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张衡探讨重力原理

  书房内,烛火摇曳,映照出一片静谧的学习氛围。
  东汉时期,叶荣祖亲自发布命令,宣布凡精通机械力学者,可通过考核进入朝廷任职,官职可至一品高官。
  一品官在汉代的地位如何?是否与三公九卿平起平坐?
  此令一出,全国沸腾。
  人们难以置信,新帝竟将机械力学纳入科举考试范围,机械学究竟有何神奇之处?
  “我曾略知一二,据说通过某种叫作‘发电机’的装置,可以转化成机械动力,甚至能模拟自然界的雷霆之力。”
  “雷霆之力?机械能模仿雷电?这太不可思议了,我一直以为那是神明的恩赐,真是出乎意料,人类也能掌握这种力量,难怪新皇会特别关注。”
  “如果我能精通机械学,也许就能入朝为官,这是我长久以来的梦想。”
  有人暗自决心,“我要成为机械学的大师,一步登天,成为一品高官。”
  “原来,不只是读书人能出人头地,我知识浅薄,仅识字而已,若是专精机械学,或许也能踏入仕途,实现抱负。”
  随着机械学的热潮席卷,各种关于机械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普通百姓也纷纷投身学习。
  长安城内外,张衡独自坐在柳树下,手捧一本力学书籍,全神贯注地研读。
  历史上,张衡不仅是地理学家、医学家,更是天文学家的典范。
  他的成就涵盖了天文学、地震学、机械工程等多个领域,创制的地动仪、浑天仪等器械闻名遐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事迹,莫过于他发明的地动仪,能够准确预测地震方位,令人叹为观止。
  此外,他还参与修订历法,推动了《四分历》等科学历法的发展,与尚书郎周兴共同探讨天文观测的精确度。
  他们将《九道法》与其他古代历法的理论进行深入剖析,试图找出其中的精妙之处。
  经过一番详尽对比,共识认为,《九道法》在月行周期和回归年的测量上超越了东汉时期的《四分历》和《太初历》,尤其在月亮运动速度的描述上,它摒弃了匀速假定,更为契合天文学的实际观测。
  尽管《九道法》的复杂性引来保守者的质疑,其独特的双小月或三大月模式使得传统观念难以接纳。
  然而,即使《仇道法》的准确性无可挑剔,人们依然未能全面接受。
  直到半个世纪后,刘洪的《乾象历》采纳了《九道法》关于非匀速月行的理念,才真正得到了认可。
  “子平,你猜我带来了什么惊喜。”
  一同求学于三辅的朋友轻拍张衡的肩头,递给他一本看似陌生的书卷。
  “子平”是张衡的雅号。
  接过书,张衡凝视着封面上“电力学”三个字,眼神中流露出不解。
  朋友笑道:“我知道你对独特学问感兴趣,所以特意为你挑选了这本书。”
  张衡微微皱眉,解释道:“我对机械构造、算术和天文地理的研究纯粹出于兴趣,这并不算奇特。”
  “世人皆醉,唯你独醒,”朋友笑道,“新帝颁下了新令,能通晓电力学者有机会入朝为官。
  子平,你的巧手或许能与这神秘学科产生共鸣,甚至借此晋升高位。”
  张衡摇头,严肃地说:“我追求的是为百姓谋福利,而非权势和享乐。
  不过,我先看看这电力学再说。”
  他翻开书页,逐渐被书中深奥的内容吸引,表情变得专注。
  朋友见状,打趣道:“书是否合你胃口?我已经喊你半天了。”
  然而,张衡的脸上却满是惊叹和热情:“奇书!这是前所未有的学问!我原以为机关术已是极致,却未料到世间竟有驾驭雷电之法,这电力学,真是令人震撼。”
  从此,张衡沉浸于电力学的世界,日以继夜地钻研,偶尔外出购置实验材料。
  每当晨光透过窗户洒进他的书房,他望着那台自制的发电机,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心中暗自欢呼:“成功了。”
  \"我终于突破了!\"张衡在刘秀的启发下,成功创制了电力装置。
  然而,这只是开端,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电力装置虽成,如何输送、传输电力呢?张衡如饥似渴地研读电力书籍,最终在一本古籍中找到了线索:“虽然黄金导电优异,但铜价低廉,且长途输送电流,铜线能承载更大的负荷。”
  \"铜线!\"张衡立即投入到深入的研究中,不久后,他引领世人步入了电缆时代的门槛。
  这项发明犹如电光石火,照亮了东汉的天际。
  得知此讯,叶荣皇帝欣喜若狂,当即授予张衡四品官衔,督领全国对电力学的探索。
  叶氏一门对张衡敬若神明,他的出现点燃了学子们对电力的热情。
  步入朝堂,张衡亲自指导,设立专门的电力工坊,让学者们能在专一的环境中钻研电力奥秘。
  一切费用皆由朝廷全权承担,叶荣祖帝对科研的支持无微不至。
  电力工坊内,一名风度翩翩的官员,名为华石,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
  他向学子们阐述:“学无止境,能者领先。”
  他们相互切磋,深化电力理解,誓言不负圣上厚望,共同推动科技的进步。
  张衡讲解了电缆线的工作原理后,他分享了他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新构思——探索更高效的能量储存方式。电力生产涉及采、发、输、配、用、储六道工序,其中储能是关键。
  他设想的储能方式,诸如电容器、电池、电感器等,都成为团队的研究目标。
  经过无数次试验,他们终于研发出一款储能电池,成功储存电力并实现稳定供应。
  海边的书房里,海风轻轻吹过,书页微微翻动。
  叶轩身着月白长衫,黑发如墨,手握书卷,沉思中的他如同一位儒雅的智者。
  黑衣侍卫前来禀报:“东汉的张衡团队已成功研发出电缆线和储能电池,电力输送和储存已趋于稳定。”
  叶轩闻言,嘴角扬起满意的微笑:“太好了,真是妙哉!当初我提议他们在王国内普及电力,如今看来,这个决策无比明智。”
  有了电缆和电池,前世那些先进的电器,仿佛触手可及。
  叶轩心中暗想,电力时代的曙光,正在东汉大地上悄然升起。
  世界自此将迎来翻天覆地的变革!然而,眼前这位名为张衡的人物,其名字似乎自带一种神秘的光环。
  他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科学家,发明了地动仪,改革了历法,为华夏的天文学和众多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犹如璀璨的明星般闪耀。
  叶轩确认了张衡的身份,确证无疑,他就是那个历史长河中的张衡。
  叶轩心中暗叹,难怪他能如此迅速地创造出电线和电池,若非历史的伟人,又有何人能有这般成就?于是,叶轩随口问道:
  “罗网,他们的进展如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