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海禁政策

  朱元璋说道:“这小子,胆子倒是很大,任命宦官也就算了,如此庞大的一支船队,若路上有个万一,可就是人财两空了!”
  燕王不明所以,还以为朱元璋在责怪他,唯有朱标含笑看着这一幕,心知老四这是暂且逃过一劫了,但仍不能算是高枕无忧。
  嬴政诧异地说:“原来海对面还有这么多的国家么?”
  他问底下大臣:“若给你们一支船队,可能到达海外?”
  大臣面露迟疑地说:“造船倒是容易,只是海上气候多变,方向未定,我朝船只即使在海上航行,恐怕也找不到海外的国家。”
  言下之意,就是什么也捞不着,白跑一趟。
  刘彻对此颇感兴趣:“朕倒也想效仿这位皇帝,若能宣扬我大汉国威,叫海外都响彻大汉的名声,那就再好不过了。”
  但如今最要紧的不是海外,陆地上的麻烦都没有解决,哪有功夫去海外?
  朱棣慨然大笑:“好,郑和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下西洋不是小事,必须由最稳妥的人来负责,现在看来郑和果然是最合适的人选。
  郑和亦是激动不已,他成功了,没有辜负陛下对他的信任!
  【永乐五年,郑和奉命护送各国使节回国,开始了第二次下西洋之旅,访问了占城、暹罗、爪哇和苏门答剌、柯枝和古里等国,明朝使节册封古里王,在当地刻石立碑。到锡兰时,郑和曾向当地佛寺布施了许多财物,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这块石碑现在还存在于世。此后郑和几次下西洋,直到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明仁宗,他宣布停止下西洋,任命郑和为南京守备,率下西洋的明军也改成镇守南京。】
  朱棣:“……”
  他幽幽地看向大儿子,朱高炽尴尬地说:“爹,下西洋虽是好事,可耗费的钱财都不是小数目,为了节省开支,儿子也只能暂停下西洋一事。”
  朱棣也知他说得有几分道理,告诫道:“国库紧张,节省是应该的,休养一阵也好,只是不可忽视了对外来往。”
  朱高炽满口答应。
  朱元璋默默算了算,心中复杂,老四活了六十五岁,也算长寿了。
  【郑和精彩的表现不止于航海,他在军事上也颇有才能。一个叫陈祖义的海盗袭击了郑和的船队。郑和识破了他的阴谋,带兵剿灭海盗五千多人,烧贼船十艘,俘获贼船七艘,生擒海盗陈祖义等几个贼首。访问锡兰山国时,锡兰山国王企图谋害郑和的船队,郑和察觉以后离开锡兰山国,返程时,国王贼心不死,把郑和骗到国中,派五万士兵围攻船队。郑和趁国中空虚,带领两千官兵突袭王城,生擒锡兰山国王及其家眷,军事才能也是不俗。】
  李世民惊讶地说:“这郑和也真是个人才!”
  一个宦官,出使西洋已是难得,竟还能领兵打仗,若每个宦官都是如此,他也不介意委以重任!
  朱元璋面露欣赏。
  郑和此人有大才,最重要的是忠心耿耿,与其他乱七八糟的宦官不一样。
  搞笑的是,据说郑和还从海外带回了传说中的麒麟,但实际上这也不是什么神兽,只是海外的一种动物,名字叫长颈鹿。
  朱棣:“……”
  所以说我把一个普通动物当做了麒麟?这未免太丢人了!
  【宣德五年,明宣宗朱瞻基派郑和出海,这是最后一次下西洋,有记载称郑和在返航过程中去世,这位被世人称为“三保太监”的华夏伟大的航海家最终在海上长眠。正统元年,明朝停止下西洋。天顺二年至三年,太监福安寻思一些奢侈品都不够了,几次向朱祁镇请求重开下西洋一事,便于采购黄金,朱祁镇拒绝了这项提议。】
  下西洋还是被停止了么……郑和面露怅然。
  陛下能交托给他这样的重任,已是他三生有幸,不该不知足的。
  朱棣长叹:“我是真不想听到朱祁镇此人的名字,总疑心他要坏事。”
  朱高炽呐呐不敢言。
  【郑和虽死,他的名字却在史册长存,而他远赴西洋的壮举也永远被世人所记住。近代,梁启超称赞他“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孙中山也说“乃郑和竟能于十四个月之中,而造成六十四艘之大舶,载运二万八千人巡游南洋,示威海外,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至今南洋土人犹有怀想当年三保之雄风遗烈者,可谓壮矣。”】
  【郑和下西洋远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扩大了以明朝的朝贡体系,对东南亚的繁荣和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对亚洲各国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郑和下西洋比其他航海家早了近百年,郑和船队的庞大规模也是世所罕见。】
  郑和一愣,眼睛慢慢睁大,呆立良久后竟泪如雨下。
  他入宫的时候,何时想到自己竟有这样的造化?郑和也是有志向的,但这志向在他进宫后就已经破灭了,他原以为自己就要一辈子伺候贵人,却猝不及防地成为了自己梦想中的那个人。
  真真是死而无憾啊!不,他可不能死,他还要为陛下出使西洋!
  想到这里,他心中振奋不已,浑身都充满了干劲!
  有不少宦官见状羡慕不已,出人头地,名留青史,这是多少人毕生的追求啊!
  朱棣感慨道:“郑和配得上这样的评价。”
  【可惜的是,虽然明朝官方与海外诸多往来,但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防止倭寇以及军阀余党,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禁止百姓赴海经商,也限制外国人到明朝经商,朝贡除外。永乐年间,朱棣虽然命郑和下西洋,但放开的也只有国家之间的朝贡贸易,民间禁止私自出海的规定还是存在。】
  【由于倭寇之患层出不穷,海禁政策也越来越严格,直到隆庆年间,明朝才允许百姓出海通商,海禁也逐渐废弛。海禁政策或许能保护国内安定,但从长远来讲并不是明智的举动,一味的封锁,只会阻碍中外交流发展,国家渐渐落后于他国,不适合长远发展。】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