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三个鬼鬼祟祟

  腊味的出货量大,每逢天冷仓库都不够用,工人们可谓是忙的团团转。
  白水面相反,精细的活计,复杂的过程,以及较小的需求量,让整个作坊空荡中透着点清闲。
  丰京地皮寸土寸金,郑如谦有这个想法也是情理之中。
  “可是二哥,白水面价格高昂,做得多未必能卖得多。”姜笙挠着小丸子,总觉得左边的那个有点松垮。
  郑如谦笑了,“谁说我要做白水面了,这玩意不是脑袋有点问题的都不去吃。”
  “那你要做什么?”姜笙纳闷。
  郑如谦卖了个关子,起身巡视一圈,留下两个要求。
  第一,中间砌道墙,将作坊一分为二。
  第二,在左边搭起蒸锅灶台,以及案面等等。
  看那架势,还以为九珍坊要搬过来。
  姜笙苦思冥想,坐上马车前往天街口的时候,终于顿悟,“二哥你是不是想扩大咱们的糕点铺子?”
  目前九珍坊占据两间铺面,一间用来蒸制各种糕点,一间用来摆放售卖,如果能把蒸制改在作坊里,两间铺子就可以全部用来摆放糕点,整个店面直接扩大一倍。
  平时补货用马车,虽然麻烦点,但他们最不缺的就是人手。
  姜笙兴奋地哇哇大叫,“二哥你变聪明了,二哥你好厉害。”
  郑如谦春风拂面,傲娇又自得,“那是,全家就我最聪明了,除了我,还有谁!”
  还有谁!!!
  这个人呐,一旦骄傲起来,连昨天刚吃的亏都能忘记。
  马车被姜三勒停,姜笙掀开帘子,故作惊讶地叫了声,“咦,大哥?”
  郑如谦身子陡然紧绷,心虚又后怕,“那个……除了我还有大哥,大哥也可聪明了,比我还要聪明那么一丢丢。”
  他大拇指跟食指比了半尺的距离,又拉开到一尺,直至最大。
  伴随着的,是近乎谄媚地笑,以及酝酿出百转千回的一声,“大哥”。
  然而回过头,哪有那青衣书卷少年,有的只是天街口琳琅满目的商铺,和数不清的悠闲百姓。
  “原来是刚刚看花了眼。”姜笙面不改色地跳下车,“有个人穿着青色的衣裳,我还以为是大哥呢。”
  小胖丫头也会戏耍人了。
  郑如谦啼笑皆非,又恢复笔直腰板,在姜笙的小丸子上轻轻一拍。
  然后,众目睽睽之下,摇摇欲坠的小丸子散开,连带着红色的头绳都翩然落地。
  郑如谦电光火石间收回手,背在身后,若无其事。
  可惜晚了。
  姜笙咬牙切齿,尖利的声音直破云霄,“臭二哥,找打!”
  那是掉了好几撮头发才梳起来的小丸子呀。
  屋内的张香莲听见动静走出来,就看见你追我赶的兄妹俩,前头的放声大笑,后头的龇牙咧嘴,在这天街口闹市中,倒也是一景。
  好半晌,姜笙追累了,又在张香莲的哄劝之下,才进入九珍坊重新扎头发。
  郑如谦在旁边点评,“还是姑姑手艺好,小五不太行呀,得练练。”
  姜笙横了他一眼,突然轻声嘀咕,“我总觉得有人在盯着我们。”
  这种感觉,从出了作坊就如影随形。
  到了天街口也不曾消失,反而愈发浓烈。
  郑如谦猛地转身寻找,却什么也没有看见,只能拧着眉头,“把姜四叫来,先把油和面搬去作坊。”
  这边兄妹俩着手扩大铺面。
  那边,三个身影紧贴墙壁,长松一口气。
  为首的相对高挑点,是个劲装白衣少年。
  中间的吊儿郎当,宽袍大袖上绣着片片枫叶。
  最后是个女娃,健康饱满,活力十足。
  “你们怎么跟做贼的一样。”江承瑜满脸嫌弃,“见面大大方方打招呼不行吗。”
  “是我们。”江承烽好心提醒,“自从你在半路非要加入,咱就是一个团伙的了。”
  不过这样躲躲藏藏的,确实不是君子所为。
  他看向堂兄,“大哥,我们非得偷偷摸摸地跟着姜笙吗?”
  “不是跟着姜笙。”江承愿头也不回。
  是跟着廖家。
  郑如谦大大咧咧地在丰京卖荔枝,关键还卖出去了,以廖家的脾性绝对会记恨在心,想方设法地进行破坏。
  江承愿自认还算了解那几个舅舅,一大早就派人盯着廖家,果然如他所料地行动了。
  二房的兄妹在旁边直咂嘴。
  以前听说过知子莫若母,现在又来了个“知舅莫若甥”,跟着大房真是开眼呀。
  “那几个应该就是廖家的人。”江承愿指着角落里鬼祟的几个壮汉,“待会盯紧点,不能放他们离开视线。”
  江承烽和江承瑜肃然点头。
  壮汉们盯着姜笙兄妹,他们盯着壮汉,三拨人在天街口跟作坊之间来回奔波。
  运油,运米,运面,运蒸锅。
  作为殿后,三个人吃了满嘴的灰,也躲到心累。
  “什么时候能运完啊……”江承瑜无语望天,“哥哥们,我能退出吗?”
  她为什么要半路缠着加入,她一定是脑壳子有病,或者得了失心疯。
  “不能。”江承烽毫不留情,“已经跟了那么久,突然就放弃,你甘心吗?”
  放弃,就意味着前头的苦白吃了,前头的累白受了。
  你真的甘心吗?
  江承瑜握紧小拳头,用爬上马车的行动告诉哥哥们——她不甘心!
  她一定要看到热闹,她一定要知道结局。
  马车再次从作坊返回天街坊,姜笙也从怀疑变成笃定。
  “真的有人跟着我们。”她压低声音,“二哥,我猜可能是荔枝招人眼了。”
  郑如谦阴沉着脸,“我还没运第二批荔枝回来呢,这就迫不及待了,廖家未免太过小气。”
  岭南到丰京实在是太远了,他也不能确定荔枝好不好卖,所以没有紧锣密鼓地安排第二趟,只安排好了运货人。
  昨天荔枝卖空,姚家额外预定了三十斤,汪小松连夜赶往岭南,也得二十天才能带回来大而新鲜的果子。
  廖家其实没必要害怕,身为皇家专供,加上二十天的优先期,足够赚到盆满钵满了。
  可他们连口残汤都不愿意留下。
  更别说是分一杯羹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