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归附陈朝

  嬴政神色有些微妙,他看了看自己的女儿们,犹豫片刻,还是说:“若你们也能与冼夫人一样建功立业,我也是很乐意的。”
  虽然大秦风气比较质朴,但也很少有女子建立功勋的事情,他也从未想过要把女儿往那种方向培养。
  他对女儿的要求就是,这些女儿们能够遵守律法,与他看中的人家联姻,好好过日子。
  但他现在觉得,或许可以做出一些改变,他渴望人才,万一女儿中也能出一个冼夫人那样的人物呢?
  公主们面面相觑,心道父皇这是吃错了什么药,怎么突然说这个?不太像父皇的作风啊!
  李世民试图在脑海中勾勒出姐姐平阳昭公主的面容,他没有见过冼夫人,但他想,平阳昭公主的样子一定很像那个冼夫人。
  虽然平阳昭公主与世俗要求的女子形象不同,但他觉得,这兴许也不是一件坏事,他李家人才济济,就连公主也能够领兵作战,他该高兴才是。
  朱棣听徐皇后说她比不上冼夫人,顿时不高兴了,说道:“当初李景隆围攻北平,皇后与城中百姓士兵一起守城,这样的胆识,怎么比不上冼夫人?”
  徐皇后无奈地说:“守城并非我一人之功,当然还有多少将士百姓,我又何必去争这个功劳?”
  【最终,冼夫人与当时的长城侯陈霸先在赣石相遇,这一见面,便让冼夫人对陈霸先很是欣赏,对冯宝也说陈霸先深得人心,又有本事,一定能够平定叛乱,她还让陈宝支持陈霸先。冯宝依旧选择采纳妻子的意见,支持陈霸先,对他非常厚待,毫无疑问,这又是一个正确的决定,陈霸先不仅平定了叛乱,还取代南梁成了南陈的皇帝。永定元年十二月,冯宝去世,岭南一带失去了一位重要的领导者,顿时陷入混乱,这时冼夫人站了出来,安抚各个部族。】
  【数个州郡在她的安抚下恢复了平和安定,由此可见冼夫人的手段与名望,岭南地区多亏了她的支撑,这才不至于生出大乱子。永定二年,陈霸先已经称帝,冼夫人深知岭南不能脱离中央控制,至于这个中央是梁还是陈,其实不重要,何况陈霸先的确有这个资格。这次,冼夫人派出了她的儿子冯仆,那年不过九岁,她让陈仆带着其余部族的首领们前往丹阳郡觐见陈霸先。】
  刘彻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南梁已经亡了,也不必执着于前朝。”
  冼夫人与那些朝臣勋贵不一样,他们若是飞快投靠新朝,自然让人唾弃,毕竟他们享受着荣华富贵,怎能毫无风骨。
  但冼夫人只要能保证岭南归属于中央统治,这个中央姓什么反倒不重要。
  最重要的,还是让岭南长久掌握在自己人手里,而不是像其他地方一样脱离控制。
  朱元璋哼道:“冼夫人是贤妻良母,我的皇后也辅佐我良多!”
  马皇后虽然不能领兵上阵,但她坐镇后方,安抚百姓以及将士们的家眷,也不比冼夫人差。
  马皇后失笑道:“陛下怎么还攀比起来了?人各有所长,冼夫人能够亲身上阵,我却不能,有什么好比的?”
  李世民想起妻子的早逝,心里难受:“若观音婢能走在我后头,我也不必担心儿孙担不起这江山。”
  长孙皇后不能像冼夫人一样打仗,但做皇后乃至于太后都是很够格的。
  【此行不仅仅是岭南各族朝见皇帝,也有很其政治意义,这代表着岭南各族向陈霸先投诚,并决定依附陈朝,陈霸先果断任命冯仆为阳春郡守,算是接受了冼夫人的投靠。太建二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他不仅自己谋反,还要拉别人下水,他把冯仆骗到高安,想拉他入伙。冯仆让人将这件事告知了冼夫人,虽然冯仆是冼夫人的儿子,但冼夫人并没有因此动摇,而是说:“我为忠贞,经今两代,不能惜汝,辄负国家”。】
  【意思是她家已经做了两代的忠臣,不能为了她的儿子就背叛国家。于是,冼夫人选择与欧阳纥撕破脸,她率兵击败叛军,生擒欧阳纥,立下了大功。冯仆也算是命好,有这么一个厉害的母亲,不仅被封为信都侯,还被加授为平越中郎将,担任石龙太守一职。陈朝皇帝对冼夫人的儿子这么慷慨,对待冼夫人也是如此,冼夫人则被封为为中郎将和石龙太夫人,一干仪制都向刺史看齐。】
  嬴政心中也不由生出几分钦佩,冼夫人这样的女子,的确称得上女中豪杰。
  没有因为儿子受制于人便背叛朝廷,破坏大局,无论男女都是可造之才啊!
  为了公义放弃私利,这就是他想要的臣子,李斯虽好,但他的选择让他无法接受。
  杨坚说道:“陈朝对待冼夫人这般厚待,大隋又怎能亏待她?”
  冼夫人神情有些惆怅:“我历经几朝,效忠过三个不同的朝廷,什么没见过,可想起这些往事还是……”
  她住了嘴,没有继续说下去。
  过去的就不要再提了,她现在应该想的是如何让岭南变得更好,与朝廷更加紧密。
  【虽然冼夫人身为女子却能得到朝廷正式册封的官职已是难得,但我还是觉得,如果能把给冯仆的封赏给冼夫人,或许更名副其实一些。虽说女子立功,朝廷赏赐她的丈夫子女是惯例,但丈夫子女有时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却沾了妻子母亲的光,对女子本人似乎有些不公平。不过现代人的思想与我们不一样,他们或许觉得,赏赐他们的儿女也是一样的,男子立功也可以封妻荫子。】
  【毕竟古人都希望后世子孙可以衣食无忧,因此我只是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事还要看冼夫人怎么想,或许她也觉得赏赐儿子很好,不在乎这些身外之物,也算是为了后代子孙增光添彩。这种事还算正常,但那些逼迫寡妇殉葬,借此得了好处的人,以及明初那些依靠家中女子殉葬得到朝天女户身份的人,就是彻头彻尾的小人了,将自己的富贵建立在家中女儿身上,让人不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