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更戍法

  关于南宋的军事改革,以及武人地位的提升,赵灵笙再次叫人把吴柔胜和贾涉叫过来,讨论了大半天后终于达成了一致。
  比如日后出现什么天灾人祸,不能简单的使用【军赈】,将灾民编入厢军不让饿死就够了。
  而是要全面使用【工赈】,毕竟随着红薯的逐步推广,再怎么的也能给灾民一口饱饭。
  随后再组建十支5000人的新军,新军全部都是由招募来的民众组成,提拔【武学】的学子作为新军的基层军官。
  新军有了战斗力之后,就可以慢慢的裁撤厢军的冗余人员了,使之成为后备的民团,为了不引发动乱,主官还是以前厢军的那些主官。
  等一切稳定下来后,就可以把那些主官,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
  厢军裁撤之后,就该轮到禁军了。
  对于禁军,所有人的态度都是不能裁撤的,毕竟这是大宋朝廷最后的依仗了。
  赵灵笙的意思是,恢复宋太祖赵匡胤的更戍(gēng shu)法,让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三支禁军,各抽调出大约五分之一前往边境作战。
  与赵匡胤不同的是,赵灵笙是直接将禁军分拆,直接交由当地驻军最高将领指挥,以避免更戍法带来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
  南宋的禁军总人数大约在十五、六万,三衙各有五万多些,其中侍卫亲军马军司的主力驻扎在建康(南京)。
  抽调出四分之一,也就差不多三万的禁军,今年因为淮东需要收复大片土地,所以全部编入淮东军中由崔与之统帅。
  既可以协助淮东收复失地,还能锻炼了禁军们的作战能力。
  淮东战事结束后,还可以把禁军安排到不同的战略要地去,由不同的将领分别统领。
  禁军两年轮换一次,十年之后所有禁军都上过战场了,可以保证禁军有一定程度的战斗力。
  更戍法确实会加大朝廷的财政负担,不然宋真宗也不会因此放弃了,不过厢军的大量裁撤,这点负担对南宋朝廷还是不成问题的。
  除此之外,每年还要在禁军内搞大比武,让没有去戍边的禁军也要不间断的训练。
  大比武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都会在禁军内进行公开通报,第一名不仅名誉加身,还能获得更多的福利。
  最后一名不仅会社死,上至将领下到士卒都会收到处罚。
  吴柔胜和贾涉对赵灵笙提出的想法大为赞叹,乔行简他们也计算出,三万的禁军去边境作战,这点负担对南宋朝廷完全不成问题。
  于是乎,南宋版的更戍法就正式通过了,将在明年,也就是光复元年春季正式执行。
  ……
  湖州长兴县。
  四亩墩镇秦家湾村。
  经过三个多月的建造,秦家湾已经大变样了。
  石炭山的山顶上,五十多壮小伙们拿着镐头挖掘着石炭,挖出来的石炭有专人转运到一条自上而下的沟槽中。
  沟槽宽五尺,深三尺,里面全部由三合土敷成,非常的陡峭,将开采出来的石炭往沟槽倾倒,石炭自然就会顺流而下来到山脚。
  沟槽的最低处就是一个半人深的大池塘,池塘旁边就是磨粉场,将池塘里的石炭捞出来后放入大石磨中磨成粉,再用骡车送到不远处的清洗池中洗石炭。
  秦家湾的老老少少们,除了那些实在做不动活儿的老人和孩子外,其他人都在各司其职,与从其他村招募来的匠人们,一起将开采出来的石炭制成煤球和蜂窝煤。
  刚开始的时候,因为还在开凿沟渠,石炭都是在山脚下开采的,虽然比较难以开采,不过胜在不需要人工搬运下山。
  随着沟槽的竣工,开采石炭的人们,也来到了山顶开采。
  制作煤球和蜂窝煤也开始了规模化生产。
  秦王氏和妯娌秦林氏都是成型工,就是将混了黄土的石炭粉,灌入模型之中,成型之后取出模型放在院坝里自然晾晒。
  虽然月钱只有350文,不过比起以前在地里刨食可要强多了。
  秦王氏的儿子秦武气色也好多了,他现在也在工场里帮忙,负责驾车将晾晒好的煤球和蜂窝煤送到长兴县码头,每个月也能拿到150文的月钱。
  听说这些船都是要运回临安城的,秦武对此非常的羡慕,他从小就听临安如何如何的繁华,梦想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到临安城去闯荡闯荡。
  杜范比起刚来长兴县的时候黑了不少,他看着石炭山和秦家湾热闹的场景,不由得欣慰的笑了出来。
  一车车的煤球和蜂窝煤,不断的从秦家湾运输到长兴县码头,由一艘艘江船运送回临安。
  根据杜范的预估,秦家湾这里的石炭工场约有1000人的规模,每天能生产煤球2000斤,蜂窝煤5000个。
  有了这么多的蜂窝煤,相信今年的临安百姓,一定可以过一个温暖的年。
  除了在秦家湾外,其他镇子也陆续发现了大量的石炭矿,已经在陆陆续续的开始在当地建设工场。
  到了明年的时候,产能起码还能比现在增长三十倍以上,应该勉强可以供应临安居民的使用了。
  离开朝堂三个多月,也是时候回临安了。
  “长兴县的所有石炭场都交给你们三人了,望你够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不要想着从中谋利,本官会不定时清查这里的账簿。”
  杜范告诫着自己身后的三个人,这三个人都是附近县城的刀笔吏,杜范这段时间里将他们调到自己身旁听用。
  他要回临安,这里自然要交给他的助手们负责。
  “杜侍郎请放心,我等一定谨小慎微,不会让长兴县的石炭场出现任何的错误。”
  三个人都被晒得黝黑,这段时间里为了完成杜范的任务,他们是没少在大热天里的到处跑,听到杜范的训导后,信誓旦旦的拍胸脯保证。
  杜范对此还是比较有信心的,这三个人因为是出身很低的刀笔吏,所以都比较踏实肯干。
  即使这三个人全部腐败了,杜范也能从后手那里得知情况,不会让他们肆意妄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