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苏谨,真乃咱之孔明也!

  “陛下,臣先告退,去招待一下他们。”
  老朱本准备挥手,转念一想:“咱随你同去瞧瞧。”
  苏谨面露为难:“陛下,这不合适吧?”
  老朱龙目一瞪:“怎么不合适!”
  “陛下如此威武,这些商贾见了你还不得把尿都吓出来?臣还怎么卖国债啊?”
  老朱哭笑不得:“那你说咋办?”
  “陛下若实在想去的话,不如这样...”
  半个时辰后,位于太平桥附近的一处酒楼。
  这酒楼就是当初苏谨做月饼的那个地方,自从中秋节推出广、苏两式月饼之后,广受好评,生意变得更加兴隆。
  此时刚刚近午,还未到上客的高峰期。
  然而大厅内早已经坐满了客人,门口还有不少排队的。
  月饼只能做到引流,最终能不能把客人留下来,还得看自己的本事。
  恰好,拥有苏谨提供的菜谱和部分调料,酒楼留客的能力那是一等一的,羡煞了旁边的商户。
  当然,苏谨也把这处酒楼的一部分股子,‘强塞’给了老朱。
  酒楼二楼的包厢里,十几个客商将苏谨团团围住。
  有人上来就开始套近乎、拉关系:
  “苏大人哟~现在想见您一面是真的难啊,小的跑了好几趟凤阳您都不在,可想死我了。”
  也有人直奔主题:
  “苏大人,您前日来信说的可是真的?
  我接到您的信,可是连夜从庐州快马加鞭赶来的,您可不兴骗人啊。”
  苏谨一一笑着与他们打招呼,安顿他们坐下。
  然后将目光放在一个对他爱搭不理,坐在一边默默喝酒的年轻人身上。
  苏谨笑着走过去坐下:“你这家伙怎么也来了?”
  年轻人抬起眼皮子瞅了他一眼,嘴角泛着冷笑:
  “好我的苏大人,我若是不来,都不知道自己居然在应天还多了那么多产业?
  这青丝坊是怎么回事啊?要不要我一会去接收一下?”
  “老房瞧你这话说的,咱俩谁跟谁啊,你的我的不都一样?”
  苏谨搂过他的肩膀,低声说道:“隔墙有耳,咱俩的事私下再说。”
  房周一愣,会意后点点头,坐回原位继续喝酒去了。
  一边的其他商人羡慕地看着两人,但又不敢上前打扰。
  经常往来凤阳的商人都知道,房周与这位苏大人的关系匪浅。
  俩人似乎在江西还一起办了许多产业,就是不知是真是假。
  而且这位房周房公子出身庐州房家,祖上据说和房玄龄还有点关系,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但在庐州,房家的生意确实做的很大,他父亲房远还是泸州商会副会长之一。
  苏谨起那些日子弄出来青丝坊、如意坊等产业后,干脆直接挂了房周的名字,足以说明俩人私交不错。
  “诸位请坐。”
  苏谨笑眯眯的安顿其他商人坐下后,才慢慢开口:
  “这次国债一事,乃是陛下洪恩,给咱们这些商户一个为国效力的机会,能不能把握住,就看你们自己了。”
  “大人,您快别卖关子了,小的这心里跟猫爪子挠一样,都快急死了。”
  “就是,大人您快说吧,咱们这一夜赶来,连眼都不敢闭,还能信不过您?”
  这些商人都是距离凤阳比较近的,大部分来自庐州、扬州、徽州等地。
  他们接到苏谨的信,二话不说连车都不敢坐,一个个快马加鞭的往应天赶。
  他们心里清楚,苏谨绝不仅仅通知了他们。
  等远一点的,比如九江、饶州、长沙府的人闻讯赶来,这杯羹能不能分到都得两说。
  苏谨闻言笑笑,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诸位莫急,这次国债发行数量很大,诸位都是有机会吃进的...”
  国债一事,苏谨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让百姓参与进来。
  不是他不愿意让百姓享受好处。
  北征一事,迁延时日必久。
  百姓一旦参与,对战事的关注必然与日俱增,前方一旦出现差池,很容易激起民乱。
  这一点,赵勉倒是说的有道理,不是一味为了攻奸而攻奸。
  而且,百姓调动资源的能力有限,也不能及时将前方缴获的战利品,快速转化为大明的资源。
  而商人,才是最合适国债的‘初期形态’。
  等这一批商人见了利,后期进行国家建设的时候,百姓自然会踊跃投资。
  甚至都不需要朝廷主动宣传,国债自然而然可以推广出去。
  若是到时这些官员再敢挡着,嘿嘿...
  应天早报上随便登一登,百姓还不把他家的门给砸满臭鸡蛋?
  苏谨清了清嗓子,笑着说道:
  “国债一事,我在信上已经说的很清楚,在这就不多做解释,
  我现在要说的,是陛下给你们的另一个机会。”
  “大人,您快说!”
  一群商人眼睛都快红了,就连一直云淡风轻坐在一边的房周,也忍不住竖起了耳朵,侧目注视。
  “李掌柜的,我记得你家也开了镖局吧?”
  “还有孙掌柜的,我没记错的话,你们家的商队有一千多人?”
  “大人,您这是什么意思?”
  苏谨故意压低了声音:“这次北征,陛下允许你们跟在大军后面,
  前方一旦有了缴获,你们就可以第一时间和燕王交易,至于其中的价差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众商人目瞪口呆,然后嗡的一声就炸了!
  “真的吗?那可太好了!”
  “大人,大军什么时候北征?小的先回去准备一下!”
  苏谨笑笑:“诸位莫急,这次北进的商队名额有限,
  最后还要按照购买国债的比例来进行分配。”
  “大人,啥也不说了,我出十万两!”
  “大人,您能不能向陛下捎个话,我家是做粮食生意的,
  能不能以粮抵银购买国债?当然,价钱好说!”
  “大人,我出五万两!”
  “大人我也出五万两...大人...”
  苏谨脑瓜子被吵得嗡嗡的,躲在隔壁偷听的老朱,只觉得面红耳赤,
  他恨不得立刻冲进来将这些商人摁住,一个个按了手印给他交钱。
  听到隔壁商人蜂拥购买国债,很快就将所需的钱粮凑足,老朱只觉得手都在发抖。
  “苏谨,真乃咱之孔明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