞只能用情分结交,不能用利益或其他东西逼其站队。
  这些皇子鬼精鬼精的。
  又岂会像贾宝玉一样在雷区上蹦迪?
  近两年,后汉一朝武风兴起,有林朝辞传给薛蟠、冯紫英、卫若兰等人武功,并远征漠北的原因,也有在其他世界混不下去的高手,或是武功太低,或是得罪了人,跑到红楼一界避难,更有秦时一界安插过来的那颗真眼,传授皇室子弟各种武功,尽管跟林朝辞传给薛宝钗的武功没法比,却也比外界的功法好太多太多了。
  可后汉一朝为什么没乱?
  为什么没人敢刺王杀驾?
  为什么没人敢私入皇宫?
  为什么没人敢决战紫禁之巅?
  因为有林朝辞这座大山压着。
  在这个普遍都是三流高手,有几个二流高手也不多,江湖上,一流高手都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即便在皇宫里,资源近乎无限供应的大内高手,也只有寥寥几人成为了先天,是崇平帝身边最顶尖的力量。
  林朝辞这个宗师的分量可想而知。
  且,后面还有两个括弧。
  一个是大宗师,一个是陆地神仙。
  根据这些天不少登榜者的例子,大部分人也都摸清了天道金榜的规矩,最前面标的永远是境界,后面标的才是实战能力与极限杀伤力。
  三流的境界,堪比二流的实力,并非没有过潜力。
  只要有一本好功法在手。
  就像令狐冲一样。
  失去了内力,都能一剑刺瞎十几名高手的眼睛。
  说一句二流高手,真不为过。
  但他当时的境界只是普通人。
  故此,林朝辞的境界是宗师,并不影响林朝辞能发挥出大宗师,或,陆地神仙的杀伤力。
  在江湖上混的人,跟高门大户不同。
  有些拘泥于世俗规矩的名门望族还以为大家都必须在这个游戏规则里博弈,就算是陆地神仙,也要遵守游戏规则,这种极其愚蠢的思想。
  可在江湖上混的人,无一不明白一位陆地神仙代表着什么。
  游戏规则?
  谁跟你玩游戏?
  惹怒了我,我一巴掌就能把你拍死!
  这便是神京城如此安稳的原因。
  是龙盘着,是虎卧着。
  林朝辞往这边一杵,想搞事之前都要先掂量掂量自己的脑袋,免得人头落地还不自知。
  故此,楚王上门也只是套套近乎。
  见天色不早了,拱手告辞。
  出于礼节,林朝辞送到了门口。
  不提薛宝钗与莺儿崇拜的目光。
  只说潜藏在暗中,实则在林朝辞眼中跟站在阳光底下没啥区别的一众探子,林朝辞这出门相送楚王的一幕,就立刻化作最新的文字报告,摆在了诸王的桌子上。
  各个皇子的关注点大不相同。
  有关注林朝辞送楚王这个举动的。
  有关注林朝辞带着薛宝钗拜访之前那些送礼者的。
  还有关注林黛玉与迎春婚事的。
  初代荣国公在时,荣国府水泼不进。
  先代荣国公在时,荣国府铜墙铁壁。
  如今的荣国府,可以说是一个筛子。
  别说在崇平帝这等手腕过人的帝王面前了,便是在诸王眼中,除非像贾赦之前跟林如海一样,关上门,小声商讨,没人在场他们不知道,否则,像贾宝玉无理取闹的闹腾一番的这种破事,还有其中迎春、林黛玉的婚事,一点瞒不过诸王的耳目。
  “软肋是女人吗?”
  “还是无所谓呢?”
  齐王府。
  一间密室里。
  身穿蟒袍的齐王看着手中的纸条。
  稍作思索,便将这张纸条扔到了一旁的香炉里。
  拿起这些天收集到的情报总汇。
  目光在“史鼎”的名字上停留许久。
  似乎什么都没说。
  却似乎什么也都说了。
  (本章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