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叶轩布局,壮大家族,铸就万世基业!

  叶轩审视着他们的表情,子瑜面露犹豫,叶群则怒气冲冲。
  “你们可知晓当前图安的局势。”
  叶轩问道。
  两人的反应各异,叶群愤慨于图安的挑衅,而子瑜则显得有些不安。
  叶轩适时地咳嗽一声,转移话题,“我让你们来,是要你们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智慧,去处理这个棘手的问题。”
  他命令叶群率领五万兵马,前往图安,扶持子瑜登基为王。
  然而,子瑜对此任务表现出明显的抗拒。
  \"对于图安这样的小国,直接吞并岂不是更为干脆。”
  \"何苦让他们继续存在,身为大秦的王子,享受荣华富贵岂非更胜一筹?在本国,有兄长荣禄庇护,无需操持任何政务,何等逍遥。
  管理那偏远之地,耗神耗力,他实在无意涉足。”
  \"即使留在大秦,父皇母后也会催促他研习治国方略,管理臣属,相比之下,做个安宁的小国之主,显然不如。
  子瑜忆起过去的学识,顿觉恍然。
  原来,叶轩与玉漱早有此意,欲让他成为图安的异域君王。”
  子瑜瞬间满面坚决,坚决反对道:\"父皇,母后,我宁可受罚抄书,也不愿去那蛮荒之地。”
  玉漱的面色渐显凝重,图安对她而言,既是故乡,又是次子的根脉,她未曾料到他会如此抗拒。
  叶轩的脸色逐渐严峻:\"妄言者当罚。”
  他强调道,\"图安的安宁,你肩负重任,母后寄予厚望,你需学会治理国家,管理臣民。”
  \"现在不是胡闹之时。”
  面对父亲的训斥,子瑜低下头,心中暗自决定:\"我将成为新图安王,反抗者,绝不姑息。”
  子瑜立刻回应:\"谨遵父命。”
  安排妥当后,玉漱的神情缓和许多,她期待两国和平共处,至少能为图安带来几十年的安宁。
  看着孩子们离开,叶轩向玉漱透露了他渴望退隐,游历天下的想法,玉漱欣然赞同。
  \"我在这深宫中度过大半生,渴望见识广阔的世界。
  夫君,你无需被束缚于此。
  放手去做你想做的事吧,大秦与图安的未来,就交给我们的孩子们,他们定能使之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叶轩意欲退隐,携吕雉、吕素、玉漱、小月几位佳人共度自由生活,使她们不再受宫廷生活的拘束,自己也能卸下繁重政务,将朝廷事务交由荣禄和下一代接手。
  为此,叶轩开始精心规划,稳固家族根基,确保即使他退位,家族也不会衰落,朝政和大秦也能保持稳定。
  这关乎系统的奖励,关乎家族的延续,也关乎他个人的荣誉。
  书房之内,灯光昏黄,照亮了宽敞的书斋,叶轩坐在书桌前,面向他的子嗣,手肘稳稳地撑在椅背上,他的视线扫过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叶弘昌、叶弘洲、叶弘烨等人,他们感受到父亲的严肃,纷纷挺直腰板,低头聆听。
  叶轩沉声道:“你们明白,我并非轻言退位,而是为了家族的长远利益。
  我期待你们能接过这副重担,让大秦和图安在你们手中熠熠生辉。”
  叶氏一族的崛起始于我这一辈的智慧与决心。
  昔时,我以珍宝献于始皇,从而踏足了大秦的辉煌舞台。
  岁月如梭,转眼间已过去了数十年的光阴,仿佛只是弹指一挥间。
  这数十年里,我步步为营,从底层攀爬,经历了无数的挫折与挑战。
  有人试图绊倒我,有人轻视我,有人甚至对我抱有敌意。
  但我,叶轩,始终屹立不倒,官位节节攀升,家族的地位也随之蒸蒸日上,我们已是一品之族,备受尊崇。
  如今,你们这一代,是时候接过家族的接力棒了。
  虽然在叶轩的庇护下,你们曾无忧无虑,但现在,你们必须独立面对,承担起家族的责任和使命,那是一种沉甸甸的负荷。
  叶氏家族如今权势显赫,如日中天,但在权力的顶峰之后,必然会有衰退的时刻,这是每个世家都无法回避的规律。
  叶轩的话语让叶弘昌等人心生感慨,眉头紧锁。
  “父亲,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该怎么做。”
  他们期待地看着叶轩,寻求指引。
  叶轩深深地叹了口气,他知道自己的帮助不能伴随他们一生。
  “我能助你们一时,却无法指导你们永远。
  罢了,趁着我还在这里,给你们一些临别赠言吧。”
  “未来的路,叶家将由你们自己走。
  首要之事,便是整理家族谱系,分支独立保存,每隔数年,你们需齐聚主家,共同修订家谱,再分发给各个分支保留。
  这样,我们才能确保家族成员不流失在外。”
  随着家族规模的增长,咸阳之地已无法承载更多。
  叶轩暗示,扩张的必要性正在显现。
  “你们的岁月已能开辟独立的路线,带着你们的下一代,去寻找新的土地,开辟疆域。
  我会提供必要的支持,人力、物资、财富,你们可以选择一部分子孙去奠基。”
  叶弘烨、叶弘洲等人听后,深深鞠躬,明白这份责任的重大。
  他们是嫡系,叶弘昌作为长子,理当接掌咸阳叶府,他需要了解家族内部的复杂事务,以及如何扩展领土,巩固势力,繁衍后代,还要学会与各方势力和平共处。
  叶轩详尽地讲述着他的期望,他的儿子们心中充满了使命感,明白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到家族的兴衰荣辱。
  于是,叶轩将叶氏在咸阳的根基交予了叶弘昌掌管。
  对于小月和吕素等人的孩子,他给予了他们财富与教育,教授他们如何拓展家族,增强家族实力,让他们各自独立,建立新的分支。
  \"因此,每一位家族成员都至关重要,\"叶轩叮嘱道,\"我期望你们能延续叶家的荣耀,使其成为千年的世家。”
  弘昌等人神情庄重地回应:“是的,父辈的叮咛在耳边回响,我们承诺会铭记于心,不辜负那份深沉的期望。”
  得知叶轩让弘烨等人分立门户,吕雉等女子并无异议。
  她们明白这有利于家族的繁盛,对叶轩的信任源自内心。
  赵高,作为小月的义兄,听到此事,立即赶来丞相府,关心此事。
  他认为小月的孩子如同己出,这样的重大决策,他必须弄个明白。
  听完详细的解释,赵高心中踏实。
  “弘烨带领分支去开辟新领地,虽然艰难,但对他而言,也是一种成长的磨砺。
  如有需要,我会作为他的长辈,给予支持。”
  他暗自承诺。
  叶轩慎重地说:“荣禄的未来,就拜托给你了。
  我希望你能尽心辅佐,守护大秦的基业,使之不会因一时疏忽而毁于一旦。”
  看着眼前已显老态的赵高,满头银丝和深深的皱纹,他深深点头。
  “兄弟,你尽管放心,我自会妥善处理,这是我们共同奋斗得来的成果。”
  ……
  金黄的阳光透过皇宫大殿的窗口,洒下一片辉煌,将整个殿堂映照得如黄金铸成。
  官员们身着深色官袍,井然有序地站立在台阶下,仿佛一片黑海。
  荣禄,如今已非昔日的稚子,他身着龙袍,头戴十二旒冕,身姿挺拔,眼神犀利,透出帝王的威严。
  帘幕后,玉漱皇后虽伪装成老态,但眸光流转间仍透出皇家的贵气。
  她静静地听着,耳边大臣疾呼:“图安依旧挑衅,屡次侵犯我大秦边境,百姓深受其苦。
  皇上,皇后,太师,依我之见,应遣军扫平图安。”
  此言一出,大殿气氛凝重,官员们虽心中愤慨,却不敢公开主张。
  毕竟,玉漱皇后的故乡正是图安,提及攻打图安,无疑触碰了她的敏感神经。
  因此,他们只能在奏折中委婉表达,而非在朝堂上直接提出。
  未料,这位年轻的官员竟敢于开口。
  屏风后,玉漱轻蹙黛眉,神色微显不悦。
  那位青涩大臣一脸困惑,察觉到周遭气氛骤然凝固。
  他审视着身边同僚,只见他们纷纷有意无意地拉开了与他的距离。
  他心中满是疑惑,自己难道做错了什么吗?
  “咳咳。”
  高坐上方的荣禄轻轻咳嗽一声,打破了寂静,随后他沉声道:
  “丞相已为图安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
  “此事无需再议。”
  青涩大臣见状,立刻抓住机会,顺势说道。
  朝堂上的官员们此刻对荣禄提及的“丞相的解决方案”充满好奇,同时对叶轩的智慧钦佩不已。
  长久以来困扰大秦的难题,如今似乎有了转机,叶轩竟然提出了化解图安难题的历法学说。
  在众人的敬仰中,叶轩缓缓起身,声音沉稳:
  “陛下,臣已届迟暮之年。”
  “因此,恳请陛下恩准,让我归隐山林。”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是愕然。
  他们瞪大眼睛,不敢置信。
  难道是耳误?丞相竟要辞官!这犹如晴空霹雳,令人心惊胆战。
  叶轩执掌朝政数十年,异己势力早已肃清,如今只剩亲信。
  然而此刻,他竟提出这般惊人之举,对于百官而言,无异于天塌地陷。
  “丞相,万万不可啊。”
  百官纷纷出声,神情急切。
  没有了丞相,他们该何去何从?心中一片迷茫,仿佛信仰瞬间崩塌。
  叶轩智谋过人,治国理政井井有条,如今却要换人,他们心中自然不愿。
  荣禄脸上也闪过一丝遗憾,他知道叶轩早有退隐之意。
  他曾记得,叶轩曾与他提及过隐居之事,当时他并未太当回事,以为只是叶轩偶尔的牢骚。
  毕竟,朝堂政务繁重,每天处理的奏章和事务如山,抱怨两句也是常有的事。
  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叶轩开始逐渐将部分职责交予他。
  起初是零星的奏章,后来逐渐增多,直至今日,大部分事务都由他一手承担。
  叶轩则在一边阅读闲书,悠然自得。
  如今,叶轩突然宣布退休,他早已习惯。
  当年他还宽慰叶轩,虽比不上冯右年纪大,但叶轩精神矍铄,再过几十年,依旧能保持活力。
  “更何况,一旦你卸任,朝廷的秩序恐将陷入混乱。
  如今回想起来,荣禄的心里逐渐生出不悦。
  当年,他尚未成年,就被委以批阅奏章,管理政务,按叶轩的说法,这岂不是对孩童的过度利用?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叶轩更是将更多的责任交付于他,自己却悠然度日。
  荣禄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不甘,同时也对叶轩的悠闲生活投以几分艳羡。
  他想,叶轩可以潇洒退隐,而他却无法如愿。
  随后,他想到叶轩退隐的真正意图——陪伴母亲等人远离咸阳,去往未知的旅途。
  这意味着即将来临的分别,古代交通的不便使得他们可能永无相见之日。
  他甚至担忧,自己能否在生前再次见到母亲和叶轩。
  在朝堂之上,叶轩坚定地提出辞官,荣禄虽然不舍,但最终还是点头应允。
  一众心腹大臣纷纷来到丞相府的花园,脸上写满了困惑。
  “丞相,您的离去,我们以后如何自处。”
  他们向叶轩恳求指导。
  “你们身为大秦的官员,应全心为国,为主上效力。”
  叶轩坐在石凳上,语气庄重,“我虽离去,但你们仍需坚守职责。
  切记,不可违背主上的意愿,否则,不仅我会严惩,主上也会有所行动。”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大臣们深感责任重大,纷纷表示铭记在心。
  “丞相的教诲,我们将永记于心,不敢有丝毫遗忘。”
  叶轩又补充道:“大秦是主上的大秦,天下也是主上的。
  你们要明白,你们真正的主人是主上,而非我。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你们的官服就失去了意义。”
  大臣们听得冷汗直冒,衣物也被汗水浸湿,他们连忙表态:“是,丞相,我们定会遵从您的教导,牢记于心。”
  叶轩退位后,朝廷恢复了原有的秩序,文武官员们秩序井然地站着,手中紧握着朝笏,然而最前方的行列已不见叶轩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新晋的面孔——吕雉与叶轩的儿子,叶弘昌。
  他身着崭新的官袍,挺拔威严,手握朝笏,一副青年才俊的模样,满面春风。
  荣禄向身边的赵高示意,赵高走上前,宣读圣旨,正式册封叶弘昌为御史。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封叶弘昌为御史大夫……”赵高的声音响彻殿堂,群臣震惊之余,也流露出羡慕之情。
  官员们纷纷惊叹,随后露出敬畏之色。御史大夫是朝廷重臣之一。权力显赫,负责监察百官。
  叶弘昌如此年轻就担此重任,无疑是因为叶轩的鼎力支持,以及皇上的厚爱。
  “皇上竟如此信任他,让他年纪轻轻便坐上如此高位。”
  众人议论纷纷。
  假如命运稍作偏转,让叶弘昌生于叶氏世家,无疑会如璀璨星辰般迅速崛起,然而命运弄人,这实乃世间一大憾事。
  人们都艳羡叶弘昌,只因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咸阳小吏,一夜之间跃升为御史大夫,其晋升速度令人惊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众人皆钦羡叶弘昌的好运,能有叶轩这般父亲庇荫,未来的丞相宝座,对他来说仿佛唾手可得,叶家的荣光也将因此延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