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六大战区

  果然,岳苍龙看着我,缓缓说道;“师姐,我们咸鱼宗不是也想着顺势而为,起兵反隋吗。我看不如就兵合一家吧。
  我们咸鱼宗全力支持二郎起兵吧。毕竟,要论起排兵布阵,治国安民,我们都不太懂。”
  长孙无忌接着说道:“还有,唐国公平定母端儿部后,最近又击败了柴保昌部,和一小股突厥部落的袭击。这让杨广很满意。
  最近有消息传来,杨广为了加大剿匪力度,准备正式加任唐国公为太原留守、晋阳宫监,将太原附近的兵马全部交给唐国公指挥。”
  “哦,那样的话,唐国公手上能有多少兵马。”
  “一万多。不过其中有七千名骑兵。”
  我暗忖:一万多兵马虽然不多,但是骑兵能有七千名,那就非常可观了。
  长孙无忌继续说道:“关键是晋阳的粮仓很大,粮食很充足。如是拿下晋阳,就有了大把粮食,天下英雄自然就会归附我们。”
  为了粮食而归附的,怕不是什么英雄吧。
  不过,长孙大哥的话说得没错。这乱世中,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粮食。有粮就有兵。
  我突然觉得,李世民他们的计划非常可行。
  “好,我明白了。我现在就去向父亲禀报此事,由他定夺。师弟,你也和我一起来吧。”
  “那就恭候大小姐的好消息了。”
  我和岳苍龙走向我父亲的庭院。正好,他们都在。我父亲、菩提子、张仲坚、梅超疯和周铭坐在大厅中。
  “染儿,你来的正好。我正想派人去找你。快坐下,听一听菩提子讲佛法。”
  佛法?我觉得这时候,最应该聆听的是兵法。
  “爹,菩提子大师,我有急事要禀报!”
  “哦,什么事情,说来听听。”
  我整理下思路,便把李世民、长孙无忌他们的想法,重新说了一遍。
  “爹,我觉得,修炼武功,江湖打斗,李家不如我们;但要论起治国安民,两军对垒,我们不如李家。
  毕竟,李渊、李世民父子是贵族之后,又在朝廷为官多年,比我们要有经验多了。
  何况,最近李渊刚刚平定母端儿、柴保昌等起义军,又击退了一小股突厥部落的袭击,可见其英勇善战。
  爹,你不是一直反对杨广暴政,想要扶持新的王者。此时此刻,正是顺势而为的时候。”
  我父亲听完后,表情严肃了起来,过了一会才缓缓说道:“染儿,这是你的意思吗?”
  “是的,也是岳苍龙的意思。”
  我父亲点点头,问道:“仲坚,你怎么看?”
  师兄看着我,迟疑地问道:“师妹,你确定要支持李世民吗?”
  “我确定。”
  “师父,那我也没意见。”
  “超疯呢?”
  “我也支持师姐。”
  我父亲转头望向菩提子。菩提子却笑了笑,说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他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说。
  我父亲也笑了笑,一拍大腿,说道:“就这么定了。苍龙,快去请世民他们进来。”
  “好的,师父。”过了一会,岳苍龙领着李世民、长孙无忌、李元吉三人进来。
  大家坐下来后,便开始聊起起兵的事情。
  平时,李世民不算是话多的人。可在此刻,李世民是滔滔不绝。
  李世民先是讲起天下大势现在如何如何,接着又讲起太原地区附近的情况。
  哪些地方是兵家要地,必须牢牢掌握,哪些势力是可以争取过来的,他都了如指掌。
  最后再谈起具体如何募兵、怎么用兵,如何发展势力,该往哪边扩张。
  长孙无忌时不时地在一旁补充。我父亲边听边点头,看样子是十分认可李世民和无忌的计划。
  他们这一聊就聊了三个多小时。到了中午一点多,我实在是肚子饿得咕咕叫,便开口建议先去吃饭,才终止了谈话。
  大事定下来后,大家的分工就明确起来了。我们咸鱼宗和猪肠门主要是出钱,也派出一些门人参军。
  大量的募兵、训练和如何迅速扩张势力这些,由李世民、长孙无忌等人去考虑。
  没多久,杨广的诏书真的下来了。李渊被正式任命为太原留守、晋阳宫监。
  在这期间,我父亲和猪肠门掌门人朱九足去了见了李渊两次。
  李渊也带着裴寂、刘文静等人来咸鱼山庄住了几天。通过几次对接,大家算是结成攻守同盟。
  李渊这边,让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等人开始在太原郡及周边,秘密招募军士,并进行训练。
  我们咸鱼宗和猪肠门也派出张仲坚、于泽万、长孙无忌、公孙七郎、岳苍龙等人配合。
  这年头,由于连年兵灾,四处逃窜的流民和藏于山林的盗贼很多,并不缺兵源。
  听说我们这边招兵有饭吃,有衣穿,周边流民和盗贼争相报名。
  因为,相对官府而言,我们开出的条件实在是太丰厚了。
  大隋朝廷实行的是强制服兵役。
  不管是服兵役还是劳役,士兵和民夫的衣粮装备,全部由个人负责,只是在服役期间不用交税而已。
  对于流民和盗贼而言,根本不存在交税的问题,所以对加入我们,积极性都很高。
  何况,我们比周边起义军的军士待遇标准也略高一些,在就近募兵这一块,毫不费力。
  举个例子,魏刀儿部的伙食标准是每天三个馒头加一小盘野菜。
  而我们在这基础上,每天还多加了一小块咸鱼,每周还多发一小块腊肉。
  别小看这些咸鱼和腊肉,这大大提高了军士们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当然,训练表现优异的军士,或者今后打仗立功的,另有奖赏。
  如果像杨广那般积财吝赏,就没有起兵的必要了,没人会跟随你的。
  既然我们募兵的待遇好,自然要求也高。我们不看肌肉,主要看耐力和敏捷。
  除了体力差的不要,在训练中偷懒的和太油滑的也不要。
  按照李世民的说法,这两种人上了战场,肯定就往后躲,一看形势不妙,溜腿就跑,反而影响其他人的士气。
  我们比较喜欢老实的,听指挥的,或者有胆色的军士。
  为了不让晋阳其他官员生疑,我们把招募来的军士,分散居住在晋阳城周边各个村庄,每一处最多不超过三百人。
  这一切都在顺利地进行,只差战马、铠甲、武器备齐后,我们就可以正式起兵了。
  购买大批战马,锻造大量铠甲、武器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在筹备起兵的过程中,时间不知不觉,已经来到了大业十三年。
  这一年,天下形势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打两个字——“更乱”。
  天下纷争不断,概括来说就是一个隋廷,六大战区,二十二支割据势力。
  这六大战区分别是东北战区、东部战区、东南战区、南部战区、西北战区和中部战区。
  先说东北战区,这个区域主要有罗艺、王须拔、高开道三股割据势力。
  高开道原本是跟着大哥格谦混。后来,格谦被王世充攻击,战死。高开道便聚集格谦旧部,转到渔阳郡周边发展。
  罗艺本是隋帝国的虎贲中郎将,雁门之围后,反了杨广,在幽、营二州自立,谁的账也不买,谁入界就打谁。
  王须拔则以高阳郡为大本营,自立为漫天王,国号燕。
  在这个战区和三股割据势力对峙的是隋将李景。东北战区并不是天下的焦点,四个人就慢慢玩。
  东部战区主要有窦建德、孟海公、徐圆朗、王薄四股割据势力,其中窦建德一家独大。
  窦建德在起义军领袖中算是老玩家了,但早期发展得很缓慢,跟着老大哥高士达,搭伙过日子。
  后来,高士达被隋帝国名将杨义臣所击杀,高士达手下很多人就去跟随窦建德。
  窦建德的实力从此有了很大的增长,在河间自称长乐王。
  孟海公占据曹、戴二州一带,徐圆朗占据东平郡及周边一带,两人的兵马都不多,势力远不如窦建德。
  但要论最惨的还得是知世郎——王薄。
  假如天下各路起义军领袖坐在一个大桌上吃饭,哪怕王薄最后一个来。这主位还得是空着,留给王薄坐。
  因为王薄是反隋第一人。很多英雄豪杰就是受到王薄的鼓舞,并照搬照抄他的做法,起兵反隋。
  而王薄也是杨广最恨之入骨的起义军领袖。因为王薄还编了很多歌谣,教人传唱骂杨广暴政。
  杨广一听,气坏了。怎么,起义你就好好起义,还唱歌,还搞宣传?卧槽!
  所以,杨广特地调隋帝国名将张须陀来对付王薄,交代张须陀一定要好好“招待”他。
  张须陀的任务很重,他要负责剿灭包括王薄在内的十二支起义军队伍,经常跑来跑去,很疲倦。
  可不管多累、多忙,只要一听到王薄的消息,张须陀就立刻调转马头,率军去追杀王薄。
  王薄刚开始的时候从者如云,人马挺多的,有十几万,兵力远胜张须陀,但战斗力就差太多了。
  最初的起义军都这样,人很多,但是缺少武器,缺乏训练。
  一个种地的农民,要变成职业军人,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
  不是每个人,扔掉锄头,就马上可以在战场上杀敌立功的。
  所以,王薄见张须陀一次就败一次,基本上就是高开低走,实力一路下滑。
  这几年,王薄快被张须陀打得分不清东西南北了,只好躲在山区不敢出来。
  要不是今年瓦岗军闹得厉害,杨广把张须陀调回去对付瓦岗军,估计王薄就要挂了。
  起兵最早的是王薄,现在实力最弱的也是王薄。
  张须陀调回去后,杨广派隋将薛世雄来接手东部战区。
  结果,薛世雄被窦建德一战击溃。现在,东部战区基本上就是起义军的天下,这让窦建德很爽,可以不受约束地发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