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大明又要爆发惊天巨案了。

  徐达整个人都愣住了。
  于显也是满脸呆滞。
  多
  多少?
  1200万…石?
  这一次就调拨了900…万石?
  这可是粮食!
  不是石头!
  你说1200万斤都是个极为惊人的数字了!
  现在竟然是万石!
  那得是多少座粮山!
  于显甚至在心中忍不住想到。
  这些粮食若是都被百姓吃了,得拉出多少座shi山!
  这睿王不会因为是小孩子,就喜欢胡吹大气吧?
  徐达震惊了好一会,皱了皱眉。
  朱高炽是什么人,他最清楚。
  这个小外孙,从来不打诳语!
  既然说了那么多粮,到时候,必然有那么多!
  他看向朱高炽,无法理解道:“睿王殿下,你是哪儿来的那么多粮?”
  朱高炽笑道:“缅中宣慰司!今年大熟!还有一件喜事要告诉外公!以后,大明将 普及杂交水稻!一亩地的产量最少1200斤!到时候,全天下的百姓,都将不再受饥冻之 苦 ! ”
  话音落下。
  徐达和于显对视一眼。
  满脸震撼!
  亩产1200斤!
  那真的是太可怕的数量了!
  大明可以种水稻的田地起码有4亿亩。
  这样看的话,光是杂交水稻一项,就能为大明增产2400亿斤!
  也就是24万万石粮食!
  按大明现在的人口算,就算翻个番,也照样养得起!
  徐达喜道:“好!太好了!这样一来,百姓们可就再也不用挨饿了!”
  于显佩服道:“睿王殿下不愧是定国安邦之才!只是这一个杂交水稻,称得上万家 生佛了!”
  正当几人欢笑的时候。
  忽然于显忍不住道:“睿王殿下,不知道…你是否清楚魏国公受责难的事?”
  朱高炽微微一笑。
  他当然知道了!
  不然干嘛今天来找徐达!
  当然是为了将犯人交给他!
  徐达听到于显的话,忍不住皱眉道:“英公侯!不得乱说!什么责难!本来就是我 办事不力!”
  朱高炽看向徐达,脸上似笑非笑道:“外公,什么办事不力?有什么情况,不妨跟 外孙说说!”
  徐达摇摇头,笑道:“没什么!你能来看我,我已经十分欣喜了!其他的,什么事 都没有!你不要想太多!”
  英公侯于显却忍不住道:“殿下,魏国公带着我们平息了湖广地区的白莲教匪反 叛,但因为走了首领,陛下并不满意!
  您说,我们只是一群带兵打仗的!
  那些白莲教行踪诡异,用的都是江湖手段!我们又如何能将他们擒到!
  这不是难为人么!
  陛下竟然说,如果不能擒到元凶首恶,那就除了魏国公的爵!
  睿王殿下,魏国公于公是国家元勋,为大明立下过汗马功劳,拼命半生这才挣来的
  国公之位!
  于私,他可是您的亲外公!您如今圣眷正隆,可不能见死不救啊!”
  徐达斥责道:“英公侯!这些事情,你不该跟殿下说!”
  朱高炽笑道:“原来是抓叛匪首脑啊…外公,您怎么不早说!我今天早上刚刚在路上 捡了个叛匪,自称是白莲教在湖广的头目!”
  徐达和于显相视骇然!
  什么?
  睿王殿下还真抓到了?
  于显激动道:“睿王殿下当真捉到那个贼子了?”
  朱高炽笑了笑。
  徐达也跟着笑道:“睿王殿下向来说一不二,不会证你的。”
  于显大笑道:“太好了!哈哈哈…”
  朱高炽又道:“其实,不只是湖广煽动叛乱的白莲教匪,我还发现了一些其他东 西…”
  徐达愣了愣,问道:“还有什么东西?”
  朱高炽将一份奏折交给徐达。
  “这是我要给呈给陛下的奏折,外公不妨先看看!”
  徐达愣了愣,道:“我可以看吗?”
  朱高炽笑道:“无妨的。”
  徐达打开奏折,刚看了第一眼,瞳孔就猛地放大!
  他忍不住惊道:“什么?赵忠南没死?他就是这一次湖广动乱的发起者?这件事,
  太不可思议了!”
  朱高炽点点头,道:“锦衣卫中的内鬼救了他!”
  于显听到这些话,整个人也都惊了!
  他隐隐感觉。
  大明又要爆发惊天巨案了。
  赵忠南是盖棺定论的乱臣贼子,虽然死在了狱中。
  那也是朱元璋授意的,他的家人并没有免于牵连,都被流放去了边疆。
  但现在看来,赵忠南竟然没有死。
  只这一条就足以震惊所有人了。
  锦衣卫是天子亲军、皇帝鹰犬!
  本该最忠心不过,谁会想到竟然发生这种事,锦衣卫指挥使毛骧,定然难辞其咎。
  徐达继续看下去,顿感触目惊心!
  “赵忠南倒是狗胆包天!为了区区10万两银子,竟然背叛陛下,背叛大明!还有那些 个官儿,他们恐怕都要掉脑袋!”
  随后,徐达猛地抬头。
  “大明只怕又要再兴一次大案了!”
  朱高炽点点头,道:“以杀止杀!这些官既然不怕死,那就杀到他们怕为止!”
  徐达叹口气。
  “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朱高炽笑笑。
  事实上。
  没完!
  这些文官一天不攫取政权。
  他们跟皇权之间的斗争就不会停止。
  如今就是皇权与文官集团争权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自从胡惟庸案爆发,朱元璋废除宰相,收回相权以后,文官集团的权力就始终在萎 缩。
  但这些文官是不会放弃反扑的。
  一次次的反抗,就是在与朱元璋作斗争!
  这些人,永远都只会站在皇帝的对立面。
  当然,在大明。
  最终的结果就是皇权败了。
  尽管朱元璋拼命限制相权, 一直在削弱文官集团的权力。
  但到了后世,子孙可没有那么旺盛的精力和手腕。
  从朱棣组建内阁开始。
  内阁的权力就在逐渐加强。
  一开始的内阁官员,只是四品官,入内阁,只是为了帮助皇帝辅佐政务。
  到了后来,内阁官员必定是一品。
  权力之大,远超唐宋时期的宰相!
  有些皇帝,譬如隆庆和前期的万历,都被架空成了木偶。
  内阁首辅名为辅政,实为执政!
  譬如张居正曾经说过,我非相,乃摄也!
  我不是宰相,而是摄政!
  而自从内阁的权力被极大加强之后,文官集团也就彻底掌握了大明的实际权力。
  任何官员的出身都必须是经过科举考试得来的才是正当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