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风波亭

  老太太道:“关琏哥儿什么事,这孩子虽是贪玩些,但也知礼、孝顺,不给家里惹祸。是你那个庶子。”
  贾赦:这贾琮是个机灵的,很会讨我喜欢,怎么惹着母亲生这么大气了。
  贾赦道:“这小子惹到母亲了?母亲骂他打他就是。”
  老太太气得瘪嘴,王夫人在旁说道:“刚刚南安王妃打发人来,说那琮哥儿在金陵写了半首诗,骂人家状元女婿。”
  贾赦道:“那就打一顿,让他给王府道歉。”
  老太太把手中的信扔给贾琮道:“你自己看。”
  贾赦看完甄家的信,暗道不好,他可是明白如今甄家才是贾家最大的依仗。贾琮虽然时常孝敬下他,但惹了甄家,自己可保不住他。
  贾赦问道:“母亲打算如何处置?”
  老太太:“快过年了,那孽障也该回来了,让他自己给甄家、郡王府一个满意的交代,否则荣国府也容不得他了……”
  贾赦点了点头,心想也只好如此。
  三春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定了计,要把贾琮交给外人处置,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贾家的大事哪里轮到她们说话。
  角落里,那个留着耷拉着肩膀的斜着眼的贾环:我要去告诉春芽,让琮三哥先别回来,在外面避避风头。。
  贾赦撩开门帘出去的时候,冬日的寒风刮了进来,格外的寒冷,惜春禁不住打了个寒颤。
  即使在江南,腊月的寒风依然刺骨。
  余杭府,西湖畔,一座二层的亭子,八角翘檐向天,黑色的瓦,橙黄色的亭身,纯粹传统的江南园林建筑,显得格外引人瞩目。
  此亭正是鼎鼎大名的:风波亭
  风波亭的存在让柔情的西湖多了几分血色
  正面的亭柱上高挂着一副对联:
  有汉一人,有宋一人,百世清风关岳并;
  奇才绝代,奇冤绝代,千秋毅魄日星悬。
  李宾之在巡视完余杭学务,临行之际,领着贾琮、博远在余杭府地方官员的陪同下游览西湖。
  一行人在风波亭顿足,贾琮心里感慨,这风波亭不仅仅是一座亭子,它与岳飞的羁绊,一同成了华夏文明的一个符号:
  精忠报国,面对外敌的入侵,不屈的反抗意志!
  凌厉的寒风让李宾之打了个寒颤,贾琮、博远欲护着老师回城。余杭府曲知府却道:
  “李老,你这关门弟子贾七郎,号称诗词音律双绝,何不在此留下墨宝?”
  李宾之看向贾琮。贾琮心想,这方世界怎能没有《满江红》!
  此事不能矫情,便向个老师点了点头。
  博远难得见到贾琮如此痛快,忙帮着准备文房四宝。
  贾琮奋笔疾书: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贾琮边写,博远在一旁诵读。那满腔的悲愤,那壮志豪情,气吞山河的气势,无不让当场每一个人动容。
  仿佛看到那国土沦亡之际,矢志报国的岳将军心中一腔悲怒之情难以抑制,凭栏远望,面对被金人占去的故国河山,怒不可遏,头发直竖,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又是一首传世之作啊!”
  “这是以岳将军的角度,写出了那满腔热血、精忠报国之心。”
  有人感叹道,众人纷纷点头,继而对《满江红》点评起来。
  曲知府道:
  “‘踏破贺兰山缺’,雁丘公子,这贺兰山在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
  岳将军要收复故土不需要去河套,若直捣黄龙也应该是今女真之地。雁丘公子为何用‘贺兰山’三字?”
  贺兰山确实在古河套地区以西,并非金国土地,后世亦有人借“贺兰山”三字蔑称《满江红》并非岳飞所着。
  这方世界,既然由我来替岳将军写上这厥词,那就得解释清楚。
  贾琮道:“张元干 不也说 ‘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里是虚写,而非实写。
  ‘踏破贺兰山缺’是指岳将军欲效仿西汉卫青、霍去病那般痛击匈奴,直捣黄龙,把金人打出大宋疆土的壮志豪情。”
  众人听闻无不点头赞同。
  次日,寒风中,李宾之、贾琮、博远三人在运河登上官船,沿京杭运河一路北上。
  官船上,李宾之三人站在船头,迎风而立,观看运河日出的壮丽风景。一道曙光,穿透云层,洒下万道金光,染红了整个天空。
  贾琮豪情顿生,然而下一刻,老师一句话让贾琮陷入了沉思。
  老师问贾琮回京后,打算如何应对南安郡王府和甄家的报复?
  贾琮如今对南安郡王府的来历看的明白,反而甄家扑朔迷离。
  甄家这位老太妃从未正面露脸,但曹公两次侧面提到她:
  第一次是老太妃因身体欠安,各宫的嫔妃都要为她减膳、谢妆不能回家省亲;
  第二次则是老太妃薨逝,朝廷敕谕天下,凡诰命等皆入朝随班按爵守制,敕谕天下:
  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在大内偏宫停灵二十一日后,方入先陵,地名——孝慈县。
  由此可见老太妃身份非比寻常。
  太上皇南巡时,甄家曾经四次接驾,可见恩宠之高。
  曹公笔下,老太妃病重,是一个分水岭,细读五十五回之后的内容,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贾府到处都是矛盾,充满败落之相:
  赵姨娘大闹贾府,贾琏偷娶尤二姐,王夫人抄检大观花园。
  而这之前却是安静祥和、歌舞升平。以曹公一贯的笔法绝不是随便写写的。
  太监夏守忠向贾家勒索银子也是老太妃薨逝之后,元春薨前,可见元春地位非常微妙,根本护不住贾家。
  元春封妃只是给贾家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而且贤德妃这个封号也不符合礼制。
  种种迹象表明:贾家的真正靠山并不是贾元春,而是那位从未露面的老太妃。
  按照贾家这些人的性子,自己得罪了甄家,他们会毫不犹豫把自己抛出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