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鱼籽?

  平时没看出来,石韬这小子轻佻狂傲,关键时候居然有这个胆略。
  崔州平却不敢妄为,他知道这件事的重要意义,根本不敢擅专。
  他连忙小声的提醒石广元道,“这件事是不是请陈公来亲自见证为好。”
  石广元闻言立刻醒悟过来。
  这么重大的儒林盛事,岂是他们两个小辈能独享的?
  以后哪个长辈会给他们好脸色?
  石广元连忙起身告罪,“侄儿莽撞了,此等盛事,该请门中长辈主持才是。不如此,不足以郑重其事。”
  庾献却有些不乐意了,那岂不是让更多人过来看见自己?
  熟人太多,也不算啥好事啊。
  若是这般大张旗鼓,等以后来偷掌教留下的东西,万一被人识破的话,那整个儒学圈岂不是要陪自己一起尴尬。
  庾献正要劝阻,就听祠堂外有脚步声匆匆而来。
  接着,就有老者高声说道,“是何方高才来此,让我这小小书院蓬荜生辉?”
  三人从窗口望去,正见陈纪匆匆而来,在他身旁的正是一个之前把守回廊的仆役。
  原来,庾献令诸多诗家大贤回避的事情,早就被回禀了书院的管事,接着以最快的速度通知了颍川书院中辈分最高的陈纪。
  庾献见终究难以避免,顿时有些蛋疼。
  这可怎么搞?
  陈纪进了先贤祠,先是看了庾献一眼,接着疑惑的瞧瞧崔州平和石广元。
  庾献此时已经是二十七八岁的模样,虽说相貌比以前成熟太多,但是要和“经学大家”这四个字沾边,又让人有些难以置信。
  崔州平想起之前打听庾献身份惹得他不悦的事情,连忙主动介绍道,“陈公,这是郭奉孝家里的长辈。”
  说着,不等陈纪上前寒暄见礼,连忙将他拽到一旁。
  陈纪虽觉的纳闷,但他知道崔州平怎么着也是当过平平无奇的一郡太守,为人处世倒也稳重。
  如此作态,必有道理。
  于是他跟着崔州平到了一旁,听崔州平将前事一说。
  陈纪听完就倒吸一口凉气。
  他是真正的儒学大家,岂会不明白庾献这短短一语,对儒学意味着什么?
  而且,如果这句话只是这位高人流露出的冰山一角,那意味着什么?
  陈纪脑海中立刻有了和崔州平相同的答桉,这位高士有着一套强大而完整的儒学体系!
  ——这就是一个活的董仲舒!
  ——董子第二!
  庾献还不知道自己已经刷出了庾子的大宣称,他怕陈纪又招来更多的人,赶紧趁他们说话,向石广元伸手。
  石广元略一犹豫,脑中迅速的分析,到底是该听庾子的,还是该顾虑自家院长的看法。
  于是很快有了决断。
  ——当然是听庾子的,这可是我刚见面的亲叔叔!
  石广元毫不犹豫的将笔奉上。
  庾献拿过,当即挥毫,直接在那句后面,添上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这句话。
  石广元看着那笔尖在论语上游走,毫无滞涩,越发觉得刚才事出有因。区区八字,不是他能染指的。
  庾献写完,自己读了一遍,再看着这一段前面的“子夏曰”,也有些无语。
  大老果然是不矫情啊。
  好吧,老师冠名学生着作的事情,庾献也见的不少,这也算平平无奇。
  可这他妈,弟子也是抄的啊!
  您老人家在天有灵,可不会出什么事儿吧?
  庾献有些忐忑。
  甚至不太敢去看子夏的画像……
  陈纪这时候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始末,连忙过来和庾献见面。
  瞧见《论语》上多了崭新的一行,不由扼腕痛惜不已。
  今日襄阳学宫的许多儒士都随王粲来送行,正是群贤毕集的时候,若是借此机会,为颍川书院扬名,那陈纪说不定就能压过郑玄到风头了。
  庾献不想和人打太多交道,见陈纪张口欲言,连忙推辞道,“陈公不必多说了。我本就是山野之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次静极思动,也只是想以郭嘉叔叔的身份,游戏人间罢了。”
  陈纪闻言哭笑不得。
  “岂是此说?高贤有启迪诸儒,教化士人的功劳,自当留名青史啊。还望赐告姓名,也让我辈铭记。”
  若是此事着书立传,名垂青史,难道也要留名“郭嘉的叔叔”吗?那郭奉孝何德何能,有此福报?
  庾献只是不肯说。
  陈纪摸不清庾献的底,又客气的询问了几次。
  庾献想了想,要是太早惊动郭嘉也不太好,只好勉强说道,“陈公只需要知道我姓庾便是。”
  陈纪再三又问姓名。
  庾献却道,“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陈纪闻言跪了,甚至生出自惭形秽之念。
  这思想,这境界,这才是真正的学术大老啊。
  我服!
  陈纪对此事倒也不是很坚持,虽然儒家出现新的大老很振奋人心,但是最好别和我出现在同一个时代啊……
  庾大老喜欢澹泊名利?
  澹泊名利好啊,等大老走了,自己不就拥有这派学问的第一解释权了吗?
  读书人的事儿,这不寒碜。
  等到双方寒暄完,陈纪不顾年迈,迫不及待的以弟子礼请教道,“敢问庾子,可否将这‘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学问教授老朽?”
  鱼籽?
  庾献忽然觉得这老头有点不友善啊。
  而且这玩意儿……
  我懂得也不多啊。
  可若是不说两句,这老家伙必然以为我藏私,若是百般纠缠,却也麻烦。
  庾献又一转念,若是因此能让天下跳过程朱理学的束缚,自己也算是做了一件善事。
  如此无愧于心,也无愧于天地。
  庾献低头思索了一会儿,当即开口笑道,“教授不敢,彼此切磋便是了。”
  接着正色对众人道。
  “知行合一,知字为先。知便是我们学习的诸般道理,儒家的六经,皆在其中。这世间知识繁杂,源流无数,仅仅一部《诗经》便有许多流派,其中的内涵主旨更是众说纷纭。那我们该如何认识这样道理,明辨这些道理的优劣呢?”
  “我以为,世上的任何道理,若不能得到我们内心的认可,那就不成其为道理。我们儒者是有情之人,不该学无情之理。”
  ——“这就是所谓,‘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