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五道王旨,以文传道

  九间殿上。
  满朝文武哗然一片。
  亚相与老丞相居然要辞官?
  大王到底拿出来了什么?
  杨任等文臣连忙向帝辛请示,得到同意后,也开始翻看起小车上的儒道经典。
  很快。
  九间殿上所有文臣全都五体投地,拜伏于金阶之下。
  “臣等无能,这就向大王辞官,回家自省。”
  吾等文臣,整日号称以文治辅佐大王。
  然而,大王写出来的经典,却已经远超他们的想象。
  大王一人的文采,盖过这满朝文臣。
  大王随手一书,就可以盖过天下所有读书人。
  大王之前所书《千字文》,虽然同样惊艳,但那只是启蒙之物。
  众文臣们虽然震惊,但依然还可以想象。
  而这四书五经之经典,他们连想象都无法想象。
  那是蕴含会儒道至理,大义大德之经典。
  是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的华章。
  这些远超一切的思想,这些蕴含大道的华章,众文臣以前从来没有想过。
  现在,大王以华章书写大道至理。
  他们这些自诩文臣的人,还有什么脸面站在九间殿上?
  在大王面前,他们何以称之“文”?
  帝辛:……
  他知道四书五经拿出来,会刺激到满朝文臣,但没想到这些文臣会来个全体辞官。
  闻仲上前翻看了一番四书五经后,也是满脸震惊。
  这,当真是大王所写?
  这还当年那位托梁换柱,倒拽五牛,好武厌文的大王?
  闻仲满脸震惊的看向帝辛。
  他知道大王会拿出震惊满朝文武的经典,毕竟他三日前,就看过《正气歌》。
  但他真没想到大王会拿出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
  每一篇都是传世经典。
  而且数量还这么多。
  但随后,他就释然了。
  大王能以文立儒道。
  那这些经典,就必然是大王所写。
  至于是如何写出?
  不重要。
  立道,这曾经是只有圣人才有资格做到的事。
  现在,大王做到了。
  虽然,之前大王已经传武道于全军,于民间。
  但武道因大王王旨,隐而不发,所以武道只是成汤内部说法。
  并非天地承认的道。
  儒道,这才是大王第一个立的新道。
  第一个新的道。
  闻仲在看到大王立儒道之时,就已经想到了。
  不久之后。
  大王必然会再立武道。
  他很清楚,大王之所以没有一开始就立武道,只是为了麻痹诸天仙神罢了。
  毕竟,儒道以文为本,内秀于胸,仙神不会第一时间重视。
  武道却是张扬激进,会让人族拥有让诸天仙神忌惮的力量。
  闻仲长吸一口气,抱拳向帝辛一礼,道:
  “臣恭贺大王立儒道,书华章,功绩可比仓颉帝。”
  满朝文武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跟着老太师一起恭贺。
  帝辛一摆手,道:“仓颉大帝的功绩,后世之人不可比。”
  “孤也不会与人族先祖,三皇五帝比功绩。”
  “吾等后辈,自当立下新的功绩,告慰先祖。”
  满朝文武满口称是,起身又是一礼。
  帝辛又看向比干和商容,道:
  “皇叔,老丞相。”
  “孤给你们一个月时间,把这四书五经,全都梳理出来。”
  “将不足之处补充,将不妥之处修改。”
  “这些日后,就是儒道经典,要以文传天下万民。”
  “这一月间,孤允许你们调动一切力量。”
  “满朝文武,朝歌所有王公贵族,所有读书人,皆受你们调用。”
  比干和商容伏在金阶上,道:“臣怎敢对大王华章动笔?”
  “大王字字珠玑,臣等何以修改?”
  “臣惶恐!”
  帝辛静静地看了皇叔和老丞相一眼。
  这两老头儿,满脸兴奋之色,哪来的惶恐?
  于是,他一挥手,人王御气术运转,将比干和商容提起来。
  平静开口,道:
  “滚。”
  比干和商容推着小车转身就走。
  他们确实对四书五经惊为天人,但能参与到大王这些华章之中。
  哪怕只是将这些华章整理成册,都是莫大的荣耀。
  他们怎么可能错过?
  ……
  一月之后。
  四书五经终于完全梳理完毕,工部赶工半个月。
  将四书五经刊印一万份。
  随后,由战神军和御神军押运,送往各郡县。
  又过两月。
  风尘仆仆地比干回报九间殿。
  “大王,各郡县学馆,在神灵工程军的全力建设下,已经完成。”
  “如今,帝畿之地,上千郡县,已经最少有一座学馆。”
  “只是,这些学馆如今依然不足以完全覆盖整个帝畿之地。”
  “臣有罪。”
  如今成汤帝畿,各郡县数量过千,郡县之下乡邑,则超过万数。
  想要完全覆盖,哪怕有神灵工程军在,也还需要再有一年时间左右。
  帝辛一摆手,道:“皇叔不用自责,先将各郡县学馆建立起来就行。”
  “剩下的乡邑学馆,继续建设就是。”
  他只给了比干不到三个月时间。
  要不是有神灵工程队,根本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就修成数千学馆。
  神灵工程队可以一夜之间,修出一座学馆。
  但前期的选址,后期的宣传,却需要数日,甚至十数日。
  前期选址不对,无法便于各郡县子民前往学馆。
  后期宣传不足,各地子民则一不知学馆之用,二没有太大的动力却学习。
  这些,都需要时间。
  帝辛对于皇叔能在不足三月间就做完这些,已经相当满意了。
  他又看向商容。
  不等他开口,老丞相已经手抱朝笏出列,朗声道:
  “大王,臣数月来,已在朝歌所有王公子弟,朝臣家族中选中三千学子认真教学。”
  “如今,他们已经能胜任夫子之责。”
  “他们未来依然需要继续学习才能精进,但现在教育子民识字, 已经足够了。”
  比干修学馆。
  商容教夫子。
  这就是两位文臣之极,这几个月来所做之事。
  帝辛满意地点点头。
  随后他一挥手,道:
  “传孤旨意。”
  “令:即日起,吾大商将统一所用人族文字,以千字文为准,天下万民皆从此文。”
  “令:即日起,皇叔比干成立帝畿学府,各郡县学馆开场。”
  “令:即日起,成汤子民入学馆识字者,赏。学有所成者,赏。学以致用者,赏。”
  “令:即日起,成汤子民中品学兼优,愿为教习夫子者,不分身份,皆可。”
  “但若有夫子无德乱才者,斩!”
  “令:即日起,成汤子民,以儒道立身,天下万民以读书为荣。”
  五道王旨,每出一道,成汤国运就暴涨一分。
  当五道王旨齐出之后,整个成汤帝畿之地,赤玄色国运明亮如火。
  帝辛抬头看向朝歌上空的国运之柱。
  他看到本来厚重的成汤国运中,又多出一股活力。
  这活力粗看时,极为微弱, 然而却拥有极为强大的韧性。
  他知道,这股活力,名为传承。
  人族的一切,需要文字来传承。
  武道,可以让人族安身立命于这凶险的洪荒。
  但人族要发展,要传承,就需要文字。
  帝辛看向满朝文武,缓缓开口道:
  “孤今日,以文传道,以文承载人族精神,以文开辟全新道路。”
  这只是他逆天改命的第一步。
  往后,他会走得更远。
  直到,诸天仙神再也无法在人族头顶作威作福。
  直到,天道也没有资格再向人族降下量劫。
  满朝文臣激动得全身颤抖,齐齐向帝辛一拜。
  “臣等誓死追随大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