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八排瑶

  第270章八排瑶
  八排瑶,是聚居连州(连县)、连山、连南等地瑶人的统称。
  与之相对,还有游居乳源县一带的过山瑶。
  两支瑶人都在韶州,也都在造林大王的反。
  八排瑶习惯聚族而居,依山建房,其房屋排排相叠,形成山寨被汉人叫瑶排,所以被称呼为排瑶。
  而八排则分别指油岭排、南岗排、横坑排、军寮排、火烧排、大掌排、里八峒排、马箭排。
  其中油岭排、南岗排、横坑排为连州所属,在东边,故称“州属三排”。
  而军寮排、火烧排、大掌排、里八峒排、马箭排则为连山县地,在西部,故统称作“县属五排”。
  八排瑶瑶人则自称为“八养(寨的意思)瑶”。
  而八排以下,还有二十四冲,便不多说。
  虽然八排瑶与过山瑶都在韶州,造林大王的反,但二者其实并不联手,也很少联系。
  除去居住地不同,还有与汉人官府的依附关系。
  八排瑶更为亲近汉人,会种地,还给汉人官府承担赋税徭役。甚至没有土司,头人也都是选举出来的,称作瑶老。
  而过山瑶则更加原始,主要是由地方瑶人忍受不了官府盘剥,便躲进深山游耕游居,几如野人。
  瑶人许多蔑称,也多是形容这些过山瑶。
  说起来,瑶(王字瑶)这个称呼,还是后世建国了才真正出现,某红色政权为了体现对瑶人的尊重特意定的名。
  朱怡炅翻开南赣巡抚蒋成章、第八军军长吕峰联名递送的奏章。
  吕峰赌对了,他攻破湘东,拿下湖南南大门,立下好大功劳。
  朱怡炅肯定不可能真的责罚,至多做做样子,点到为止。
  至于脑子一热就起事的曾静、张熙等一行文人,朱怡炅也得空召见过一回。
  朱怡炅当然不认识这个文字狱的牺牲品,只例行宣见一次,随后便将这些人放到了宣传部,算是舆论造势。
  虽然这些人也让朱怡炅颇为无语,本事不大,还把郴州搅的一团乱。
  但好歹出发点确实是好的,也的确创造了战机,让明军成功打通了进兵湖南的桥头堡。
  而且这些造反文人学术偏激,都造反了,能不偏激吗?
  放进宣传部刚刚好,放到地方为官反而不合适。
  “嗯……”
  朱怡炅翻阅手中奏本,脸色渐渐若有所思。
  奏本言:连州的八排瑶与桂阳(州)地方接触,打算派遣使者前来朝觐大明皇帝,并且还委婉的表示了八排瑶与朱皇帝结亲的想法。
  内阁票拟:建言皇帝慎重考虑,还概述了纳瑶妃的好处,且就算皇帝拒绝,也不可过于直白。
  秘书处:附议。
  很显然,这些朝臣并未对八排瑶表示歧视。
  不对,应该说歧视肯定有,这在古代司空见惯。
  但歧视归歧视,这些朝臣又不是小孩子了,做什么事肯定都得先为政治考虑。
  只要纳一瑶妃,就可让八排瑶归心,从收益与代价考虑,完全稳赚不赔。
  反正皇帝为了政治纳妃已经不止这一个了。
  就在开春那几月,各省选拔的大族秀女都已脱颖而出,每省就二三人。
  算上皇后,皇帝后宫如今已有十几人,除皇后外,全是政治结盟。
  无非现在多娶一个而已,有何关系?
  再者言,娶少民女子为妃,甚至为后也不是朱皇帝的专利。前明大名鼎鼎的弘治中兴,弘治皇帝朱佑樘的亲妈,有记载似乎就是瑶女。
  这一点从画像上就能看出一些端倪,弘治以前,皇帝基本都是大胡子武夫形象,到了弘治瞬间变得瘦脸白净了。
  而且,现在还是大清(时代),清朝皇帝可没少纳蒙古妃嫔,用于维持满蒙政治联盟。
  有名的孝庄大玉儿就是蒙古人,且画像上还是位大妈形象。
  传言多尔衮、皇太极为了大玉儿争风吃醋,可能还真有,但一定不是因为大玉儿的“美色”。
  还珠格格里的“香妃”也是蒙古女,而且真实结局只是衣食无忧,皇帝经常赏赐,但乾隆很少去她那里……因为不好看。
  朱怡炅慎重思量片刻,提笔批复:“可。”
  纳妃就纳妃吧!
  反正他的嫔妃也不缺这一个,现在就是多一个少民,而且也不会有语言不通的问题。
  八排瑶是熟瑶,很多是会说汉话的,而且那些八排瑶的瑶老也不是傻子。
  既然政治结盟,怎么会找一个不会讲汉话的瑶女过来给朱皇帝当妃子。
  处理了八排瑶的问题,蒋成章还在奏章里头顺带说了下与其他少民起义军的接触情况,理所当然都不理想。
  这些少民起义军大多都是抱着只要官兵不来,那他们就安安心心做土皇帝。官兵来了,打得过就继续当土皇帝,打不过大不了重新做土司呗!
  要兵不血刃拿下这些少民起义军,除非大明先行打掉一个出头鸟立威,否则很难的。
  就连八排瑶也只是迫于无奈,他们造的林大王的反,但四面八方都被林大王围住了,能接触的只有明军。
  由此可见,林大王的治下到底是个什么鬼样子。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林俊只在乎军事,而忽略民政。
  虽然林俊将地方官僚几乎全换了个遍,但对于地方上的吏员系统却完全不管,或者说被他忽略了。
  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新来的地方官要么与原来的地方官一样,都是一锅出炉的。
  要不然就算是清官,要不了多久,也会被地方吏员系统迅速腐化。也可能真有那种年轻还心怀抱负的,不会被轻易腐蚀。
  但对付这些人,那些积年老吏有的是办法对付,只要吏员系统稍微不配合,那这些人就别想干成任何实事。
  哦,八排瑶要投明廷,但过山瑶没有,这些过山瑶长年窝在深山,刀耕火种,连前明、大清拿他们都没啥好办法,只能等拿下广东,再慢慢消化了。
  “……”朱怡炅看着奏本,目光深邃。
  林大王在两广已经蹦跶挺久了,也该找个时间收网了。
  除了南边以外,北方河南、山东的那些叛军首领也有些在试图跟明军接触。
  这些叛军豪强打算通过前线明军,来向南京的朱皇帝真正请封,作为交换,他们愿意奉明廷为正朔,甚至听从调令,但不听宣。
  这很正常,就算是有野心的,没强大时候也得先找个靠山。
  老朱当年不也奉小明王为正朔。
  当然,朱怡炅肯定不会是那个小明王。
  而杨恭、于可成两人递送回来的军事报奏都言明,这些叛军要么不成气候,要么就是私心太重,应当慎重对待。
  慎重对待,就是可用了。
  先前淮北的八卦教残部大明坐视其灭亡,除了这些人做的太过分,把地方祸害的不成样子外,也有这些残部本身不听号令的原因在内。
  毕竟,这就是群宗教疯子,还是那种邪教疯子,即便侯棠都难以约束。
  与之相比,现在这些河南、山东地方叛军,倒也不是完全不可一用,至少双方还能说得通。
  八排瑶习俗,未婚男子叫玛能哥(小伙子),未婚女子叫莎腰妹(小姑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