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江南已定

  第199章江南已定
  建武元年,六月。
  南京皇宫。
  朱怡灵正在御书房批阅桌案上的奏本,没批几封,就见到又有宣传部的奏章。
  打开一看。
  果然,又是在问他这个皇帝要人。
  自从明军发动西线攻势以来,大明宣传部的官吏们都快忙疯了。
  前线的军报隔几天就要送回来一次,不是又攻下一座城,就是又击溃俘虏了多少清军。
  虽然明军在西线战事势如破竹的确很振奋明廷人心,但这些宣传部的官吏们可就惨了。
  不光是官方发行的邸报要尽量与前线军报同步更新,还要利用春秋笔法去模棱两可的把有限的战果尽量夸大。
  总之就是一个字,吹。
  还是奉旨吹,充分利用舆论来给大明这边造势。
  而且还要跟得上印刷司的速度,宣传部那边的官吏几乎天天都在加班,就连汪景祺这个新科状元都已经泡在宣传部衙门好几天没有回家了。
  不过好处也是显而易见,这未来升官发财的政绩。
  至少朱怡炅已经在宣传部的奏本里,不止一次看到汪景祺的名字了。
  思忖了片刻,朱怡灵做出批复:“阅,容后再议。”
  朱怡显手底下也缺人啊!
  他不喜用那些伪清的降官,之前大明还是草台班子的时候收的那些年轻士子早都拿去替补那些没什么用的降官了。
  就算没替补到正缺的,也都在给那些降官们当副手,随时准备接对方的班。
  而前面的登极恩科由于太过仓促,加上大明朝初建制,最终录取的进士就那么几百人。
  光是填补几个新设衙门门都不够,哪还抽得出人去给宣传部。
  没办法,朱怡炅只得厚着脸皮让宣传部再坚持一下了。
  不过好歹,宣传部如此卖力干活之下,带来的效果也极为显著。
  就这么说吧
  现在大明这边的畅销书册,不是那些话本小说,全是关于算学的书籍。
  皇帝来年春闱增加明算科进士数量,今年秋闱也要增加明算科的口风,已经在邸报中旁敲侧击的放出去了。
  而且明算科也确实更简单,虽然也要写八股文章,但占比并不大,主要还是在于明算。
  这样一来,若是那些写文水平平庸的士子还想考科举当官,那就只能去卷明算科。不仅是他们,便是那些不自信的,恐怕也会跟着去卷。
  如此,朱怡炅的目的便达到了。
  既然科举废不了,废了也没有更好的选才方式,那就只能从科目上入手了。
  这明算只是初步尝试,学了明算,好歹也能看得懂账册,不至于真就什么都不懂。
  将宣传部奏本放下,朱怡炅又拿起一封奏本,是内阁上奏的。
  翻看一看,表面是在问枢密院的钱粮够不够了,实则却是旁敲侧击的在打探前线局势。
  呵呵,这帮子人精。
  对此,朱怡炅并未生气。
  整个大明全国上下,几乎已经都在密切关注西线攻势的结果。
  朱怡炅故意没叫宣传部隐瞒清军杀进池州的事,主要这事儿与其瞒着有爆雷的风险,还不如直接大胆说出来。
  之后再用春秋笔法,字里行间对请军都是轻视无比。甚至汪景祺这个新科状元还结合前面的战报信息,给隆科多起了个“半省总督”的绰号。
  当然,这也就是骗骗那些寻常百姓,真正的大户土绅都晓得怎么回事。
  清军居然能杀过长江,还是隆科多这个京师来的钦差大臣坐镇,可见这次过江的清军是有多么难缠。
  便是朱怡炅也颇为紧张,不过再紧张他也没有下旨干涉前线将领的指挥。
  杨恭这个主帅说要第四军坐镇南昌,暂缓攻势。
  朱怡炅准了。
  杨恭又要郑定瑞先集结重兵,再去援救池州。
  朱怡炅也准了。
  杨恭最后言明,自己要放手一搏,去突袭安庆。
  朱怡炅还是没有丝毫迟疑……迟疑还是迟疑了一下,但还是批了个“准奏。”
  既然指挥权都交给人家了,那就不要再想着去干涉前线将领的判断。
  你又不在前线,凭什么比前线将官知道的更多?
  哪怕最后战败了,你就敢保证,人家听你的就能打赢?
  不要像当年某个姓常的秃子一样,人菜瘾还大,愣是造出了“优势在我”这句名言。
  当然,要是杨恭这次真翻车了,那同样也别指望朱皇帝以后再许他这么打仗了。
  朕给伱充分的权力,你同样也不要辜负朕对你的期待。
  照例批复一字:“阅。”
  正批着奏本,这时,贴身老太监走了进来,躬身说道:“皇爷,枢密使朱大人在殿外求见。”
  朱怡炅连头都没抬,说道:“宣他进来。”
  “是。”
  老太监连忙躬身退下。
  过不了片刻,朱承训满面红光的走了进来,脚下的速度非常快,一进门就对着朱怡灵跪拜行礼。
  大明朝制,非正式朝会觐见,只私下里是不必行如此大礼的。
  但朱承训实在太激动了,甚至都等不到朱怡炅叫他平身,便手捧一封报捷文书说道:“陛下,大捷啊!安庆大捷啊!”
  “杨元帅(临时职务)亲领大军攻破安庆府,伪清总督隆科多败走长江,我军大获全胜。”
  “这是杨元帅的报捷文书,还请陛下过目和。”
  “嗯?”
  朱怡灵闻言,手中的笔瞬间停下,虽心中早已澎湃,但面上还是不动声色,接过报捷文书细看起来。
  上面的内容要更为详细,先是详细叙述了安庆之战的始末,随后是隆科多率领大军南下虚晃一枪后,迅速退走长江,郑定瑞部的第二军扑了个空。
  不过问题不大,虽然放跑了隆科多的主力,但是安庆府被第一军拿下了。
  这个濒临长江的安徽重镇一下,接下来就该轮到临近的庐州府(合肥)了。
  不仅仅在于庐州东面是凤阳,这里可是从三国开始便是曹魏南下攻打孙吴的军事重镇。
  更是留下了合肥战神孙十万的“美名”。
  可以这么说,谁若拿下合肥,谁就有了战略主动权。
  只不过,后来曹魏发现一直打不下来,就从主动进攻改为了战略防守,合肥被迫放弃。
  而孙吴同样因为国力不足,也没有推上去,双方就这么谁也不敢要,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但这不代表庐州就不重要了。
  守江必守淮。
  这话说的一点没错。
  绵长的长江防线有六千多公里,便是朱怡炅全据南方,也守不过来。
  这也是为啥自古定都南京的政权无一有百年国运者,因为南京硬守根本就守不住。
  只有把防线往前推进到淮河一线,南朝才有与北朝抗衡的资本。
  换句话说,就是得到了一个缓冲带。
  而要拥有淮河防线,则必须拿下三座重镇合肥、扬州、襄阳,从这三地扩展开来。
  淮河防线,可是直到建国前都还是两军争夺的军事重镇。
  某个姓常的秃子就是弟中弟,愣是在控制防线的前提下把防线给丢了,反过来还对南京造成了沉重的边防压力。
  最后杨恭发觉隆科多跑了,而安庆这边府城丢了,其它府县毫无反应以后索性也大着胆子动手了。
  杨恭直接在文书里奏禀,由郑定瑞部的第二军接守皖南。
  第一军则全部出动,北上去打庐州府。
  杨恭还建言朱怡炅,立刻从镇江府进兵,北上攻打扬州,把这座有钱的军事重镇拿下。
  如此,控扼江淮,则江南可定。
  江南已定了!
  朱怡炅看完文书,脸上终于现出笑容。
  自从当日惊闻杨恭要孤军一支要突袭安庆,朱怡炅虽然点头了,但也是心慌的不行,几乎每天都心情忐忑睡不好。
  现在,这一切总算是没有白费。
  “好!好!好啊!这个杨恭打的漂亮,郑定瑞、黄殿他们也都打的不错。此战,三军将士更是打的不错!”
  前面三个好是发自内心的,后面就是在刻意平衡和照顾众人的情绪了。
  朱怡炅说道:“如此大捷,全赖三军将士用命。枢密院即刻下去草拟一份此战有功将士的名单,朕要厚赏这些功臣!”
  “微臣领旨!”
  朱承训没有丝毫怠慢,急忙应承道。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