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便作那唯一的光

  冬日渐去
  一转眼间距离上次去王家已过了五日,今天已经是正月底了。
  太阳还未升起来,紫鹃就从温暖的被窝里爬起,开始准备今天贾瑜的拜师事物。
  这几天在她暗戳戳的纵容下,借着碧蕊、刘嫂子和她们的小伙伴的嘴,已经成功将贾瑜拜师的消息传遍了宁荣两府内外。
  原本在王夫人授意下传播的贾瑜不学无术的流言自然也就没了人提起。
  取而代之的,是对于贾瑜师父的议论,和贾瑜以后能当多大官的猜测。
  当然总是聊着聊着就跑题到哪个大臣的风流韵事。
  皇城脚下的百姓,离朝廷太近,所以从古至今都对这种话题津津乐道。
  贾瑜洗漱完之后就借着窗户传来熹微的晨光和碧蕊手中的烛台,开始换衣服。
  他像个木头人,站着动也不动,放任紫鹃在自己身上摆弄着。
  不是他被万恶的封建主义腐蚀了,而是无论房里的这两个丫头还是自己的老爹老娘,都不同意他在今天这个重要的日子自行穿戴打扮。
  当然,他也要承认,紫鹃的手法真的很厉害,不愧是老太太亲自调教出来的。
  差不多有小一刻钟,在将贾瑜腰上玉带系紧后,又理了理上身的衣襟,紫鹃这才满意的点点头。
  “大爷,你真好看。”碧蕊在一旁举着烛台,愣怔道。
  紫鹃一双小鹿似得眼睛满含倾慕,赞同道:“大爷是越来越好看了,比起老太太跟前的宝二爷,还要俊俏呢。”
  贾瑜身穿一身白色士子服,脚下踩着青色缎面云靴,腰间束有一根荔色玉带。扎起来的黑发被一座淡银鎏金小冠盖住,一根木簪从中穿过。
  本就俊俏的五官也被紫鹃精心打理了下,剑眉微微描了几笔,挺翘的鼻梁下,双唇稍稍染红。
  丰神如玉的气质中,又带有些读书人的方正刚毅。
  贾瑜闻言,没忍住自己照了照镜子,不禁嘀咕道:“彦祖,原来你也穿越了啊。”
  难怪连朝夕相处的碧蕊也忍不住出声称赞。
  心中再为紫鹃的手法点了一百个赞。
  贾瑜披上前些天贾母送来的白貂皮做的金丝大氅,腰间又配上宝剑,向站在门前依依不舍的两个丫头挥手告别。
  今日拜师他注定不能穿的太臃肿,路上就要靠这件大氅御寒了。
  “回去吧,大爷下午就回来,记得招呼你们的姐妹们晚上来家里吃席面。”
  今天的行程安排的很近,上午要去王家行拜师礼,下午又要回家来办拜师进学的宴席。虽然贾敦已经给他安排的七七八八,但是作为主角,他的事情也不少。
  和贾敦一同坐上马车,一路上摇摇晃晃的,但是贾瑜原本有些睡意的大脑反而清醒了起来。
  贾敦坐在对面看着他,憨厚的脸上充满得意,却又刻意板着父亲的架子:“瑜儿千万不要因拜师而沾沾得意,跟着王公要虚心进学,不要顽皮,更不能惹得老师生气。”
  他本想再多告诫几句,结果刚一说完了,心中却莫名有些酸楚。
  没想到儿子短短一个过年的功夫,就已经成熟了这么多,雏鹰即将展翅,而自己的羽翼如今已然护不住他了。
  贾瑜沉声应是,心思细腻的他却没有发现父亲心中的小情绪。
  他此刻在思考另一件重要事情:
  已知王怀川的学生,自己的师兄是林如海,那么自己和林如海就是平辈。
  那么按他的估算,现在差不多八岁左右的林黛玉,就要喊自己小师叔?
  本来从贾敦这里算,他和黛玉是妥妥的同辈,应该以表兄表妹称呼。
  结果拜个师,居然把自己的辈分提上来了......
  现在写神雕侠侣,恐怕赶不上黛玉进京了吧......
  马车停在王家门口,贾瑜跟在父亲身后下车,收起了心中的小九九。
  不知道是不是受到了王家的文化书香熏染,下车时候他不禁反思,自己居然对一个八岁小萝莉起了这么多心思,自己可真是个畜生。
  贾敦正要将带来的束修交给一旁站着的下人,却见那人弯腰婉拒,客气道:“贾公子的束修礼要由三少爷亲自代收,小人不敢逾越。”
  仅仅这一个小细节,既可见王家对于拜师的看重程度。
  贾敦同样心中感慨,惊讶于王家家风之正的同时,又骄傲自己儿子的才华,能如此被王家看中。
  王天成从正堂急急迎来,他今日也是盛装等待体面严肃,一扫之前的潇洒不羁。
  先是对贾敦问安,在接过束修之后,又牵着贾瑜,领他到正堂来。
  王家正堂原本高挂着的宋徽宗真迹,此刻已经被悄然取下,取而代之的是孔子的画像。
  王怀川坐在画像一侧,抚须而笑。
  此刻已然天光大亮,初生朝阳悬于东方,照的满室皆明。
  王怀川走上前,先为贾瑜正衣冠,随后打理好衣领衣袖,带着贾瑜在孔子像前站定。
  他深色郑重,先是对孔夫子行了一礼,随后说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贾瑜跪在蒲团上,深深叩首后,抬起头跟着庄重念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再叩首,共计三次之后方停。
  至此,圣人礼成。
  站在一旁静静观看的贾敦,眼中却是悄悄留下了泪来。
  趁着没人注意,赶紧用袖子拭去泪水。
  王怀川将贾瑜从地上拉起,说道:“从今日起,瑜儿你就算是我的正式学生了。”
  “王师在上,受徒儿敬礼。”贾瑜闻言再跪,又三次叩首磕头之后方起。
  这和之前不同,之前的叩首拜的是至圣先师孔子,如今叩首拜的是业师王怀川。
  前者意味着贾瑜拜入儒门,此后可以以儒家弟子自居;后者意味着贾瑜拜王怀川为业师,从此由他教导来贾瑜圣人教诲、科举文章。
  在古代,读书人一般有三师,蒙师为稚子启蒙文字礼仪,业师为学生教导学识文章,座师为举人进士的主考官,日后提携官场人脉。
  一般来说,座师最重,业师次之,蒙师最轻。
  但王怀川不可以常理计,礼重也是应该的。
  礼毕之后,王天成又乐呵起来了,拉着贾瑜说道:“小师弟你也太实在了,磕头声我站在旁边都听到了。”
  “这冬天地上凉,你岁数小赶紧起来。”
  王怀川开怀而笑,他对于贾瑜这个徒弟满意的紧,此刻暂时也就没理会这个儿子逾礼抢话的事情,说道:“起来吧,以后都是自家人了,磕头不要那么实在。”
  贾瑜方才从地上起来。
  王怀川收起圣人挂像,带着贾瑜走出正堂,此时天光明亮,远处隐有雄鸡报晓之声传来。
  他指着那明亮的朝阳说道:
  “日出东方,其道大光。”
  他期许的看着贾瑜说道:“此时此景,与你的文章所写不谋而合,好兆头啊。”
  “少年之中国,还要落在你这中国之少年的肩上!”
  贾瑜微眯眼,看着渐渐升起的太阳,和带起的万道霞光,暗中立下决心,轻声说道:“今后若是没了炬火,我便要作那唯一的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