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科举制的影响力

  世子府内,刘安正看着诸葛亮命人送来的简报。
  一件事情足足有十余卷竹卷,可见这件事情有多么郑重和重要。
  当初刘安要改革官制和军制的时候,就跟诸葛亮商议过了科举制的事情。
  并且已经将一些具体计划和布置关键之处,汇总过后给了诸葛亮。
  他又提供了一些意见和改进方案,由诸葛亮来汇总整编形成一道完整的计划。
  过去了许久,已经郑重修改过后,诸葛亮终于实现这份完备的计划送到刘安面前了。
  刘安津津有味的看着手中的竹简,科举制在历史上传承一千多年。到后世的各种考试制度都几乎脱胎于科举制。
  到了明清时期,虽然科举制逐渐成了统治阶级束缚士人思想的工具。但仍旧没有改变他一直存在的一点,公平性!
  他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开启了寒门世子登天子门的途径。
  凡事有利有弊,但一件长达千年的事物传承,无论怎么讲他的有利一面都无法否决。
  这件大事关乎着对人才的争夺及人心的笼络,刘安对此是万般关心的。
  至于交给诸葛亮来办,他也有他的原因。
  他对科举制是久闻其名却未见其实,虽然大概了解其过程及结构,但他毕竟没有真正实践过。
  而且将出现在四百多年后的科举制拿到这里来,也要考虑这里的土壤究竟能不能把这颗能孕育出参天大树的种子养活。
  更要结合实际情况来重新整合科举制度的内容。
  刘安他了解的科举制度还是比较完整的,不需要再一步一步的完善。
  在文武两道双取士的基础上,刘安还特地和诸葛亮提出,在设立一个工匠科。
  自荆州走出来,工匠对于作战和发展的支持作用不言而喻。网罗天下能用之才尽皆为吾效力,更是大格局,大魄力。
  要怎样做到这几件事情完美融合在一起,具体的实践出来。刘安觉得需要真正的一位大智慧者,来主导这件足以影响千年的事情。
  而刘安现在看着手里的竹简,笑容不由自主浮现。
  神情眉宇之间,满满都是对这其中内容的满意。
  看完一卷,赶忙拿起另一卷。
  他将自己心中的想法原原本本的告诉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的想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加工,形成了完备的方案。
  附带着是开展第一次科举取士的计划。
  按照刘安的设想,诸葛亮将科举取士划分为了四科,主以文学为主的,取汉之博士,设立博士科。
  以军略武学为主的,设立武功科。
  以工匠技艺理论实践考评一科,设立工匠科。
  以农为本的农耕社会自然有以农为重,以农学理论实践考察,设立农科。
  这四类人才若都能尽皆进入麾下,争人不争地,他们都将立于不败之地。
  士农工商是历史上一种形成的职业等级,前三种刘安都已经将其囊括其中了。
  但是至于最后这一等的商业,刘安却是有些不敢直接下手。
  他当然知道小农社会以农为本,但要想国家富庶必然要以商业为先。
  而对商业及从商者的歧视由来已久,甚至形成了由官府出面对商业的压制和限制。
  不许商人穿丝织品衣服,不许商人乘马车或骑马。
  从这两点来看,就可以看出汉朝对商人的限制,和对商之一业的压制。
  虽然这两点在往后商业的发展中慢慢变得不那么严格了。但是在世人的目光之中,商人仍旧是社会底层的职业。
  刘安设想过为了引导和控制商业发展,培养招募专门的商业人才。
  但也因为设想到了现实情况,也最终将这个想法暂时搁置了下来。他和诸葛亮诸葛亮商量过后,决定暂不正式在科举制中提出关于商业的内容。
  但是刘安也让诸葛亮明白了商业对于国家的好处和重要性。
  他们二人设想过后决定,可以由官府出面,在民间设立商会。
  以民出面,但以官府微操。如此来引导商业的发展。
  诸葛亮一早便将有关科举制的内容送到了刘安这里,而刘安接到之后也就马不停蹄的开始认真研读和审阅。
  一早上的时间,当刘安将最后一卷竹简放下的时候,他终于将科举制的有关内容看完了,整整三遍。
  他跟诸葛亮提出这个设想的时候已经是两个多月前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才最终整理完成关于科举制的实施计划。
  这是一件大事,要万分郑重。
  刘安是顾不得吃早饭了,他命人带上这些竹简,急忙前往王府与诸葛亮商谈。
  汉中王府,
  “岳父,你关于科举制的所有实施计划我都已经看过了。”
  “很好,我的所有想法都在这套计划里得到了体现,可以说是比我想象中还要完美呀。”
  “若不是由岳父你亲自操刀,恐怕无人能达到这样的程度了。”刘安直接不吝夸赞道。
  诸葛亮闻言只是轻摇着羽扇微笑,放在往常以诸葛亮的为人自然要谦让推辞。但是现在两人已经成为了翁婿关系,女婿对老丈人的追捧也不足为过。
  “这其中也不乏世子你的神思妙想啊!”诸葛亮笑着说道。
  “官制军制的调整已经完成许久了,对于科举制的设想,世子是在三个月前就提出来了。”
  “三个月时间的打磨,才终于形成这一份计划啊!”诸葛亮轻叹道。
  刘安:“岳父,你在计划中已经详细的设想到了实施的一切问题。”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消息已经在之前就散布出去了。”
  “有了当初在荆州的工匠大会做基础,天下各类人才听到科举取士的消息必将都心驰向往。”
  “要在传令下去,让长安,荆州,还有成都之内接待各处世子的场馆要继续扩大。人数很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料。”
  “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有备才能无患。”
  诸葛亮点头认同,但他也有所担心。
  “科举制之内容一经散布,必将引起天下震动,如此大规模的世子向西南各州移动,恐怕会引起孙朝两方的注意啊!”
  “如果他们出面阻止并进行仿制,我们的效果和收益会大大减弱。”
  刘安闻言,眉头微蹙,这个问题他也曾设想过。
  “这个问题或许我们并不需要那么重视。”刘安却说道。
  “为何?”诸葛亮问道。
  刘安:“我们首创科举,其内容之完善,对天下世子,尤其是寒门世子的吸引力,有多大,恐怕我们都无法想象。”
  “曹魏及孙权想要仿照,那也需要时间。而那些有迫切愿望的人是等不了的。”
  刘安轻笑,“而他们想要仿照也要能做到才行。”
  “江东世家众多,孙权更是对其极为倚仗。曹魏一方先不说中原世家,就说曹氏宗族等一干大小,恐怕也难免做到公正吧。”
  “而不管怎么说,作为首创的我们必定享有最高的吸引力。”
  “不管如何,我们要率先打响这场人才之战。从根基上对曹孙两方进行一次瓦解和根基的撼动!”
  “嗯”
  诸葛亮:“一切准备,十日之后必定完成。”
  “十日之后便宣布开始科举取士!”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