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死因之谜

  【柴荣刚登基的时候,刘崇就勾结辽朝,当算趁后周权力更替之际占点便宜,一开始的确占了上风。谁知柴荣御驾亲征,摁着北汉军队痛揍一顿,北汉大败,刘崇本人狼狈逃脱,此战后周大获全胜,刘崇不久后去世,其子刘钧即位,尊辽朝皇帝为父皇帝。赵匡胤几次进攻,都因辽朝皇帝出手相助而失败。】
  刘钧笑容凝固,我就是一个小角色,不至于公开处刑吧?
  父皇帝……原来没有最丢人,只有更丢人!
  刘彻呼吸急促:“父皇帝……?”
  踏马你能有点骨气么?!
  父皇帝,这个称呼无关民族,放在哪里都是奇耻大辱,你是怎么做到如此理直气壮的?
  卧槽你就算丢脸也别顶着我大汉的国号啊!
  嬴政:???
  在大秦,除了先王,还没人能让他叫父亲!
  李世民:“……”
  他倒是没让突厥那帮子人管他叫父皇帝,但他的地位与父亲也没什么差别,他压根儿不能理解刘崇是有多大的脸,居然能做出这种事?
  人与人的道德底线居然有如此大的差距!
  赵匡胤脸色不佳:“要不是辽朝,我怎会无功而返!”
  他看不上北汉的德行,太丢人了。
  【赵匡胤并不是半途而废的人,开宝九年,赵匡胤准备第三次进攻北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赵匡胤在这个时候突然驾崩。但北汉并没有因此逃过一劫,两年后新帝就率兵灭掉了北汉,皇帝刘继元投降,也是好事一桩。毕竟北汉国内压迫严重,盛唐时的北汉地区有二十多万户的人口,北汉灭亡时只有三万多户。】
  李世民心里十分不悦。
  虽说世事无常,大唐在那时已经衰落,北汉自立也不是什么最大恶疾的事情,可北汉既然自立,享受臣民供养,就该好生治理才是。
  盛唐尚且有二十多万,居然能掉到三万多?这落差未免太多了。
  河东人士:6,合着我们少了十多万户是吧?
  刘钧挠挠头:“哎呀,打仗哪有不死人的,这世道这么乱,有什么稀奇的……”
  北汉宫人:陛下,稍微有点厚颜无耻了。
  【赵匡胤的死似乎是柴荣当年的旧事重演,都是在准备出征的时候突然去世。只不过相比柴荣在外病重,回到都城才驾崩的情况,赵匡胤的死称得上是猝不及防,而且充满谜团的。有人推断他早已有生病的迹象,只是那天正好到时候了,但最广泛的一种说法自然是为人所害,那么杀害赵匡胤的凶手是是谁呢?大家可还记得在黄袍加身的戏码中出场过的晋王赵光义,同时也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灭北汉的那位宋太宗。】
  (这里的问题不是赵匡胤有没有把赵光义当作继承人,而是赵光义到底有没有杀兄)
  赵匡胤:???
  卧槽,我出身未捷身先死?赵光义疑似是杀兄夺位?!
  他沉下脸,命人召晋王入宫。
  赵德昭沉默了,这还不如他是个废物呢!
  亲爹再严厉,那也是亲爹,叔叔上位那可就不一定了。
  虽说赵光义是个不错的叔叔,可权力会改变一个人,赵德昭身为皇位的有力角逐人,太祖皇帝的亲子,赵光义真的不会忌惮么?
  如果说父亲真是被赵光义所杀,那就更糟了。
  亲兄长都杀,杀他这侄子岂不是轻而易举?
  晋王赵光义大惊失色:“这是谁说的,会害死人的!”
  惊恐的同时,他心里也有些不安,我不会那么禽兽吧?!
  他说他是无辜的,兄长会信么?
  赵光义设想了一下,欲哭无泪:“肯定不会信啊!”
  虽说兄长是很看重自己啦,传位给自己也不是没有可能,但问题是他即位的这个过程必须是光明正大且毫无争议的。
  本来兄长突然驾崩就足够突然了,如果未来他是晋王而不是皇太弟,又没有遗诏证明,他杀兄的嫌疑是很大的!
  谁知道兄长心里会怎么想?他本来有即位可能,这下子没有可能了!
  李世民被人说多了自家骨肉相残的丑事,看别人家的就格外舒爽。
  刘彻漫不经心地说:“弟弟即位?这赵匡胤也没儿子?”
  弟弟也行,至少比妻子的侄子名正言顺。
  【开宝九年,某一天的清晨,赵匡胤被发现在万岁殿驾崩,死因不明,正史只有寥寥几笔的记载。你要是放在普通人家,某天早上突然死了人,旁人可能会猜测是不是猝死或者急病之类的,但这种事发生在皇帝身上,事情顿时就变得不一样了,尤其是皇帝的亲儿子没能继承皇位,反倒是弟弟做了皇帝,整件事情不由得浮现出一股阴谋的气息。】
  赵匡胤下意识摸了摸自己的身体,他不会有什么病吧?!
  皇后宋氏大惊失色,忙命太医去给官家诊脉。
  皇帝是她的依靠,可不能有什么闪失,最让她惊恐的是,为什么是晋王登基,难道他真的——?!
  赵德昭沉吟,其实父亲传位给晋王是有可能的,晋王被封为开封尹,这是储君的待遇。
  可父亲似乎也没有放弃培养自己,这是为什么?
  父亲心里究竟在想什么?
  李世民说道:“这要是没问题,我不信。”
  皇位向来是父传子,兄传弟少而又少,但也不是没有可能,毕竟赵匡胤所在的五代十国看上去很乱,出于对家国稳固的想法传位给弟弟似乎也有可能。
  刘彻奇道:“怎么突然就死了,也不说一下死因?”
  这死法看上去就不太正常!
  【很多人都会猜测,是不是晋王赵光义为了皇位,谋杀了他的兄长。当然,这种说法也不是我们瞎编,在宋朝就有这种猜测了,不少史料都记载过,当然都不是正史,当天晚上赵匡胤召赵光义进宫,旁人都没听到说了什么,中途有人看见烛影晃动,还有斧子击物的声音,当天晚上赵匡胤就驾崩了,宋皇后马上让人把赵匡胤的第四个儿子赵德芳叫进宫,虽然赵德昭年纪更长,但宋皇后更偏爱赵德芳。】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