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叶轩夜观星象,预示着新一轮的天下动荡即将来临。

  人群中,有老人,有新生的婴儿,他们的衣衫破旧,身形消瘦,面颊凹陷,只剩下高耸的颧骨。
  这情景让她们心中五味杂陈,茜忍不住悲从中来。
  叶轩低声道:“加快速度。”
  车夫应声如雷,挥鞭催马,马车在尘土中疾驰,身后追赶的灾民如同丧魂的幽灵,目光中闪烁着绝望的绿芒。
  四女心惊胆战,深知一旦被围,车内的财物和粮食将面临洗劫,甚至自身安全也将受到威胁。
  马车终于平安进城,城门紧闭,将外面的苦难挡在门外。
  玉漱四女神色黯然,“看到那些可怜的百姓,我甚至在灾民中看到了未满月的孩子,还有垂垂老矣的长者。”
  她的声音中带着责问,曾身为执政者的她,对于官员的冷漠和无动于衷感到愤怒。
  吕雉在一旁轻叹:“为何城内的官吏不能挺身而出,为这些百姓做些什么。”
  她的话语,如同寒风中的怒涛,直击人心。
  面对众多亟待救援的灾民,玉漱的黛眉紧锁,她深知问题的复杂性。”
  短时间内解决这些难题并非易事,况且,接纳他们涌入城池,可能会引发内部动荡,百姓生活将因此受扰。
  因此,暂时隔离或许是无奈之举。”
  她忧虑地看着叶轩,期盼他的智慧。
  叶轩沉吟道:“确实,有办法,但仅限于一部分人。
  你得明白,大汉此刻正面临全国范围的饥荒,受影响的远不止这数万人,而是成百上千万。
  后续恐怕会有更多难民潮涌向各地。
  我所能做到的,只能先稳定这座城池。”
  他开始调动各方资源,动员富商和粮商捐赠大批粮食,以赠予的名义分发给官员,让他们负责救济灾民。
  同时,他还向官员传授他的安置策略。
  官员们照此执行,然而难民潮持续不断,粮食供应愈发紧张,城门不得不再次封闭。
  夜幕降临,繁星点缀无垠的天空,叶轩背着手,思绪飘荡在城内外的画面。
  城门外,灾民身处水深火热,骨瘦如柴,连草根树皮都成了他们的食物,甚至不得不吞咽泥土。
  城内,百姓则承受着沉重的赋税,生活困苦至极,大汉的民生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仰望星空,叶轩心中暗自计算,他已经跨越了数百年的历史,正值西汉末年的乱世边缘。
  这个时代的动荡,历史的走向无法改变,叶氏皇族的统治可能会面临严峻挑战。
  回顾以往,权力易主,朝中显贵与宫廷侍从势力渐增,汉朝的辉煌渐渐衰退。
  他思索着,从刘婴太子废黜开始,西汉王朝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
  王莽篡位,刘邦的后裔刘秀则将崛起,建立东汉。”
  算起来,我已经度过三百多年的岁月,刘邦的血脉似乎已被赵高断绝。”
  叶轩心中疑惑,不知未来是否会再有延续。
  \"不过,刘邦还有兄弟,或许没有刘邦,也会有其他人接过接力棒,孕育出新的希望——刘秀。”
  想到这里,他的眼神闪烁着坚定的决心。
  \"立刻滚开!\"
  \"若是在我的酒馆里扰了客人,我就绝不轻饶!\"
  老板怒气冲冲地训斥道,他的眼神像冬日寒冰般冷硬。
  店小二擦拭着额头的汗水,审视着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访客,疑惑道:
  \"这会不会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现在战乱频起,饥荒四起,难保不是这样的人。”
  \"也许他是伪装的灾民混进来。”
  那人连忙澄清:“我不是灾民,我只是……”
  \"我不管你是不是灾民,快给我滚出去!\"
  \"把他赶走,否则我让你好看!\"
  老板的语气充满威胁,如同猛狮瞪视猎物。
  听到老板的命令,那人挺直腰板,傲然回应:
  \"我店不接纳灾民,这是规矩!\"
  片刻沉寂后,他扶着拐杖,步履蹒跚地离去,低眉看着破旧的衣裳,抚弄着散乱的头发和浓密的胡须,自嘲道:
  \"难怪会被误以为乞丐,灾民。”
  他来到河边,取出剃须刀,仔细地修剪起胡须,然后扯下一块长袍,束紧飘逸的长发,露出了真容——正是易小川。
  服下长生丹后的他,虽然外表未改,但内心却已非昔比。
  易小川凝视着河面,镜像中的他面无一丝岁月痕迹,嘴角挂着苦涩的笑容。
  他依然是那个熟悉的面孔,然而,那曾令他傲视群雄的武艺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了残躯——四肢筋脉尽断,武艺废弃,一条腿更是残缺不全。
  数个世纪以来,他苟延残喘,只为等待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面对这个混乱的世界,他决定:“现在,是时候开始布局,推翻大汉王朝了。”
  在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大汉帝国摇摇欲坠。
  刘邦的后裔刘秀揭竿而起,意图复兴。
  此刻的易小川心中暗自盘算:“王莽,刘秀,我要找的就是你们,只有你们,才能颠覆这叶氏子孙的统治。”
  然而,思绪间,易小川的肚子不合时宜地咕噜作响。
  他尴尬地捂住肚子,刚才的遭遇让他腹中空空。
  整理了一下自己,他决定换上新衣,寻找那两个关键人物,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洗心革面之后,易小川再次踏入那间餐馆,店主和掌柜不再是先前的冷漠态度,反而热情地邀请他入内,仿佛换了一个人似的。
  边品尝着美食,易小川心中盘算着如何接触王莽和刘秀,因为对于王莽是否暗藏图谋,他持保留态度。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