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李密之死

  很快,宇文化鸡的大军离洛阳越来越近,先占据了东郡,把军中辎重留在东郡,令王轨守着辎重。
  宇文化鸡继续轻骑北上,在童山与李密的瓦岗军相遇。
  双方一言不合,立刻开战。刚开始的时候,瓦岗军处于劣势,就连主帅李密都被流矢射伤,当场堕马,昏迷过去。
  眼看瓦岗军就要大败的时候,秦叔宝率着援军赶到,救下了李密,并打退了宇文化鸡的几波进攻。
  到了这时候,双方已从早上战斗到晚上,都精疲力尽,便各自收兵。
  可到了第二天上午,后方传来消息,说留守东郡的王轨带着辎重,投降了李密。
  那些辎重不但有粮草,有攻城器械,还有从江都搜刮来的大量金银珠宝。
  这一下,宇文化鸡的大军哗然,立马散伙。
  很多御林军将领,比如陈智略、樊文超、张童儿等人,干脆就率领本部人马,直接投降了李密。
  最后,愿意继续追随宇文化鸡的仅剩下万余人。宇文化鸡长叹一声,知道大势已去,便断了争霸的念头,退往魏县。
  表面上,童山这一战是李密胜了,但李密的很多直系部队在这一战中伤亡惨重,只能算是惨胜。
  宇文化鸡败走后,在洛阳休养生息的王世充抓住机会,领军出城,在邙山袭击李密的瓦岗军。
  这一次,轮到李密大败,真是应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句话。
  常说胜败乃是兵家常事,而邙山这一战居然就是瓦岗军的落幕之战。
  遭到重创的李密往东逃往武牢关,身边剩下两万人马。
  瓦岗军的残部如裴仁基、祖君彦、程咬金、邴元真、单雄信等人,纷纷都向王世充投降。
  而李密身边人也没有了战意,都劝李密率部投降李渊。李密此时也觉得自己已经穷途末路了,便去归附了李渊。
  瓦岗军的名将秦叔宝、徐世积、罗士信,谋士魏征等人也随着李密,先后降唐。
  轰轰烈烈、盛极一时的瓦岗军和骁果军双双走向失败。
  李密和宇文化鸡死磕的结果,却是无意间壮大了王世充和李渊的实力。
  其中,最开心的人莫过于李渊。
  自己不出一分力,两个枭雄退出争霸队伍,还白白得了一批猛将和两万多名久经沙场的军士。
  其实,李密也好,宇文化鸡也罢,他们和当时很多群雄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的头疼问题,就是内部很不稳定。
  如果一直顺风顺水打胜仗,大家都不会起异心,但一旦遭遇惨败,可能就会立刻分裂,散伙走人。
  李密统领下的瓦岗军,他的内部矛盾太大了,犹如一股暗流。
  瓦岗军内部有好几种派系,一种是翟让旧部。因为翟让无罪被杀,翟让旧部很多人一直对李密心存不满。
  其中代表人物徐世绩,就曾在宴席上,开玩笑地指出李密厚待刚刚前来归附的人,而忽视了瓦岗军旧部。
  结果,李密没把徐世绩的话当作一回事,没有安抚好瓦岗军旧部。
  一种是外来派,这些人有因为粮食而投奔李密的起义军,也有大批隋廷降军,刚刚还收编了宇文化鸡的部队。
  这些人不是不能用,但一定要打散开来,甄别使用。
  否则,这些人一有风吹草动,是很容易就投入他人怀抱的。
  可惜,李密只是收编了他们的人,没收他们的心。
  最后一种是李密培植的直系派,如王伯当、贾闰甫等人,也是最支持李密的核心力量。
  偏偏这一派麾下的军士在童山一战中,阵亡最大,导致李密的掌控力直线下降。
  说到底,李密根本无法调和瓦岗军的内部矛盾,导致瓦岗军在邙山一战后,直接就是散伙,各奔东西。
  李渊看到李密来投降十分高兴,拜李密为光禄卿,封为邢国公,还将表妹独孤氏嫁给了李密,称呼李密为弟。
  但李密降唐没多久就后悔了,因为得不到重用。
  李密远不如自己的旧部秦叔宝、徐世积等人,受到器重。
  其实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像李密这样的人,谁敢重用,以前能杀翟让,以后就有可能杀李渊。
  于是,李密向李渊提出,让自己去山东收抚旧部。这其实是一招金蝉脱壳。
  李密不甘居于人下,还想着叛唐后,东山再起,真不知道当初为何来降。
  李渊居然答应了,放虎归山,还让李密带自己一半的人马离开。
  于是,李密带着王伯当、贾闰甫、张宝德离开长安。李密走到半路,就向部下透露出反唐的意图。
  张宝德虽然是瓦岗军旧部,但是已经铁了心,要为大唐效力,就偷偷地跑回长安,把李密要反唐的事情报告给了李渊。
  李密这时也知道事情不妙,干脆变更行军路线,攻克唐帝国治下的桃林县,准备直奔南山,召集旧部,图谋大事。
  结果,镇守熊州的唐将史万宝、盛彦师等人识破了李密的意图,在他的必经之路设下伏兵,袭击李密。
  李密等人猝不及防,被唐军歼灭。李密被斩杀,骁将王伯当也力战而死。
  李密带领的瓦岗军曾经盛极一时,成为推翻隋帝国的最重要的力量。
  可惜,李密野心勃勃,杀旧主,叛新主,终究是走上穷途末路。
  洛阳这边,王世充对内铲除异己,杀死元文都、卢楚等人,独揽朝政大权;
  对外,王世充迅速接手瓦岗军的地盘,实力大增,独霸中部战区。
  至此,原本二十二家割据势力,只剩下十八家,分成两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王世充、刘武周、李渊、杜伏威——辅公祏、萧铣、窦建德(排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第二梯队是王薄、宇文化鸡、朱粲、沈法兴、李子通、李轨、罗艺、林士弘、孟海公、徐圆朗、高开道、梁师都(排名按姓氏笔画排序)。
  ……
  武德元年十月,我父亲和张仲坚总算回来咸鱼山庄了。因为母亲马上要分娩了。
  应该说,李渊派来的两名御医还是很管用的。母亲虽然是高龄产子,但很顺利地生下一个男孩,也就是我弟弟。
  父亲老来得子,高兴的不得了,给他取名叫做雷无垢。整个咸鱼山庄都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就在雷无垢刚过了满月之后,李渊的使者上门了,说是李孝恭奉命南下,准备经略巴蜀,要路过咸鱼山庄,希望我父亲能够跟随。
  我听说李孝恭是李渊的堂侄,李世民的堂兄,但未曾见过。
  几天后,李孝恭路过西河郡,就让部队在咸鱼山庄附近扎营,带着几个亲兵在我们山庄过夜。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
  李孝恭看起来不像是领军的主帅,反倒像是一个生意红火的商贾。
  白白胖胖的圆脸,大大的耳朵,特别是那双眼睛又大又圆,笑的时候仍然有杏核那么大。
  “恭喜西河郡公喜得贵子!”
  大家一见面,李孝恭便给我父亲递上礼物——一条金子做的平安锁。
  “多谢李大使。”
  因为李孝恭现在的官职叫做山南招尉大使,我父亲便喊他李大使。主宾坐下后,我父亲便向李孝恭介绍起我们几个。
  “李大使,内人怀孕之时,我已不在她身边,被她唠叨了好久。这一次我就不去了,就让仲坚他们,随你南下巴蜀吧。望大使见谅。”
  “西河郡公太客气了。自晋阳起兵起,你就一直为陛下和秦王分忧,东奔西跑。如今令郎还年幼,是应该在家歇会,应该的。”
  “不知李大使这次南下巴蜀,领了多少兵马?”
  “六千兵马,就足矣!”
  “哦。”听到李孝恭只带了六千兵马,我们都有点狐疑,这兵力是不是有点少了?
  “哈哈,西河郡公不必吃惊,此去巴蜀主要是招抚,并非一城一池去攻占。
  如今西秦刚灭,李密来降,陛下威名远扬,正是招抚巴蜀的最佳时机。
  我虽不敢说尽收巴蜀之地,但招抚十之五、六,料是不难的。”
  哦,原来不是去动刀动枪,而是去动嘴皮子。
  李孝恭在我们咸鱼山庄过了一个夜,第二天便启程了。
  张仲坚、我、梅超疯,还有沈旭,共四人,便随着李孝恭南下巴蜀。
  李孝恭看起来应该是个好说客。一路上,他滔滔不绝,向我们四人说起各地的风俗和传说。
  特别是对巴蜀之地,李孝恭更是熟悉,听说他父亲曾在巴蜀当过很长时间的地方官。
  据说,巴蜀原指巴国和蜀国。
  战国时期,巴国被楚国所灭,蜀国被秦国所灭。后来,秦又灭楚,统一了天下,巴蜀便从此纳入中原版图。
  几天后,我们进入了巴蜀,第一站便是西城郡的石泉州。此时,天下大乱已有七年,但巴蜀之地却一直没有什么战火。
  我们这支队伍虽然仅六千人马,但对于一个普通的州、县来说,已经是非常庞大的军队了。
  路上商贾、行人远远看见我们,十分惊恐,赶紧掉头回去。
  到了石泉州城时,我们就看见城门紧闭,城头上站满了士兵,个个弯弓搭箭,一副大敌当前的模样。
  李孝恭让军士们在距离城门二里处扎营,只带着我们四人和几名亲兵,打马上前,朝城头一名守将喊话。
  “我乃武德皇帝堂侄——李孝恭,现为山南招尉大使。杨广无道,已失天下。你们难道还要陪着暴君一起殉葬吗?
  武德皇帝慈悲为怀,特派我前来招抚你们。愿归附我大唐者,封爵。”
  李孝恭说话时,声音洪亮,具有很强的穿透力,看样子也是修炼过内功之人。
  接着,张仲坚从背后取下弓箭,拉满弦,射出一箭,正中城头上一根横木,箭尾颤抖不止。
  那箭上绑着一封书信,正是李孝恭亲笔所写。
  城上军士见张仲坚箭术如此高明,齐声喝彩。
  城头那名守将让人取下箭上书信,拿来看了一眼,恭敬地喊道:“李大使稍等片刻,我去通报一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