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一顿米饭

  谷粒都推到一起,积成许多小堆。
  此时的谷粒,杂质比较多,一些脱落的谷壳,细碎的野草,裹着草木灰的泥尘之类,都掺杂在这里面。
  这还是清理后的结果。
  刚被石碾压过,脱离的谷粒中,杂质更多。
  大家用木耙先搂过几遍,一些较大的杂质,已经楼走了。相对细小的,木耙就使不上力了,大家趴地上,手拈嘴吹的,也不现实,就只能交给风了。
  张文书到现场时,已聚集了不少人。
  老魏和老蒋各持着一柄木锨,站在谷堆旁。
  微风吹在脸上,颇为凉爽。
  “等啥呢,开始呗……”
  张文书走来,以为在等自己呢。
  蒋德金指了指地上,说道:“刚刚抛了一下,风不够,没分开。”
  地上是一堆散落的谷粒,与边上的相差不大,依然掺杂着许多小东西。
  张文书这才明白。
  用心感受了一下,这风确实稍微小了点。
  等了片刻,老蒋说了一声“来了”,用木锨铲了谷粒,垂直于风的方向,往空中洒去。众人顿觉一阵灰尘飘洒,谷粒坠落在近处,谷壳杂草灰尘之类,则随风飘散,被吹去了稍微远些的地方。
  如此一来,谷粒便与杂物分离开了。
  是件挺简单的事。
  其他人看了两眼,便明白了。
  孩子们跃跃欲试。
  对于这种有趣的生产活动,他们的参与热情最高。蒋德金和老魏扬了会儿尘,风变小的间隙,便将木锨交给了他们。
  “待会儿风大了继续扬,得抛洒开,不能凝成一团,那样风就吹不到了,明白么?当然,乱洒也不行,你要是谷粒又洒杂物里去,那咱们可白忙活了……”
  老蒋又特地叮嘱了几句。
  须臾,风又起。
  孩子们抛洒着谷粒,风风扬扬。
  傍晚柔和凉爽的风里,稻谷染了夕阳的余辉,连人的身上,也映出红色的光彩。扬起的烟尘里,狗崽们在追逐嬉戏,嗅着空气里的杂物,会止不住打个喷嚏,然后继续打闹起来。
  成年人站在边上看着,说说笑笑。
  若非末世,倒真是一幅令人舒心的田园风光。
  见孩子们抛的有模有样,张文书让宋风又取了两柄木锨,让那些站在旁边等着替换的孩子们又上去两个。
  四个人同时工作,进展就颇为可观了。
  看了会儿,张文书领着老蒋主任离开,到了营地外。
  跨过六道壕沟,走到一片位置偏高的空地。
  赵世清见他们过来,挥了挥手,算是打招呼了。
  陆沉沉,张强,王进,周辉等人都在,正搬着木头走动,不停地调试。
  “怎么样,还顺利么?”
  张文书问了一句。
  赵世清点头,说道:“还行,都是些意料之中的困难。”
  周围原先杂草丛生,已被清理干净。
  目下堆了大量木材。
  这是之前张文书提到的,准备搭个了望台。
  大家最多只有做木屋的经验,做了望台是没什么经验的。不过众人凑在一起琢磨琢磨,感觉也不是就做不出来,最多费点功夫而已。
  结实稳固的做法,是用砖头垒。
  跟盖房子砌墙似的,一层一层往上砌,就当它是个高一点,窄一点的房子好了。问题是没有砖头,营地周围的碎石,破砖块倒是有一点,用它们垒个低矮的小平台没什么问题,垒了望台就不现实了。
  当然,砖头是可以制作的。
  烧窑嘛,张文书小时候见过。
  但那很麻烦,工作量应该挺大,以后或许用得到,但目前他是不想搞。
  至于像以往农村里,盖的那种土房子,也用泥土呢?
  材料比较简单,无非是些黏土混合了杂草,或是秸秆。不过感觉难度在后面,砖头坚硬整齐,所以砌起来简单,那黏土呢?张文书和老蒋都没什么信心。
  选到最后,还是用木头靠谱些。
  影视剧里,看到的好像许多便是木制的。
  张文书领着老蒋诸人,也参与其中。
  他们分析了一下,大概要分两部分制作。
  一是下面的底座,二是上面的房屋。
  底座最先制作,而且是横放在地上制作。
  刨好的木头,测量尺寸,在标注好的位置凿孔打槽。利用榫卯结构,将木头与木头进行连接。四面呈现出一个梯形,下面很宽,往上渐渐收拢,留出一个平台,用以安装房屋。
  所以,底座做出来,就是个整体结构。
  然后想办法将它竖起来。
  一边用人推,另一边扣上绳索用人拉。
  终于给竖了起来,看着模样,有点像没脑袋的塔。支撑的四只脚,留了很长的空隙,这是用来埋到地里去的,因为担心它不稳,别吹个大风就给刮跑了。
  大家在四只脚的地面各画了个圈。
  然后开始挖,挖出个四个圆坑。
  将四只脚放进去,填土埋好。
  由于人手充足,这个过程并不长。而开始搭建房屋部分时,进度顿时就降下来了。因为木屋的制作,得爬到底座顶部,一点一点地推进。
  想简单点,肯定是在下面做好,直接运到上面,然后拼装起来。
  前提是,得有个起重机。
  既然没有,那就老老实实,一点一点慢慢做吧。
  王进和周辉揽下了这个活,成为主力,其他人配合。还有个原因,是上面待不下那么多人人,大家只能在下面将东西准备好,想办法递给他们。
  张文书等人叮嘱注意安全后,就离开了,大部分人去忙别的工作。
  只留了两个,在下面配合。
  房屋的规模很小,不及赵世清居住的那个四分之一,样式也颇为简陋。
  当然,功能本身就不一样。
  这上面站立肯定是很宽松的,便是躺卧,也够三四个人的空间。底部用木头拼接,地面并不平整,躺在上面大概不会舒服。可以考虑放块木板,或是铺点被子。紧急的时候住在上面,相对别的地方,还是要安全些的,毕竟丧尸不会攀爬。
  四壁只下半部分用木头搭就,高只及腰。
  往上就都是空的,方便四处眺望,观察地面情况。空气流通甚速,风吹在脸上,清凉舒爽。当然,冬天待上面,又是另一种评价了。
  顶上铺了防水布,又盖上了紧密的茅草。
  这工作接连数日,才得以完成。
  营地的人,看着很新奇。
  你来我往的,男女老少,都来溜了一圈。站在高处,眺望四周,指指点点。尤其孩子们,可是喜欢坏了。
  抢着举手,要求上来执勤放哨。
  这群孩子也调皮,凑两三个人在上面热热闹闹,不想下来。遇着尿急的时候,嫌爬上爬下麻烦,就会凑到栏杆边上,直接往下尿。
  一道水线,自天而降。
  然后就有人举报,被赵世清喊去写检讨了。
  一是高处掏出小鸡鸡,营地有许多女性,大庭广众暴露出来,有碍观瞻;二是尿的了望台四周遍处都是,时间久了,气味独特,污染环境;三是营地有堆肥之所,每位成员,无论男女老少,都有为之尽力的义务,不该随便尿。
  这检讨也是当众宣读的。
  大家在底下哈哈大笑,乐坏了。
  孩子们是第一次领教赵世清的手段,欲死欲仙。
  而稻谷在扬尘结束,经过几次晾晒后,终于到了去壳的时候。
  张文书让陆永强端了整整一盆,到后院新制的舂米器具那里,说进展顺利的话,今天就准备让大家好好吃顿米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