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拒绝不了的条件

  “二叔,这就完了?”从此刻起正式改名朱雄英的朱英愣愣的问道。
  “不然呢?”
  朱樉笑道:“要不你回钟离老家给列祖列宗再磕几个头去!”
  “算了!”
  朱雄英同样笑道:“等我媳妇生了再去吧,到时候多磕几个,把二叔该磕的头也替了!”
  “哈哈……”
  朱樉大笑道:“你这孩子……”
  叔侄二人回宫后,朱雄英被朱元璋叫去了御书房,临走时,朱樉笑道:“大侄子,别忘了二叔交代你的事!”
  朱雄英用手比划了一个“ok”的手势,搞得朱樉有些摸不着头脑。
  走进御书房后,朱雄英立马跪在地上,笑道:“臣朱雄英叩见洪武皇上,圣躬金安!”
  “别她娘的给咱整这一出!”
  朱元璋一脸的嫌弃,问道:“你二叔带你去宗人府了?”
  “刚回来!”
  “事办完了?”
  “完了!”
  朱元璋听后,连忙招招手,说道:“那就赶紧死过来,帮咱看奏疏!”
  感情就是因为这事找我啊!
  朱雄英还以为要给自己再说个媳妇呢!
  “云成,给吴王搬个椅子!”朱元璋吩咐道,看来这次是认真的。
  “我自己来就行了!”朱雄英挥挥手,让云成退下了。
  朱元璋将一大堆奏疏放在朱雄英的面前,沉声道:“以前都是你爹帮咱看奏疏,现在你爹不在,他的活就交给你干了……”
  “你爹回来之前你哪里都不许去,凌晨跟着咱去上早朝,回来就帮咱看奏疏!”
  “拱卫司暂时交给铁铉,鼎石做事靠谱,以后你就不要再出宫了!”
  “我……”朱雄英听到这些话瞬间石化,愣在原地,憋了半天,才说道:“皇爷爷,您这简直是要了孙儿的半条命啊……”
  “再废话咱要你整条命!”
  这话谁信谁是傻子,朱雄英“哼”了一声,立马说道:“我不干!”
  朱元璋了解大孙的脾气,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笑呵呵道:“咱还没说完呢,你爹回来之前你帮咱看奏疏,等你爹回来,咱再给你说个媳妇,咋样?”
  听到这话,朱雄英有些心动了,脑海中立马浮现出一位有过一面之缘的妙龄少女,忍不住傻笑了两声。
  他这点小心思早被朱元璋摸的透透的,趁机说道:“大孙,咱不强迫你娶不喜欢,到时候你自己挑,你看上谁家的闺女,只要是正经人家出身,无论是大门大户,还是平民之家,咱不仅同意,还给你赐婚,到时候直接娶回来,咋样?”
  听到此话,朱雄英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嘴角的笑容都快歪到了眼角。
  虽然这话有画饼的嫌疑,但万一呢……
  万一老朱头说的是真的呢?
  朱元璋见大孙这副美滋滋的样子,不用想都知道是心动了,很有可能是看上哪家的闺女了,于是又继续哄道:“大孙啊,咱年纪大了,力不从心,你也老大不小了,咱像你这么大的时候……”
  “得……得……得……”
  朱雄英打断老爷子的话,笑道:“皇爷爷,孙儿认为您说的有道理,娶不娶媳妇都不重要,孙儿还是心疼您的身体,看着您天天熬到半夜,孙儿这心里也心疼啊……皇爷爷,您是皇上,一言九鼎,说出来的话就是圣旨,刚才答应的事,您可得说话算数啊!”
  为了娶媳妇,朱雄英决定赌一次,虽然有风险,但这条件实在有些让人无法拒绝啊。
  “这是自然!”
  朱元璋笑了笑,问道:“大孙,你是不是真看上谁家的闺女了?”
  朱雄英点点头。
  “谁家的?”
  “叫啥名?”
  “多大了?”
  “长得好看吗?”
  “要不要咱替你把把关?”
  此时的朱元璋比朱雄英还要兴奋,对于这一大串的问题,朱雄英只是淡淡说道:“我不告诉你!”
  “那就赶紧给咱看奏疏!”朱元璋直接变脸了。
  明朝的奏疏和奏本用的都是精美昂贵的蜀锦或杭缎做底子,官员要将写的东西表在上面,但在朱元璋执政的洪武时期,却没有到如此奢华的地步,朱元璋规定,凡是地方上奏的奏本采用普通布料即可,根据品级不同,也有颜色的区别。
  放在朱雄英面前的几乎都是府县级别的奏疏,看奏疏这种工作,确实是为难他了。
  奏疏的内容都是从左至右竖着看,而且还没有标点符号,这对于朱英来说真的是头疼不已。
  幸好这大半年跟着凌汉和刘三吾啃了不少书,已经习惯了这些,但还是看的有些别扭。
  苦着脸的朱雄英随手拿起一本地方县令送来的奏疏,大概有一千多字,艰难的看完后才明白是怎么回事。
  山东某县有个守寡守了四十年的寡妇,县令请朝廷赐一块贞节牌坊,给予赏银,减免赋税……嗯……就这事,没了!
  朱英用朱笔批了一个“准”字!
  再拿过一本,上面大概两千多字,内容是河南的一位渔民在河中打鱼时捞上来一只巴掌大小的铜王八……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上报的内容就是这些!
  想来想去,也没想到该批复什么,索性直接扔一边不批了!
  又看了十几份,几乎都是鸡毛蒜皮的屁事,什么发现三条腿的蛤蟆,什么夜现红光,天降祥瑞,要么就是谁死了,房子上飞来了仙鹤,哪里寺庙的主持圆寂了,哪个道观的道长羽化了……等等!
  还有一个知府为了拍马屁,请求朝廷按照皇家礼仪为皇长孙重新补办一次大婚。
  朱英拿起朱笔,批复了一个字:滚!
  “呼……”
  朱雄英长舒一口气,心中对老爷子是越来越佩服了,就每天看这些鸡毛蒜皮的屁事烦都烦死了,老爷子竟然二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下来。
  当皇帝简单,当一个勤政的皇帝当真艰难,别的皇帝还有丞相,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人帮忙处理,朱元璋就靠自己和太子朱标,爷俩经常通宵达旦的处理这些源源不断送来的奏疏。
  就凭这份毅力和工作量,朱元璋在历朝历代的帝王之中,堪称独一无二。
  “皇爷爷,您天天看这么多奏疏不烦吗?”朱雄英突然问道。
  “烦,咱也是人,怎么会不烦呢!”
  朱元璋合上批改好的奏疏,叹息道:“烦又能如何,咱打下这江山不容易,咱不去管还能指望谁啊!”
  “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没必要上报吧!”朱英指着眼前的奏疏抱怨道。
  “大孙啊,你错了!”
  朱元璋神情严肃的说道:“从这些小事可以看出当地的情况……”
  说着,随手拿起一本朱英改过的奏疏,看了一眼,继续说道:“就拿这个守寡守了四十多年的寡妇来说,他能恪守妇道,坚守贞洁,没有选择改嫁,证明这是一位值得敬佩的女子!”
  “如果咱没记错,这地方这几年已经报上来十几个贞节牌坊的请求,这证明这地方民风淳朴,百姓恪守道德,大孙,你明白咱的意思吗?”
  朱雄英点点头,说道:“明白了!”但心里却有些不认同,但他不能用一个现代人的思想去标准古人,在古代,贞节牌坊无疑是对一位恪守妇道的女子最大褒奖,甚至载入县志,流芳百世!
  一个时辰后,朱元璋见朱雄英看的有些不耐烦了,忍不住叹息道:“大孙啊,你爹走后,咱是实在忙不过来了,不然也不会让你来帮咱!”
  听到此话,朱雄英认真说道:“皇爷爷,孙儿有个主意可以分担您的压力!”
  “说说!”朱元璋也来了兴趣。
  朱雄英神情严肃的说道:“成立内阁!”
  ……
  平安夜是志愿军的胜利之夜,是祖国的平安之夜!
  警钟长鸣!致敬先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