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港岛震动,投资内地真这么赚钱?

  八十年代初,港岛和南洋对内地有了解吗?
  可以说少之又少。
  能了解到的内容,大部分都是通过报纸的高屋建瓴,来看待对岸的局势。
  而对于内地百姓的生活,了解的唯一途径,就是从逃港过来的穷亲戚口中知道一二。
  穷是真的穷,但是发展却也是真的在发展。
  港岛和南洋一众媒体有客观的对待内地吗?
  没有,更多是俯视的态度。
  而有些官员为了招商引资,无底线的出让,对于港人和国人的区别对待,更是助长了这种俯视。
  再加上后来的两岸通商,货币汇率,工资待遇等原因,以至于港岛的一个出租车司机,都能跑到对岸来包一个二奶。
  以至于,等到二十一世纪,中国全面崛起,港岛反而接受不了这种落差。
  深究下来,最大的原因,还是两者欠乏沟通,没有人以平等的视角,去看待港岛和内地。
  查梁勇的游记,在这个时刻,突然杀入了港岛五百万市民眼前。
  在这个时刻很好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个平等的视角。
  这是此前港岛从未有过的,而且发表这篇文章的人还是金雍。
  其读者基数,在整个华人圈都有着相当的影响力。
  “深圳速度......深圳真的发展的那么快吗?”
  “老刘,你两个外甥不就是从宝安跑过来的吗?深圳现在发展的怎么样?真的像明报上说的那样吗?”
  “还有东莞,东莞真的遍地都是工厂?”
  “这个三来一补是不是真的啊?”
  茶室内众人议论纷纷,港岛人有着太多疑问了。
  但是金雍的这篇文章,记录的内容,全都有据可查。
  深圳就在元朗对面,虽然元朗现在根本没有开发还是一片农田,但是来到边界处依然依稀可以看到对岸的光景。
  更别说游过来的偷渡客了,他们虽然惊羡于港岛的繁华,与内地的贫穷有着巨大落差。
  但是却也不能否认深圳的发展,不能否认随着中国各地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生活水平比之以往十年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尤其是东莞篇的游记内容。
  写的很是详细。
  “这个太平手袋厂的张子弥我知道,他之前就是逃港来的,没想到回内地建厂去了,怪不得生意越做越大。”
  “龙昌玩具厂的老板是不是叫梁麟?我记得他六十年代跑来的港岛,还在我店里当过学徒,虽然自己当了老板,但是规模一直不大,怎么给内地的加工费一个月就有五十万,那他一年的利润至少得有一千万了。”
  “一千万?这不是赶上了玩具大王蔡志明?”
  “我的天啊,去内地真的能赚这么多钱吗?”
  “看内地的政策,只需要带去资金和设备,人工和厂房内地就可以帮你解决,这省去了将近一半多的开支,赚钱是肯定的,而且成本降低了,价格上也能更有优势,不赚钱都难啊!”
  港岛大街小巷,到处都在议论着东莞深圳的合资工厂。
  太平手袋厂、龙昌玩具厂、哈一代玩具厂、太平洋纺织厂、中南钟表厂、大成制衣厂.......
  这些厂的底细更是全都被扒了出来。
  然后他们就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
  这些工厂集中于制造业,且规模都比较小,正在对岸悄悄地、狂野地生长,而他们的创办者竟然绝大多数都是当年的偷渡客。
  这些人在港岛生活了一二十年,有的人小有家底,但是有的人就算是背上了二三十万的负债,都要回到故乡,然后投资建厂。
  然后,竟然无一例外地获得了丰厚得到回报。
  进入内地的决定,让这些人的财富得到了惊人的增长。
  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港岛。
  同时,也让这一期的明报有了一波爆发性的销量增长。
  人人都在读着金雍在内地的见闻,通过报纸上的文字,了解对岸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
  没有什么比看得见的利益更加勾人魂魄的。
  何况国人都有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的情节。
  张子弥、梁麟的成功,他们的衣锦还乡。
  让在港岛的无数偷渡者们心生艳羡,那颗想要归乡的心,更是躁动不已。
  梁伟豪虽然不是偷渡客,出生于港岛,但是他穷苦出身,他的父亲是土生土长的顺德人。
  从小接受的教导,就是自己顺德人的身份认同。
  14岁的时候,他就辍学在叔父的钟表店里当杂工。
  只是他没有成为第二个李家城,而是在钟表这个行业中足足干了十四年的时间,从学徒做到技工、营业员甚至当营业经理。
  这十四年的时间,让他积攒了一定资金和技术,在78年的时候更是一咬牙从银行贷款了二十万,自立门户在港岛创办了一家名为“得利”的钟表制品厂。
  所能承接的生意,大部分是大品牌的代工,以及海外手表订单。
  斯沃琪的强势崛起,几乎统一了港岛的钟表产业,像得利这种小厂,要么成为了斯沃琪的代工厂,要么成为了宝成厂的产业链。
  不过得利的订单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海外,所以仍然有生存空间。
  不过梁伟豪也意识到,在港岛本地发展,是不可能绕过斯沃琪这座大山的。
  能做出的选择就是依附,或者是另寻天地。
  金雍的这篇游记,让他看到了希望。
  太平手袋厂、龙昌玩具厂、大成制衣厂、太平洋纺织厂几乎全都是和“得利”一样都是小厂,但是却另辟蹊径获得了不错的发展空间。
  想到这里,梁伟豪心动不已。
  去内地投资,对于大财团来说或许有风险,但是对于他这种小厂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啊!
  如果做成了,甚至还能提前布局内地钟表市场,学习斯沃琪,推出自己的品牌,或许还能进入内地钟表市场取得一个不错的发展。
  尽管没办法和斯沃琪这种国际品牌竞争,但是,纵然只能拿到小部分市场份额,但是也足够得利吃饱了。
  梁伟豪越想越心动。
  而与他有着相同想法的人在此时的港岛不胜枚举。
  金雍自己也没有预料到,因为自己的一篇游记,在港岛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波。
  而几天后,这篇游记甚至还被南洋各大华人报纸转载,又掀起了一轮大讨论。
  也就在港岛热议之际。
  《亚洲好声音》第一期已经剪辑完成,将在今晚准时上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