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赵高的一生轨迹!

  如今,她终于挣脱了束缚,沐浴在自由的怀抱中。
  玉漱轻展双臂,闭目深深呼吸,那白皙娇美的容颜上洋溢着无尽的欢愉。
  其余几位女子亦步亦趋,同样沉醉在这壮丽的景致中,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
  叶轩见她们对这里的喜爱溢于言表,嘴角不禁勾起一抹满意的微笑。
  “夕阳即将西下,我们在此稍作休憩如何。”
  话音刚落,篝火熊熊燃起,噼啪的火焰照亮了周围,温暖的光晕驱散了周围的黑暗。
  诱人的香气随着炊烟弥漫开来,令人垂涎欲滴。
  玉漱等人小心翼翼地品尝着粥,每一勺都带着山珍海味的鲜美,皆是易于保存的佳肴。
  叶轩的目光随意掠过林间的暗影,放下手中的碗,起身道:“我去四周巡查一下。”
  四位女子担忧地看着他,叮嘱他不要走得太远。
  篝火虽能震慑野兽,但黑夜中的未知地带仍是它们的领地。
  “放心吧,你们还不了解我吗?我的体魄,连蛮牛也难以匹敌。”
  叶轩的话语中透出自信。
  说完,他便悄然离去,身影在月色下逐渐隐没。
  一道蒙面的身影从树梢跃下,对着叶轩低身行礼:“大人。”
  此刻,朝廷和咸阳秩序井然,一切安好。
  “嗯,知道了。
  除非有重大事务,否则不必频繁打扰我。”
  叶轩吩咐道,“令罗网与幽灵分别履行其责,监察秦国的运行。”至于产业,交给弘昌他们打理,除非出现大事,否则无需报告。”
  蒙面人恭敬领命,随后融入夜色,消失得无影无踪。
  尽管叶轩游历四方,罗网和幽灵却始终在他背后默默守护,是他的秘密力量。
  对于大秦的产业,他虽可直接管辖,但选择交由孩子们处理,让他们自行成长。
  虽然叶轩不再直接参与产业经营,但财富如泉水般源源不断地流入,他在大秦的富豪榜上依然稳居首位,无人能及。
  他的影响力和财富依然庞大,朝臣们对他敬而远之,不敢轻易触犯他的权威。
  “子孙自有他们的福分,”叶轩心中默念,“这些事就交给弘昌他们去处理吧。”
  他明白,自己已经退隐,应享受晚年的生活。
  另一边,易小川身着简朴衣物,发丝凌乱,满身尘土,正在淮阴县打听消息。
  “老兄,韩信何时离开此地。”
  他询问一个村民,却被冷漠地挥手拒绝。
  “我不清楚,别来烦我。”
  村民不耐烦地离去,易小川一脸无奈。
  他接连问了几个人,得到的答案都是同样的茫然。
  淮阴,韩信的故乡,却仿佛与他失之交臂,令易小川心中五味杂陈。
  原以为在乡间能找到韩信的身影,然而现实却是韩信早已离开了这片土地。
  村民们对韩信的行踪似乎一无所知,只留下他对过往蹭吃蹭喝的记忆,这使得韩信在村民心中的形象变得复杂而微妙。
  易小川惊讶于这种冷淡,村民们似乎对他避之不及,仿佛避开的是一个不祥之兆。
  经过一番曲折的打听,易小川并未寻得韩信和范增等人的踪迹。
  他在熙攘的街头,倚靠着破旧的城墙,望着眼前平静的百姓生活,他们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让他深感历史的厚重与变迁。
  此刻,易小川心中豁然开朗,意识到大秦帝国的稳固并非易事,即使拥有超凡气运之人,没有合适的契机也无法动摇其根基。
  他决定暂时隐匿,静待时机的到来。
  他想象着西汉末年的烽火连天,那时才是颠覆大秦的最佳时机,他要寻找那个能带来变革的人物,一举推翻这个庞大的帝国。
  酷吏时代的消逝秦地。在秦都的巍峨皇宫中,金色的殿堂依然闪耀着辉煌,文武百官列队站立,其中御史大夫叶弘昌等位于队首。赵高则站立在皇座一侧,尽管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但他挺拔的身躯犹如铁铸,无一丝弯曲。
  身为赵高,世上已无人、无事能让他屈服。
  皇座之上,荣禄身披十二旒冕,身着深黑色冕服,威严的气息与叶轩时期并无二致。
  “诸位爱卿,有何奏事。”
  他的声音温润又不失庄重,冕冠上的珠链随着他的话语轻轻摇曳。
  起初,奏事还算平稳,但渐渐地,一些官员开始不安分起来。
  “陛下,金城郡地震频发,房屋受损严重,数百人受伤,请求拨款安抚灾民并修复房屋。”
  一名官员大声陈述,期待着皇帝的回应。
  荣禄眉头微蹙,对于天灾带来的痛苦,他深感同情,“天灾之下,百姓受苦,所需资金数额几何。”
  官员提出的数字异常庞大,让满朝文武面露惊讶。
  叶弘昌眉头紧锁,这个数目明显超出实际所需。
  修复几百户受损房屋只需百万秦半两,但这位官员显然有意夸大其词。
  站在荣禄身边的赵高,那双深邃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杀意,他知道这是对荣禄无知的侮辱。
  荣禄正欲同意,赵高却无声地摇头示意反对。
  荣禄心中不解,但赵高是叶轩的义兄,他的亲人般存在,不会置他于险境。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臣子开始轻视荣禄,试图利用他的宽容。
  赵高冷漠的目光直视着那位妄图欺骗的官员,而荣禄则陷入了沉思。
  此刻,荣禄沉吟道:
  “此事须深思熟虑,我会予以慎重考虑。”
  “陛下,安置灾民,修复城池与民居刻不容缓,每一延误,都有无数百姓面临生死边缘,臣实在难以忍见,恳请陛下速作决断。”
  一名大臣毫不退让,紧迫呼吁。
  荣禄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惊讶,这是在施加压力吗?他这位平日里温和的人,面对这种阵仗,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他求助的目光投向身旁的赵高。
  赵高神情冷峻,步步逼近,居高临下审视着这位臣子,语气严厉:“陛下之意,岂容你随意置喙?何人授你此胆量。”
  那位大臣不禁缩了缩身子,恐惧在脸上蔓延。
  尽管荣禄性格宽厚,但这样的场景显然超出了他的预期。
  他勉强挤出笑容,坚决地说:“我关心的是那些受苦的人。房屋倒塌,无处栖身,若再遇暴雨,他们何处避难?且有伤者缺医少药,朝廷需伸出援手。
  我们不能袖手旁观。”
  此时,其他大臣纷纷附议:“陛下仁德,当体恤灾民之苦。”
  陆续有五六人站出来,齐心支持此人的观点。
  赵高眼神愈发阴冷,杀意隐现。
  这些人胆子竟如此之大,叶轩离去的时光转瞬即逝,他们竟敢这般放肆,试图侵吞公款,且在朝堂之上无所顾忌。
  难道他们都以为别人都是瞎子吗?这样的贪婪行为,若不加以制止,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其他大臣效仿,朝堂之乱势不可挡!
  “你们的意思是,救济灾民需要数亿秦半两。”
  赵高以冷酷的口吻问道,仿佛在陈述一个事实而非质疑。
  人们各抒己见:“几亿确实数额庞大,但如果平均到每位受灾者,实属必要。
  加上修缮费用,恐怕仍嫌不足。”
  赵高听后,心中暗笑,这些人直到火烧眉毛才知痛。
  原本数百万足矣,他们却狮子大开口。
  这笔多余的银两,去向何方,不言而喻。
  “来人,拿下这些无视君威,无视法度的官员。”
  赵高一声令下,殿内顿时剑拔弩张,守卫们持剑逼向几位大臣,令他们瞬间屈服于地。
  这些大臣惊恐万分,喊出赵高的名字:“赵高,你这是何意?这里是皇宫大殿。”
  赵高冷酷地凝视他们,吐出两个字:“处决。”
  随后,一颗颗头颅落地,血溅大殿,吓得其他臣子瑟瑟发抖,有的甚至当场失禁,多数则惊魂未定。
  赵高扫视一圈大臣们,语气平和却暗藏警告:“尽管陛下以仁德着称,但绝不容忍你们的放肆。
  以后再有悖逆之举,我赵高必先斩其首。”
  这番话,让整个朝堂陷入了深深的敬畏之中。
  在繁华的秦都城中,关于赵高的流言蜚语犹如野火般迅速蔓延。
  那些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对他抱持着深深的反感,认为他是朝廷中的冷血鹰犬,专以打压才俊为乐。
  面对这些舆论,赵高并未显露出过多的情绪波动,只是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仿佛对此早已司空见惯。
  岁月无情,尽管赵高依然保持着挺拔的姿态,但岁月的痕迹已在他脸上刻下一道道深深的皱纹。
  他静静地躺在床上,仿佛能听见时光的沙漏在耳边悄然滑落。即使手中握有传说中的延年益寿丹,也无法阻挡生命走到终点的那一天。
  赵高心中不禁涌起一丝遗憾,对于那个无法回归的现代世界,他思念着妹妹高岚,义妹小月,以及好友叶轩他们。
  在临终之际,赵高的眼皮微微垂下,心中默语:“叶轩,小月的安全就交给你了,你要好好待她,希望她能有个安稳快乐的生活。
  府邸内,赵高静静地躺在床榻上,脸上的皱纹如同老树的年轮,透露出一种安详的沉静。
  他的眼睛紧闭,手轻轻搭在腹部,仿佛在做最后的沉思。
  荣禄,身着华贵的服饰,眼神中透出帝王般的威严,站在床边,询问着身旁的仆人:“他是何时离开的。”
  仆人低声回答,脸上带着一丝敬畏。
  荣禄深吸一口气,心中满是对这位老友的哀思。
  赵高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始终如亲人般守护着他。
  如今,赵高却突然离世,令他心痛不已。
  伴随着哀伤的乐曲,赵高的棺木被缓缓推入泥土,白色纸钱如雪花般飘洒,哀悼的人群议论纷纷。
  “那是谁的葬礼,规模如此盛大。”
  人群中有人好奇地问道。
  “听说是那个权势滔天的赵高。”
  另一人回答,话语中带着对赵高的评判,有人指责他是酷吏,有人则试图为他辩解,指出他并非全然的恶人。
  易小川,一个神秘的身影,隐藏在人群之外,听着这些争论,看着赵高的葬礼渐行渐远,他的神情复杂,仿佛在心中默默地说:“你的罪行,无论人还是天,都不会放过你。
  你本不该涉足篡改历史的深渊。”
  他冒着风险来到秦都,只为亲眼见证赵高的结局。
  正如流言蜚语所言,赵高的终结似乎已成定局。
  易小川内心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快意,那股曾让他备受煎熬的记忆仿佛随赵高之死而消散。
  当年,正是赵高将他送入牢狱,严酷的拷问几乎榨干了他的生机。
  更甚者,赵高一手策划了刘邦的不幸,他的陨落,如同一道曙光照亮了易小川复仇的道路。
  如今,赵高的身影已从世间消失,易小川的目光穿透人群,沉寂地凝视着赵高葬礼的队伍,然后悄然融入其中,继续他的潜伏。
  他期待着历史的又一次动荡,召集那些拥有大气运之人,共同颠覆这看似稳固的江山。
  赵高的时代结束了,而荣禄的故事仍在继续。
  在他的统治下,大秦的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冬至的庆典盛大举行,如同后世的春节,人们在丰收之后,以庄重的仪式祭祀先祖,神灵们戴着神秘的面具,跳动着神秘的舞蹈,孩子们瞪大眼睛,好奇地注视这一切。
  “父王,他们在做什么。”
  孩子问。
  “他们在将祖先的灵魂迎回,我们要用美酒佳肴来款待他们和神灵。”
  大人们轻声解释,孩子的眼中满是困惑。
  祭祀的气氛热烈而庄重,整个大秦沉浸在神圣的仪式中,就连皇宫也不例外,奉常主持着繁琐的祭祀仪式,荣禄身披繁复的礼服,一步步走向宗庙,然后步入咸阳宫,俯瞰着这座帝国的辉煌。
  然而,尽管普天同庆,荣禄的心中却泛起一丝孤寂。
  父母虽已不在,但还有兄弟相伴,这让他稍感慰藉。
  岁月流转,荣禄已年逾八旬,作为皇帝,他的寿命无人能及,百姓们视他为天赐的明君。
  然而,他们并不了解,正是叶轩提供的长生丹,荣禄在御花园中欣赏花朵,身边围绕着几位嫔妃,他的长寿令人称奇。百花争艳,香气四溢,蝴蝶翩翩起舞。
  妃子微笑道:“陛下,今年的花朵格外美丽。”
  然而,突然间,荣禄觉得眼前一阵晕眩,力量瞬间流失。
  “陛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