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论粮食高产的方法

  日子过得很快,一转眼又进入了夏天,到了该收麦子的季节。
  因为李家那三千亩地耕种的晚些,虽然追了不少的有机肥。但是成熟还是晚一些,但是长势颇好。
  好在严青青打算下一季种棉花,需要先进行育苗,正好可以错开这个时间差。
  不过李向平从丁员外手里买来的那一千亩地倒是按时收割了。
  因为用了有机肥,麦穗显得尤为的饱满。产量自然也比别家要高不少。
  这可把李向平高兴坏了,跟他同品级的农官们得知了这个消息后都要求去李家地里进行观摩学习。
  这天凌县令应大家伙的要求,带领他们去李家未收割的麦地考察。
  李向平更是一大早就带着阿三出发了。
  他们到的时候凌县令带着几个农官已经在那里等着了。
  李向平下了马后赶紧跟凌县令行礼,凌县令见状笑着说道:“行了,咱们都这么熟了,哪里来的这么多虚礼。
  诸位大人可是等了你很长时间了。”
  李向平闻言赶紧又向大家伙告罪道:“诸位,真是对不住了,让大家久等了。
  我这就带大家参观一下我们家的庄子。”
  说完对着大家伙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李向平一边走一边给大家伙介绍这个庄子。
  这三千亩的庄子在丞阳县绝对算是数一数二的了,庄子里的长工到处可见,而且各个笑的合不拢嘴。
  他们虽然不是佃户,但是庄子里收成好,主家高兴工钱也会给他们开的高高的。这是当初他们来做工时李向平许诺给他们的。
  就算不额外给他们开工钱,他们也是高兴的,因为都知道跟着李家做工福利待遇好。
  明昭硕人前几天刚让人给他们发了高温补贴。
  当时他们听了简直是惊呆了,他们活了大半辈子,居然头一次听说什么高温补贴,说白了就是想方设法的给他们送银子啊。
  这样的主家他们怎么会不爱戴呢。
  他们也都知道李向平是个和善的人,见到他带着几个一看身份就不凡的人前来参观,都极有眼力劲的给他们让开了道路。
  遥遥望去这三千亩金灿灿的麦子颇为壮观,也煞是好看。
  其中一个平时跟李向平不太对付的农官酸溜溜的说道:“你们家是不是走了什么大运,为什么什么好事都让你们家占了。
  明昭硕人一年多的时间官至三品诰命,你小子也是八品农官。
  你们家各项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不说,就连你们家的麦子长势都这么好。
  让人不嫉妒都不行啊。”
  其实这人说的是实话,不仔细琢磨还不知道,一仔细琢磨吓了一跳,李家这两年发展势头确实很猛。
  不过只有李向平知道他们家能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他们有个好娘,是他们全家付出全部的心血换来的。
  到现在有许多事情她娘还亲力亲为呢,那本就不该是一个三品诰命做的事。
  不过这些李向平并没有向他们解释,他娘说过既然付出了就安心的享受这些成果就可以了。不必向外人解释。
  倒是凌县令开口说道:“本官带你们来是参观李大人家的庄园的,是向他学习如何能把庄稼种这么好的,不是让你们来攀比嫉妒的。
  你们同样是农官,而且比年纪论资历你们都比李大人要老,也没见你们培育出来的庄稼有多好。
  与其有这个闲心在这里说风凉话不如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做不出政绩来的重要。”
  凌县令几句话说的这些农官面红耳赤的。
  因为农官不需要经过层层选拔,他们大多数是家里出钱捐来的小官,同样是八品,但是含金量跟李向平这个皇帝钦封的八品可是差远了。
  凌县令的几句话让他们再也不敢多说废话。
  另外一位王姓农官见气氛尴尬,笑着打圆场道:“对,对,对,我们今天就是来向李大人学习的。
  李大人家的庄稼长势确实比其他家的都要好,无论是以前的土豆地瓜,还是现在的小麦,我们想着肯定是有诀窍的。
  如果能把这方法推广开来,对咱们大燕的百姓也有莫大的好处,李大人也是功德一件不是。”
  凌县令听了这话脸色才缓和了一些。
  李向平闻言笑道:“王大人说的是,本官也是有这个打算的。
  只是如果要呈报给县令大人必须要有准确的数据才行。
  而且目前我也只是在实验中,这不刚有了一点成绩,就邀请诸位大人前来参观了。”
  凌县令听了更是点点头夸赞道:“你如此谨慎是对的,毕竟这是关系到民生的大事。”
  随即李向平带他们参观了一圈庄园,他们是越看越觉得震撼。
  如果家家户户种的粮食都这么高产,那他们大燕朝压根不存在饥饿问题了。
  这次凌县令率先开口问道:“李大人说说吧,你家的麦子为什么长势这么好?”
  李向平笑道:“其实想要麦子长得好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如果现实的条件达不到我们就要自己创造,无非有三个关键点,一个是土地的肥力要够,另外一个就是防止虫害。再一个就是风调雨顺。
  但是很多土地,哪怕是良田在种了几年庄稼后肥力都会大大下降,粮食减产。
  到了季节虫子也需要繁衍,会来啃食庄稼。
  要想风调雨顺更要靠老天爷赏脸。”
  李向平这话说的包括凌县令在内都点点头,他们都是农官对这方面肯定是有所了解的。
  但是接下来李向平的话让他们感到了震惊,只听他说道:“其实土地的肥力是可以人为改变的,肥料也是可是经过一系列的发酵制作出来的。
  另外除虫也不仅仅是靠人力捉虫,前期也可以做一些措施防止虫害的。
  当然除了这两点外,水利也是很重要的,咱们大燕老百姓大多是靠天吃饭。
  风调雨顺时咱们收成可能多一些,但是遇到旱涝天气恐怕就不行了。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多雨时的水储存起来,等干旱时再排水灌溉呢。
  这就是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
  李向平的话说完就见诸位大人震惊的看着他。
  要是他所说的这些东西都能人为改变,那地里的粮食想不高产都难。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