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舆论导向的翻转者!刘邦与易小川的挑战!

  当然,这些都将逐步完善。
  待新闻社运作起来,需要配备撰稿人和绘图师,还要研发出印刷技术,这样规模的新闻机构才能在秦朝社会中正式崭露头角。
  “这些‘简讯’足以用了。”
  他放下手中的简讯,引领仆从前往庭院,那里聚集着新招募的小报童们。
  庭院里,孩子们年龄各异,大部分还处于少年时期,清澈的眼眸里充满好奇,有的带着紧张,有的则满怀期待,个个活泼好动,性格千差万别。
  叶轩耐心地给他们分配明天的任务,反复讲解销售简讯的口诀。
  随后,他们在享用过简单的餐食后,被允许各自回家,明天清晨再来叶府领取“简讯”去售卖。
  “明日,将见证历史上的首份简讯诞生。”
  叶轩望着孩子们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期待。
  这份简讯,承载着不凡的意义,它出自他的策划。
  明日,注定将成为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新的一天,咸阳城熙熙攘攘。
  “卖报啦!卖报啦。”
  “秦报第一期!不容错过。”
  “想知道长城崩塌之谜?请阅读秦报。”
  “紧急通知!奇迹现世!孟姜女哭倒长城。”
  一夜之间,咸阳街头涌现无数小报童,他们高举着简讯,大声叫卖着新闻内容。
  市民们好奇地看着这群手持纸张、声音响亮的孩子们,对这种新颖的传播方式感到惊讶。
  这些孩子是怎么回事?他们手中的“简讯”又是什么?人们被这种新型的销售模式深深吸引。
  原来还可以这样!
  然而,孟姜女如何能哭倒长城,让众人产生了疑问。
  一些人按捺不住好奇心,开始询问。
  “喂,那边的孩子,给我一份简讯。”
  “这简讯怎么卖法。”
  一名好奇的男子问道。
  孩子如实回答,然后将简讯递给他。
  男子翻阅起简讯的内容,其他人也纷纷效仿,富裕者直接购买,贫穷者则结伴分摊费用。
  此刻,咸阳的民众不约而同地参与到这场新闻热潮中,他们阅读着简讯,讨论着其中的内容。
  “原来如此,长城的崩塌是孟姜女情感的力量所致。”
  “真是荒谬,始皇帝的暴政才是原因,我以前还以为……”
  “这简讯的内容可靠吗。”
  “孟姜女的遭遇真令人同情,千里寻夫,只留下丈夫的遗骨……”
  “或许是天意怜悯孟姜女,才让长城倒塌……”
  易小川摊开手中的一份\"舆论手册\",其影响力悄然在长安城内掀起波澜。
  这座城市的言论氛围逐渐被他的智慧所引导,从最初的\"长城崩塌乃秦暴政之果\",巧妙地转向了\"孟姜女的悲歌撼动长城\"的传说。
  当然,质疑的声音并未完全消失,那是一群残留的六国遗民,他们难以接受这种转变,\"哪有这等荒诞之事?简直是无稽之谈。”
  项羽愤怒地将手中的\"舆论手册\"掷于案头,眼中充满怀疑。
  \"难道真有人会被这种东西所迷惑。”
  韩信皱眉问道,心中却清楚,事实远超他们的想象。
  实际上,长安城内的大多数民众已经被这份手册深深影响。
  六国遗民面面相觑,他们未曾料到,舆论的力量竟如此强大。
  易小川巧妙地运用\"舆论手册\",让他们措手不及,无法抵挡这股无形的冲击。
  项羽猛力一击,木制的大案应声碎裂,他的愤怒溢于言表。”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精心策划的一切,瞬间就被这玩意颠覆。”
  他拂袖而去,心中满是不甘。
  韩信看着破碎的桌面,深知事态严重,\"事已至此,恐怕我们已无力回天。”
  他起身,决定暂时退避。
  六国遗民们面露无奈,纷纷散去,只留下满室的寂静。
  而易小川则借此机会,通过\"舆论手册\"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尽管每份手册的利润微薄,但因其数量庞大,收益不容忽视。
  未来,如果他能发明\"印刷术\",成本将大大降低,利润也将随之提升。
  然而,他深知,报纸真正的价值在于引导公众的观念,影响人心的走向。
  在古代,信息匮乏,人们易于接受权威观点。
  掌握舆论,就等于掌握了民心。
  即使是谎言,只要足够多的人相信,也能变成事实。
  易小川对此深感责任重大,决定大力发展他的\"舆论帝国\",不仅限于长安,更欲拓展至整个秦朝,乃至全球。
  他预见,将来或许要用这种方式,助力自己的后代争夺王位,舆论的力量,无疑是他手中的一把利器。
  宫殿内,秦始皇大笑:“易卿,你以'舆论手册'引领民众之心,实乃大功一件!我未曾想到,民心竟如此易于操控。
  朕当予以重赏。”
  另一方面,皇帝决定遵循天道,竖立石碑来赞扬孟姜女对夫君的深情厚意!他的心情无比欣慰,对于叶轩轻易消解那些困扰他的流言蜚语,他深感惊讶。
  在秦始皇眼中,叶轩的智谋如同璀璨星辰。
  他慷慨地赏赐叶轩,包括硕大的夜明珠,精致的陶瓷器皿,名家的墨宝,海量的黄金,以及几位绝色佳人,还有华丽的丝织品。
  如果不是顾虑礼制,他甚至有心再为叶轩加封官职。
  这种提拔,似乎已超出了常规的恩赏范围。
  当叶轩以其创新的媒体策略扭转舆论,赢得皇上的赞誉时,易小川和刘邦却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
  他们身处深邃的丛林之中,易小川身着破旧且沾满血渍的衣物,面容污秽,手持木棍制成的简易鱼叉,正在清澈的小溪中探寻食物。
  溪水清澈,拇指大小的鱼儿游弋其中,然而易小川一无所获。
  “是不是我们都把这条溪里的鱼吃光了。”
  他皱起眉头,心中暗自思量。
  原计划避开追捕者,返回沛县,但那里已被严密布防,而敌人的杀手也潜伏在那里,他们无法冒险返回。
  饥饿的咕噜声在腹中响起,易小川抚摩着空荡荡的胃部,由于长期匿居山林,食物短缺,他的脸颊明显消瘦。
  他无奈地说:“只好去寻找野果和野菜了。”
  带着寥寥的收获,他回到简陋的山洞。
  “小川,你回来了。”
  刘邦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见到易小川的成果,眼中闪烁着期待,但看到的只是几颗野果和一堆杂草,不禁失望。
  “我们连鱼都没打到,难道那条溪里的鱼都被我们吃完了?我们需要换个地方,或者找到大型猎物,不然我们可能会营养不良。”
  他们被困于此,无法回到沛县,其他地方也危机四伏。
  “没鱼吃了。”
  刘邦惊呼,他拉起衣襟,露出瘦骨嶙峋的身躯,“再这样下去,我怕会被这些野菜饿死。”
  他的声音里充满了绝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