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儿孙自有儿孙福!

  蓝老爷子听付村长主动提及,赶紧应承下来。
  也更加坚定了他一直以来,未曾动摇过的信念!
  “付老哥放心吧!想来有村子里人帮忙,除了买材料盖学堂花不了几个银钱。
  至于学堂先生,我家出一个,到时候你帮着看看可合适。”
  “哎!有你这话就成!我原以为我今日还得多费些口舌来说服你,岂料你比我想的还深远。
  落溪一村有蓝老弟,是落溪一村之福啊!”
  付村长欣慰的拍着蓝老爷子的肩膀,一副哥俩好的说道。
  这大逃荒也不是一无是处,让他遇到蓝家人,真是天大的福气!
  懒懒笑呵呵得看着蓝老爷子和付村长相互恭维。
  两人合计着,过几日就让方扬帮着物色物色,看看可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施工队。
  做事就有始有终,学堂要盖就往好了盖。
  盖一座学堂,可荫庇几代人。
  几代人之后的事儿,就不是两个老爷子该考虑的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
  到时候在村子里开办个小学堂,只要是落溪一村的孩子,不论是男娃娃还是女娃娃,都能去上学堂。
  束修什么的也不用村里人掏,若有那表现好的,有这方面天赋的,蓝家人和付村长还会给予一定的银钱补贴。
  若是真的对读书没兴趣的,多认识几个字也是好的。
  不求落溪一村的孩子们以后都能金榜题名、大富大贵,只要以后出村了不被人欺负就成,就够了。
  不知道想到什么,懒懒突兀的插话。
  “不喜欢读书的,也可以让小哥哥小姐姐们学手艺!”
  懒懒话音未落,两个老爷子眼前一亮。
  对啊,村子里就满打满算才二十个小崽子,蓝家和付家的小崽们都有基础在,却也参差不齐,遑论村子里的小崽子们。
  付村长和蓝老爷子的初衷是让孩子们长长见识,可若是把懒懒的建议落到实处,那么就彻底解决了下一代的生计问题。
  想读书的,村子里就大力支持,为下一辈荡平一切物质方面的阻碍。
  想种地的,就用学到的知识去种地,去帮着村里提高粮食收成,去为华国农民们提高粮食产量,改善生活质量。
  想打猎的,就学谋略,学布局,用省力又能保全自己的方式尽量多的带了猎物回来。
  想学一技之长的女娃娃们,可以学识字、学女红、学算术,也可以学知识、学武、学一切她们想学的
  但凡学过的,别管当下用的着用不着,终有一日能给予正向反馈。
  这也是两个老爷子的初衷。
  付村长和蓝老爷子彻底放下了村子里的事儿,全权交给蓝老大,全身心的投入到学堂的选址和规划中去。
  挑了一个惬意的午后,两个老爷子又聚在一起。
  唯一不同的是,这一次是蓝家和付家全员在场。
  众人昏昏欲睡的时候,付村长掏出来一大叠图纸,一张一张的给两家人介绍着。
  选址在哪里、占地多大、前期预算多少、设立什么科目、怎么样的选拔方式以及后期两家对小崽子们的扶持政策,事无巨细,两个老爷子通通考虑到了。
  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懒懒的建议。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老爷子们结合华国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延伸。
  一份详细的计划书,应运而生。
  听得众人啧啧称奇。
  一方面是惊叹于老爷子们的宏图大志。
  另一方面,则是庆幸。
  庆幸有两个这样明智又有远见的大家长在。
  顶着烈日,老爷子们饶有兴致的带着蓝老大、蓝老二和付及第、慕青颜一齐朝着眠山山脚走去,围着当时方师爷附赠的十几亩地来来回回的转悠。
  当然啦,人形挂件懒懒是出门必备,这会儿正歪在付村长怀里,玩老爷子稀稀拉拉的胡子。
  说起来,一开始,付村长的胡子还是很茂盛的,奈何有个特殊癖好的懒懒在。
  老爷子又喜欢抱着她,小丫头爱编辫子。
  日积月累下,可不得稀稀拉拉。
  付村长仔仔细细的把两人的规划,说给几人听。
  蓝老二本就是个手艺人,人憨了点,手艺却不差。
  付村长每说一样,到蓝老二脑子里就自动换成了实际图纸,所有的用料、人工和花费,都清楚的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不自觉的说出声来。
  几人对视一眼,也不打断他,付及第甚至留了个心眼,把蓝老二说的要点拿了随身携带的纸笔都给记录下来。
  接下来的一路上,众人的关注点都从听付村长说规划,变成了听蓝老二做总结。
  该说不说,付村长说的规划初初听起来都不错,可经过蓝老二一番总结,显得更简单明了。
  甚至隐隐有点子一目了然。
  最后,经过蓝老二一番计算,工匠和帮工少说得要百八十人。
  若想早点完工,工匠至少需要二十人。
  帮工什么的好解决,村子里能抽出来一小半人。
  前后工期也就一个月左右。
  工钱还是没有,为了公平,不过可以算工分,毕竟还有一半人得打理水田的秧苗。
  两份工,也说不清楚哪份工更累。
  材料和工匠的工钱,付村长和蓝老爷子决定一家先拿一百两出来,不够的多退少补。
  这一个月里,村子里就吃大锅饭。
  吃食方面的费用,也是付家和蓝家掏。
  大头都出了,老爷子们就不想在那些吃食上面斤斤计较。
  也就中午提供一顿饭食,三合面的馒头,配上一锅出,有菜有肉。
  在荒年里,也拿得出手。
  ……
  两老爷子一合计,又在村子里开了场会,简单说了下盖学堂的意思。
  无论是家中有孩子还是没孩子的,都对盖学堂的事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
  有孩子的自然不用说,无论是荒年前还是荒年后,谁不希望家中小子识几个字。
  奈何那时候束修太贵,没有几个家庭能掏的起。
  就算落溪一村村民们家中日子好过点,他们也舍不得掏银子给女娃娃送学堂去。
  就算愿意送,学堂也不愿意收啊。
  没孩子的,想法更简单。
  现在没孩子,以后还能没孩子?
  有多少小年轻怕养不活,迟迟不敢生崽。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