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李师师的建议

  令宋徽宗赵佶心心念念,按捺不住想出宫相见的女人,正是京城第一名妓李师师。
  据南宋无名氏所着《李师师外传》记载。
  宋徽宗赵佶第一次见李师师,是在大观三年(1109年)。
  这次相遇,赵佶对李师师心动。
  不过并没有什么结果。
  直到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第二次去找李师师。
  也是从这次开始,赵佶沦陷在李师师的石榴裙下,并且他为了方便行事,从皇宫挖了条潜道,直通李师师府上。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李师师曾被册封为李明妃、瀛国夫人。
  《翁天脞语》里也有记载:“山东巨寇宋江,将图归顺,潜入东京访师师”。
  《水浒传》中,便是采用的《翁天脞语》这一故事情节,宋江和燕青去访李师师,并托李师师向宋徽宗美言,以图顺利招安。
  以上不提。
  再说杨戬领了圣上差事,自去妥妥办好。
  赵佶想微服出宫,不想让人知道,所以杨戬只能暗中布置护卫,他则打扮成管家仆从,赵佶化身书生文士。
  秘密出宫后,直奔樊楼而去。
  李师师身价很高,寻常客人见一面很难。
  不过在杨戬安排下,赵佶还是很快就见到了李师师。
  李师师何等聪慧,又身为樊楼暗地里的主人,所以立刻便识破了赵佶的身份。
  不过她见赵佶不以帝王身份来此,她也装作不知,只是强自镇定的,和赵佶在阁楼中见面。
  再见李师师,赵佶依然满眼惊艳。
  李师师不仅貌美,她的气质也十分迷人。
  清雅淡泊,幽姿逸韵。
  不愧为着名的“冷美人”。
  加之她才艺很高,琴棋书画、歌舞诗茶,皆能对上赵佶的兴趣。
  两人相谈甚欢,一段时间后,赵佶也逐渐心平气静,将那些烦恼全抛诸脑后。
  若能长此久往,那该多好!
  赵佶盯着李师师娇俏的容颜,心里轻轻一叹。
  什么江山社稷,什么黎民百姓!
  他都不去想。
  他就想和李师师,琴瑟和鸣,相伴到老。
  可赵佶并非笨人,他比谁都懂得皇权的重要性。
  倘若他不是皇帝,他能过得这么舒坦吗?
  倘若他不是皇帝,他能这么轻易见到李师师吗?
  只有皇权稳固,他永远坐在天下最高的那个位置上,他才能要风得风,要雨有雨。
  想到这里,赵佶的心中波澜又起。
  那个位置坐得是很高,可也并没有那么安稳。
  想要他寝食难安的人很多!
  宫里的,朝堂上的,他还能掌握。
  可江湖上的,鞭长莫及。
  想到这里,他心中的烦躁又升了起来。
  梁山之乱,令他头疼不已。
  朝廷数度派兵征剿,都已失败告终。
  如今败绩传开,流言又要四处飞。
  不觉中,他叹了一声气。
  李师师何等精明,一见赵佶异样,便察觉他有心事,温言道:“赵郎,因何事烦心?”
  赵佶瞧了一眼李师师,本不欲向她吐苦水。
  但心中一动,觉得不如问一问,看看这风尘娘子,对梁山祸乱的看法,和朝堂上那些士大夫有何不同!
  于是说道:“唉,我突然想起,来此之前,有些流言传说,那济州梁山泊聚众作乱,如今连败了好几路官兵,也不知何时能将其清剿,令济州百姓恢复安定!”
  李师师闻言心中一动。
  樊楼消息灵通,梁山近日战报早已传来。
  她也曾为梁山而苦恼。
  毕竟太平盛世,谁愿意看到起义造反呢?
  再加之她心系大宋江山,总想着替圣上分忧。
  自然也知梁山给赵佶带来了很多苦恼。
  眼见梁山势力越发壮大,朝廷难以将其剿灭,她心里也有了新的对策。
  那就是招安梁山。
  招安梁山能解决很多问题,可谓是一石多鸟。
  李师师一直在替赵佶分忧,她想着的是如何让大宋江山在赵佶手里更稳固,这样天下百姓才能过上安稳日子。
  然而自徽宗之下,朝堂腐败,蔡京童贯之流把持朝政,沆瀣一气。
  纵然赵佶有清明吏治之心,也是有心无力。
  毕竟大家贪腐成了一片,官官相护,想干点事太难。
  这也是因为赵佶自己手里没有嫡派人马,干不倒蔡京童贯一党。
  以前赵佶提拔自己的心腹高俅,本想着指哪打哪,用他来对付那些顽固势力。
  可惜高俅太精明,早早的跳入泥坑,和那些人玩成了一团。
  李师师知道,赵佶看似地位崇高,金口玉言。
  实际上,把持朝政的是士大夫集团,而不是皇帝。
  这也是因为赵佶手里没有自己的嫡派人马。
  现在梁山之乱也算是一个机会。
  梁山的威名打出来了,实力也得到了大家认可。
  赵佶若是下旨招安,把梁山拉来,成为自己的嫡派人马。
  那么现在梁山的造反危机可解,同时也能震慑朝堂上的士大夫集团。
  再趁机满足一下民间诉求,将梁山提出来的“减税负,免徭役”口号听取一下,做一些调整之后实施。
  天下何愁不太平,皇帝的圣名何愁不响亮呢!
  李师师想得很美好,只是她一直没有机会向赵佶表达。
  如今机会来了,她一定得抓住机会,把自己的意向好好表达一番。
  当然,也不能太直接,得稍微隐晦一点。
  既要婉转一些,又要让赵佶听得懂。
  语言的魅力在此展现。
  在李师师刻意的灌输中,赵佶还真听进了不少,尤其是招安这个中心意思,简直令他心中豁然开朗。
  “对!都是我大宋的子民,招安不就是了,给他们封个一官半职的,还怕他们不感恩戴德!”
  赵佶回去的路上心情大好,容光焕发。
  看得身为太监的杨戬心里直嘀咕,那事儿就真有这么神奇吗,去了一趟樊楼,官家跟变了个人似的,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接下来的两天,京城中依然为朝廷大军战败之事而人心惶惶。
  稳坐庙堂的赵佶,却心中平静。
  蔡京听得童贯面圣的消息,知道官家可能知道了这事,所以在赵佶回宫的第二天,就拉着高俅一块去请罪。
  赵佶对两人并未苛责,只是让他们回去想解决办法。
  到了第三日,赵佶便在朝堂上公开讨论梁山问题。
  “众位爱卿,以为如何啊?”
  他在批评了蔡京高俅几句之后,便让满朝文武集思广益,提出解决办法。
  而他心里,则暗暗得意。
  准备着一会放个大招,让这帮臣子们也体会一下傻眼的感觉!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