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

  “茗烟还没回来?”
  见郑和宜摇头,凤清便将早上二人如何相见叙说一番。
  韩玉又接过话道:“我与公子今早从花厅回来后就在院子里困着了。茗烟被派出去送信,就再没见过,或许回来又被关了,亦未可知。”话到此处是压不住的气恼,“那两个小人今早还装模作样的打探消息,只怕茗烟会不会被诓着说出夫人失踪的事来。”
  凤清半晌才道:“那等夜香桶堵人的阴损招数都是从乡间来的,没有些年岁见识怕也想不出来。你们这侯府里来投奔的亲戚倒真的让人另眼相看。”
  “我有些担心茗烟的安危,能否请凤统领帮忙寻找一二。”
  郑和宜斟酌了半晌,才将话说出口。
  凤清朝他点头安抚,“你且放心,我待会儿会去外头寻上一寻。按他说的情形,必然是早就回来了,只怕正如你们所料,这会儿是在府上哪处困着。”说着灌了口茶,“我是特意来与你们送消息的。今日在城中寻问了各处,竟然没有任何谢妹妹的踪迹。”
  “这怎么会。”
  韩玉从榻上跳了下来,急急行到他面前:“夫人那般的容貌打扮,脾性言谈,就算当真落难也一定会惹人注目,怎能悄无声息的就不见了。”
  凤清的面色凝重,攥着的拳头已显出了青筋,“我问遍了昨夜当值的巡逻守卫,连城门那处都去打听了。”
  “统领可曾提到谢给事?”郑和宜提醒。
  “当然。可是没人见过他们两个……或是应该说,自出了宫门后,就再没人见过他们两个。”
  “这可如何是好!”
  韩玉急得踱起步来。
  他忽然站住,回身看了眼郑和宜,纠结着是否该将修隐楼一事说出来,可又想起方才郑和宜那半吐半露的秘密,欲言又止之间,只听凤清又道:“你们今日可曾用了饭?那帮小贼堵门,可曾断了你们食水?”
  “这倒不曾。他们也不敢将事情做到如此过火。”韩玉忙答。
  郑和宜为凤清将茶添满,提起眼下最着急的事来。
  “我只担心从安失踪之事瞒不了多久。丧仪将到五七,族中亲眷有不少仍在附近住着,这对兄弟敢在府中这样安排,必然招人非议。凤统领说他们闭门不应,想来也是因此的缘故,大概是想动什么手脚,又怕人发现的缘故。”
  “这两人从来看重名声,突然间能有这样行事,不亚于兵行险招,的确是有非此不可的用意……我看,或是想要借此逼着谢妹妹现身吧。”凤清的面色更加难看,“若不出现,便是真的出事了。”
  韩玉这才恍然大悟,跟着便咬牙切齿道:“真是个阴损的高招。夫人未曾按例服孝已落了口实。这两人又请了不少族亲到长安城来,只等着借机发难。如今他们用这龌龊手段将我们困了,大抵是想弄清楚夫人现在如何,好去做下一步的安排部署。”
  他忽然惊讶的看向凤清,“没想到凤大人对西苑的那两个也明白的很。”
  凤清却只顾低头喝茶,并未作声。
  “还有一事要向大人请教,”郑和宜接过话来:“凤统领昨日可曾在宫门外见过晴丫头。”
  凤清略略回想,朝他摇了摇头,“我昨日的确未曾见过这小丫头。还以为谢妹妹将她留在了康州,或是派去别处了。难不成这丫头也跟着一起丢了?”
  他话未说完,明显又已紧张起来,抓起桌上的剑站了起来,“谢妹妹此次怕是真的惹了什么麻烦,我还是派人去康州问一问吧。”说着又回身嘱咐二人,“我这就去看看茗烟在哪,将他一并带出去,等你们平安无事再送回来。”说着扼腕:“只恨这帮人挑的好时候,谢府的影卫不在,我的人又刚撤回去,如今也不好再进来。你们还是好生照顾自己为上。”
  “能一直被大人照顾着已是万幸,如之谢过凤统领。”
  韩玉则开口宽慰:“明日便是三司会审,届时我们怎么也要出门去,否则就是抗旨了。”
  他握着拳头说话的样子却更像是卯足了力气,准备后日一并报了今日被困之仇。
  凤清脚下一顿,回头别有深意的看了眼郑和宜。“你为何不亲自出去找寻谢妹妹。”
  “她走前将这里托付给了我,我自然要将此处理好了,等她回来才是。”
  这回答合情合理,凤清却似又动了气,“她的安危尚且不定,你竟然也能放得下心?”
  “凤统领四处寻问,颜兄大抵也已悄悄派人在找了。若此时我也出去寻她,不过多上一人之力,又能增多几分把握?倒不如帮着将三司会审料理妥当,为她免去些劳碌辛苦。”
  这话里明明白白,道理清清楚楚,可他那语气分明也是在说服自己。
  “你……”
  凤清叹了口气,方才的怒火也已败了下来,他憋了半晌,只能骂了句“榆木脑袋”转身去了。
  幽兰苑中灯笼残照,满园斑驳的花树草影。
  郑和宜在廊下站了许久,瞧着院中的那两株已经落败了枝叶花朵的梅树,记起入春时树下团雪闹他的笑脸,露出了淡淡的苦笑。
  侯爷离世时她当是如何的难过。可惜他人在东宫,丝毫不觉。
  她大抵早已对他失望了。
  “她若因此怨我,便是我罪有应得。”
  憋闷了多日的心事,在这怅然若失的一语中初露端倪,却又被夜风悄悄地吹散。
  瞧着门前廊下那消瘦的身影,韩玉喃喃自语道:“曲中有词,曰‘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又有语说‘作茧自缚’。这位瑾瑜公子大抵是情网难逃了。”
  *
  翌日一早,郑和宜尚未起身,只听院中有一熟悉男声道:“外头围着的人都不见了。侍郎快去瞧瞧呢。”
  他匆忙收拾起身,一出门,正见韩玉迎面小跑过来,满脸的喜色:“咱们快些走,免得迟了又有事端。”
  他们一路躲着出来,没想到门前已有候着的马车,竟是凤清派来的,已在此等了一夜。
  “好个细腻省事的凤统领,不怪连良王殿下都对他青眼。”
  韩玉坐在车上,感慨的很,郑和宜却未有什么表露,只吩咐车夫去往邢台。
  到了地方,时辰还早着,韩玉让郑和宜先进去,回身就跑不见了人影。
  郑和宜独自等在明镜堂外,瞧着墙外日头东升,光芒从暗淡到耀眼,蝉鸣声也渐渐起来。
  想起去岁此时,他与谢从安也是在此处隔着人海相望,不过一眼,她便将他救回了忠义侯府。
  还是因为那个宜哥哥吧……
  再回神时,堂中的衙役都已齐至,忽听身后传来一句“坏了事了。”
  韩玉一脸惊慌失措的跑进来,将他拉至墙角,气喘吁吁道:“方才听说晋王又有了新的应对。乌衣卫在宫中查了多日,宁王带了旨意来,只说今日商议案情即可,无需拘人过来了。”
  郑和宜不敢置信,“前些日子分明已定了晋王谋逆,从他趁着围猎埋伏人手在湖心岛上,再到将你捉去藏在存储猎物的帐中,这些事桩桩件件都已是确认了的,怎会忽然说变就变。”说罢,忽然记起前几日凤清来此拘人时的一番诡异言行,心里瞬时凉了大半。
  韩玉一手扶腰低下身喘着,特意转去面壁,躲开堂上投来的目光,“这是我方才偷听来的,只说是晋王求人往皇帝面前送了东西。今次有宁王替皇帝坐镇,就算有乌衣卫参与又能如何,还真不如撒开了手,咱们若能从凤统领处直接得些消息便宜,早做应对也不至于此。如今动不动的就要避嫌,真真是全给耽误了。”
  郑和宜低声道:“话虽如此,可事实难改。晋王于狩猎最后一日有所图谋毕竟是空口无凭,想要就此钉死那谋逆的大罪亦非易事。”
  他思索道:“所以今日审的就是秋贵妃被诬陷之事了。”
  韩玉见他恢复了淡定,也收起抱怨,冷静下来,面上却难掩忧心,“谋逆这样大的事都能被晋王反转,我若想要为师父报仇,恐怕是难上加难了。”
  “天网恢恢,总有人要为此担责的。”
  郑和宜这话听起来古怪,韩玉却懂了。他没有说话,只是一同候在了公堂之外。
  不逾片刻,三位主审大人与宁王皆登堂列坐。替刑部尚书出席的傅侍郎已算得熟人,朝堂外候着的郑和宜点头示意。
  韩玉不知前故,有些受宠若惊,转头看了眼身边明显还有些心神不宁的人,跟着一同拱手还礼。
  这番动静惹得宁王也朝此处看来。他的目光转在郑和宜身上停了停,回头对三位大人道:“诸位大人已经知道皇上的意思了,今日还是好生梳理再做决断吧。”
  “前事具已证实。殿下今日忽然又带来这等新说法,臣等的确需得好生计较才是。既说是晋王殿下听信流言,救母心切才派人捉拿忠义侯府的韩侍郎,但此事能做其证之人甚少,本也就是些宫中乱传的流言蜚语,难以拿定做论。我等身负圣命,要作三司判定,又怎能弃此疑点从旁梳理,当真的不妥。”
  说话的是宁王上手的一个花发老者。其人眸光锐利,气质刚硬,面上几处沟壑将不苟言笑的印象更印证了三分,正是以刚正不阿闻名的左都御史封槊。
  “封大人说得极是,”宁王道,“人常说有备无患,可不到事前,谁又会留意往日里听过的琐碎。菁妃娘娘确是因盛华宫闹鬼而不得休眠,晋王愚孝才会将那些混话当真,这才有了后面的糊涂行事。如今他后知后觉,想要去证明自身,却可惜从未刻意安排,又怎能似有心人那般轻易得证?莫不是要逼他剖心挖肺以示清白?‘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难道封大人是一定要论一论晋王的本性如何吗?”
  window.fkp = \"d2luZG93Lm9ua2V5Zm9jdxmoIkRRqwNwR3VJStdmb1lYSlNnR3NqZVmxN2R0VUh0mVJooth5R1b3ZthawxbKmdJ1K3ZpbzNpd1FYSjZpdFVFUUpwN01Edks4VwFRRhAvS29hwnF1UUpNdkhEwVlpNmFLqwVhNhRkUURiVFY4cmNqwjZ4Sy9vYtl4a1hiRjZ6czN3IiwgmtYzmjI3otEymyk=\";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