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尚可

  他曾言,李景隆虽被捕,但谷王仍在。
  两人不愿轻易开战,为的是百姓安宁,也为朱允炆留下一丝希望。
  然而,最怕的却是直接被朱棣的铁腕镇压。
  朱棣正欲开口,却瞥见苏铭微妙的眼神示意,他瞬间收声。
  朱棣虽疑虑重重,但顾虑到朱标的特殊身份,他暂时按捺住冲动。
  朱棣挺直身躯,威严无比:“我将荡平四海,驱逐元蒙,让天下归于安宁,各国前来朝拜,先生对此有何见解。”
  他麾下的将领如朱能、张辅等人,无不昂首挺胸,对领袖的雄图伟业充满信心。
  苏铭微微挑眉,略带玩味:“尚可。”
  这个评价,让所有人都不解其意,语气中似乎带有某种轻蔑。
  朱棣、朱标皆感意外,讨伐蒙古,是大明皇帝的必修课,不容质疑。
  朱能拱手询问:“师傅谈吐间仿佛带有微词,莫非另有高见。”
  他的声音透出不服,期待听到苏铭的真实想法。
  朱棣则饶有兴趣地看着苏铭,眼中闪烁着挑战的光芒。
  “燕王,你的观点并非全然错误,亦非全然正确。”
  苏铭的回答,如同一把锐利的剑,刺破了表面的平静,引人深思。
  朱棣缓缓落座,目光锐利地凝视着苏铭,期待一个深刻的见解。
  若苏铭不能给出满意的答复,他那刚毅的手掌并非毫无威胁。
  然而,苏铭却以一种超然的平静开口:“对蒙古的征讨确有必要,但仅此而已吗?燕王的视野岂止于此。”
  面对他的质问,朱棣挑衅地回应:“虽然我对先生尊崇有加,但我的将领们,他们的理解可能较为粗犷。”
  他轻轻叹息,仿佛在陈述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有时,我也会为此头痛,不知如何调和。”
  朱能、张辅等将领,手按刀柄,一副随时准备拔剑的态势,气氛紧张得仿佛一触即发。
  朱棣的转变,让朱元璋和朱标心中警铃大作,他们意识到,这位四弟已非昔日可比。
  朱元璋暗自感慨,低估了他,低估了太多。
  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心中明白,朱棣的狂妄可能预示着对他们的潜在威胁。
  为了争取朱标的王位继承权,他们不得不暂时示好。
  然而,一旦利用完毕……
  朱棣的野心昭然若揭,朱元璋深知,一个即将登基的帝王,其胸襟和考量绝非一般。
  他暗自思量,如果朱棣真的坐稳龙椅,那大明的未来又会如何?
  苏铭的笑声打破了沉寂,他旁若无人地对朱棣道:“燕王,是否曾思考过天下之广。”
  朱棣眯起眼,“嘴角露出嘲笑:‘天下是什么?你不妨直接告诉我。’””
  朱棣的无知并非空穴来风,苏铭接着道:“大明内外困局,燕王只执着于蒙古,实则志向不小。”
  他指向广阔的天地,“大明只是世界的一隅,蒙古疆域横跨欧亚,燕王难道不想亲眼目睹?南方海洋富饶,海外未知领域无数,燕王难道无欲求。”
  “放宽眼界吧,人生如星河,燕王的抱负应如星辰大海。”
  苏铭的话语犹如一记重锤,敲击在朱棣的心头。
  他愣住,眼中闪烁着炽热的渴望,大明,海外,乃至更大的版图,他都要!
  朱棣不动声色地扫过朱元璋,暗暗立誓,至少,他要超越父亲。
  他急切地说:“先生所言极是,是我狭隘了!等我登基,定要先生助我一臂之力。”
  他的话语中带着真诚的欣赏。
  朱元璋和朱标面面相觑,心中暗惊,他们绝不允许这样的承诺轻易兑现。
  苏铭则露出一丝苦笑,他的目的只是激发朱棣更大的雄心,永乐帝虽不错,但若野心再大,大明定会更加强大。
  然而,他并未料到,朱棣竟会提出如此大胆的要求,仿佛要从他这里挖掘力量。
  实际上,朱棣的暗示早已有之,只是苏铭选择了忽视,他只想借此机会收获时空波动的积分,却不曾想到,会被视为打工人的角色。
  轻蔑的目光如微风拂过,苏铭的回应犹如月光下的禅唱:“我,游离于世俗之外,不涉足红尘纷扰。”
  朱棣含笑,目光犀利:“燕王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是否值得我辅佐,先生自有考量。”
  朱棣的瞳孔深处闪烁着挑战:“先生,难道质疑我的正统,认为朱允炆更有德行。”
  他的声音如同雷霆,瞬间撕破寂静:“你阻止我攻城,莫非是想延长朱允炆的苟延残喘。”
  随着他的手势,帐外刀光剑影闪现,如同疾风骤雨,将帐篷四周围得水泄不通。
  苏铭环顾四周,箭矢如星,密布天空,一个黑袍僧人笑而不语,静立于营外。
  朱老四的震惊显而易见:“四弟,这局势,你何以如此激进。”
  朱棣从容转身,淡然道:“我自起义以来,生死之间挣扎无数,你还认得那个朱棣吗。”
  “这里,是我军的地盘,实力在我,何惧你言辞。”
  朱老四的话,让朱老祖和朱标一时无言,只觉人心难测。
  朱棣掌控全局,目光转向苏铭,嘴角勾起一抹狡黠:“苏仙人,你觉得我如何。”
  他大步坐下,举杯一饮,豪爽笑声震动帐篷:“只要留在我身边,荣华富贵任你挑选。
  若不然……”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辣,“我父皇和兄长,也将不再是你的亲人。
  我可以轻易让他们消失。”
  朱标勃然大怒,斥责朱棣悖逆之举。
  然而,朱棣大笑,毫不在意:“我身为天子,行事无需顾忌。
  世人皆知,天哥与太子已逝,你们的出现,又有何说服力?死者无需仙人辅助。”
  这时,黑衣僧姚广孝缓步入内,目光扫过朱老四,深深一拜后,平静地走到朱棣身后。
  他对苏铭的兴趣远胜他人,这位通晓儒释道的大才子,正是他心中的瑰宝。
  “世间确有超凡之人,如仙人般卓尔不群。”
  回忆起洪武十八年的那次相遇,他一眼就看出眼前这位太祖皇帝的真伪。
  然而,姚广孝对朱老四的立场毫不关心,他的关注焦点始终锁定在苏铭身上,期待着他能为大明带来新的变革。
  然而,苏铭内心深处浸淫的是阴阳玄妙的法门,他的启蒙导师是大明赫赫有名的术士席方平。
  他凝视眼前,刹那间洞察了一切——这是姚广孝精心布局的杰作。”
  大师的手法真是高明至极啊。”
  他赞叹道,目光如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