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章 空心铸炮

  第228章空心铸炮
  南京。
  军器局,火炮工坊。
  朱怡炅御驾亲临,正在观摩炮模的制作流程。
  周围是全副武装的御营军将士,全方位无死角的保护。
  就连工坊外围街道,也混入了不少锦衣卫谍子伪装的百姓,专门负责查缺补漏,揪出可疑人物。
  就在昨日,朱怡炅刚刚开完国事例会,敲定了新军扩军以及预备役的事情。
  结果傍晚,军器局那边就传来消息,说是火炮新铸技术已经被攻克了。
  这给朱怡炅激动的,若不是当时天色已晚,怕是他昨天晚上就得过来亲自看看。
  看着眼前又是熔铸,又是提前往空心模具里加水。
  看得朱怡炅是眼花缭乱,完全看不明白。
  看不明白就对了!
  毕竟,这可是一百多年后才会出现的铸炮技术,还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一个叫罗德曼的美国人发现的。
  现在,却是阴差阳错,在朱怡炅高压加重赏的刺激下,被军器局的工匠抢先发现了。
  主要是这套空心铸炮法本来就不难,其本质便是围绕型芯铸炮,再以流水进行冷却。
  这是一个使炮膛内部先行硬化,是早先套筒炮试验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
  而炮管外层金属冷却时又向内缩拢,向已经硬化的内层继续加压。如此,发射药的爆炸力就会被炮膛四周的整个厚金属层所吸收,而不是层层向外膨胀。
  用空心铸炮法产出的火炮,根据测试,其效能至少能胜过传统泥模铸炮得十倍,甚至更高。
  朱怡炅只听了一遍讲解,又专程去靶场看了一下火炮试射,当即开口问道:“此法是何人所创?”
  负责陪同的军器局长李文保连忙回道:“回陛下的话,此法乃是臣军器局工匠黄五所创。哦,这黄五便是先前造出开花弹的。”
  说着,又对一工匠低声喝道:“还愣着作甚?还不叩见陛下。”
  “微臣黄五叩见陛下!”
  黄五连忙从人堆中跑出来,对着朱怡炅行礼跪拜道。
  他是有官身的,还是上次捣鼓出开花弹被赐的官身,从七品,比县令低一级。
  朱怡炅瞬间记起这个人,说起来,这家伙的从七品官身还是朱怡炅钦定的,要不然少不得内阁那边还要好生扯皮一下。
  “呵呵,原来是黄卿啊!果真人才也。”
  朱怡炅略微回忆了一下,顿时满脸微笑,说道:“既如此,朕也不可慢待了,便着封黄卿为我大明子爵,特赐三代以后再减等世袭。”
  三言两语,一个子爵外加三代减等世袭,就这么轻描淡写封赏下去了。
  子爵与男爵一样,都是自古以来就有的爵位。
  举个例子,周天子时期楚王的爵位一开始便是楚子。
  只不过在前明因为长期不设,所以被废止,清朝倒是又恢复了。
  朱怡炅自然也不例外,毕竟公侯伯三等太大了,拿出去封他舍不得。
  子和男却是正好,不过朱怡炅为了体现公侯伯的稀有和高贵,好让手下的文臣武将卖力点,也立下了规矩。
  伯以下爵位都是没有封号的,有也是散号或者列号,但也会同样记录在册。
  这时给这个搞出空心铸炮法的黄五一个散爵子爵的爵位,倒是正合适。
  毕竟,整个大明现在最高的也才是侯爵(黄殿的国公不算),还不到一手之数,其余伯子加起来也不过百。
  黄五能升到子爵,其实已经很高了,至少与许多战功赫赫的武将已然并列。
  而且,这也同样不会太过夸张。
  因为黄五可是连续捣鼓出了开花弹,还有空心铸炮法两套新技术,这才被皇帝破格赐封。
  要是有谁不服……好吧!没人敢不服。
  君无戏言,你不服,那让陛下的脸面往哪儿搁?
  这便是开国皇帝的好处了。
  李文保见黄五还在发呆,连忙二次开口提醒:“还愣着干什么,快谢恩啊!”
  “微臣谢主隆恩!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黄五回过神来,随即神色激动,也不顾忌场合,当即对着朱怡炅便行了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黄卿平身。”
  朱怡炅虚手一抬,也没有拒绝。
  说着,似是不经意间问道:“黄卿如此人才,不知令尊又是何方人物?”
  黄五完全没有怀疑,连忙说道:“托陛下的洪福,家父黄三才现在也在军器局谋了份学徒工的差事。”
  ‘黄三才?果然不是吗……’
  朱怡炅脸上浮现一丝失望,不过又很快释怀。
  这也正常,且不提黄履庄是扬州人,怎么都不可能在福建这边。
  而且,黄履庄的牛逼也主要体现在营销号和各种小说里的吹嘘,真实的黄履庄可能真的爱搞新奇事物,但绝对没有那么厉害。
  再者,史书上对于黄履庄的描述也非常少,可以确定此人存在,但他有没有后代什么的,却是知之不详。
  就算真有后代,按照后世没有只言片语就能看出,这个后代绝对没有继承黄履庄的发明心思。
  不过无妨,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人才了。
  又不是非要找那几个特定人物,就比如他现在手上的“伪明第一悍将”杨恭,不也是在史书上声名不显。
  唯一的一句描述还是勇力过人,果敢坚毅。
  某位严姓大佬说过:“只要用对了人,就能干成大事。”
  “好了,无事,黄卿且下去忙吧!朕再到处看看。”
  随手将黄五打发走,朱怡炅又带队在这火炮工坊继续视察起来。
  空心铸炮法属于突破性的发明,虽然还是无法解决炸膛问题,却能极大延缓红衣大炮的炸膛时间。
  以前十次可能就会炸,现在起码得放个上百炮,甚至更多才会炸。
  除了空心铸炮法外,军器局同样也将朱怡炅先前说的沙模、铁模铸炮法捣鼓了出来。
  毕竟,这两样本来也不是什么高深工艺,朱怡炅又把可能性提出来了,只需不断研究捣鼓,总能搞出来。
  原来的泥模铸炮太麻烦,还不安全,火炮会炸膛主要就在于泥模铸炮的本质缺陷。
  换上沙模就好多了,但同样的,沙模虽能避免泥模的很多问题,铸炮速度也更快。
  可一旦发生事故,臂如沙模吸收太多水分,模具往往会直接爆炸。连人带炮带模全部玩完的那种,危险性更高。
  算是把开炮的危险性,留在铸炮阶段了。
  另一个铁模铸炮倒是最安全,只需铸造一个铁模具,就能循环使用,制模成本极大降低,也不必像泥模那样需要等待模具阴干,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且,使用铁模铸造的铁炮由于没有什么水汽,故而砂眼更少,光滑程度堪比铜炮,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火炮的稳定性,减少炸膛的可能。
  最重要的铁模铸炮造价最低,对财政压力最小。
  用一工之费而收数百工之利。
  但同样的,铁模铸炮弊端最大。
  从金属铸造学和金相学的角度来看,铁模的散热太快,使得生铁液在冷却时存在冷凝过快的问题,铁液中的渗碳体来不及析出(石墨化来不及进行)石墨就已经凝固。
  因此铁中的渗碳体主要以碳化铁的形式存在,也就是白口铁。
  白口铁相较于灰口铁来说硬度高且脆性大,难以削磨,使得火炮的性能下降。
  使用时往往容易震裂炮身,炸膛的风险更高,只能通过加厚炮壁来解决问题,其结果就是火炮十分粗笨难移。
  总结,铁模、沙模各有千秋。
  朱怡炅看完以后,仔细思索,又与军器局反复商议,最终拍板决定,铁模铸小型量产陆战霰弹炮(迫击炮)。
  沙模铸常规标准火炮,最后的空心铸炮法,则专铸红衣大炮。
  如此,三法一起用,完美整合军器局资源。
  除了铸炮法,军器局那边的板甲也已开始进入量产化。
  在朱怡炅的要求下,军器局的板甲在量产阶段,就已分为三个种类:全身甲、半身甲、胸甲。
  板甲肯定挡不住大口径火绳枪,但我大清可没所谓的大口径火绳枪。
  所以板甲在清军面前,至少几年内都将是无敌的存在。
  几年后怎么办?
  那时候要是明军要么已经快把伪清推平,要么就是大局已定,板甲不板甲,已经不重要了。
  按照事前定好的分配,全身甲是给先锋营部队准备,半身甲则是给常规刀盾部队,最后的胸甲,暂时配给火铳兵和掷弹兵。
  不过,这胸甲主要还是朱怡炅为未来的龙骑兵准备的。
  要知道,法国人可是到现在都还保留着胸甲龙骑兵来着。
  只等印度的马尔瓦尔战马到了,批量繁育装配起来,明军有了自己的骑兵,就可以正式开始搞了。
  这个时代的陆地,终究还是骑兵、火炮共天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