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事情

  清查田亩,虽然几经波折,但总算是得以推行。
  可朱由检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坏消息,一个接一个的报到了京师。
  原本归降的蒙古人,突然发生暴乱了。
  为了统治归降的蒙古各部,朱由检由东向西,设置了四个都司管辖。
  大宁都司,就是原来洪武年间设立的大宁都司,又修筑了大宁城为总兵驻地,总兵官为宋伟
  万全都司,就是原来九边之一的宣府镇,只不过管辖区域变大了,总兵官为王世忠。
  绥远都司,在山西镇、大同镇以北,在原来归化城的基础上加以修筑,为总兵驻地,总兵官为杜文焕。
  安北都司,管辖西北一带的蒙古部落,在亦集乃重新修筑亦集乃城,为总兵驻地,总兵官为祖大弼。
  四个都司管理漠南漠北的蒙古部落,一部分迁移至长城附近,编户齐民。剩下的,给他们划分牧区,谁也不能不能越界。
  同时,给蒙古各部提供盐、衣物等生活用品,以及部分粮食和铁器。
  虽然大明朝内部粮食还紧巴巴的,但是,为了有效的统治蒙古各部,该出的还是要出的。
  当然了,不能白给,蒙古各部交税得向大明交税。
  草原上没什么好玩意,那你就拿牛、羊、战马抵税。实在是穷的部落,就是拿老鼠皮交税也得交。
  蒙古人那穷的,裤子都露着腚呢。
  他们也不愿意打仗,反而是很得意现在的状态。
  本来都好好的,可是万全都司管理下的两个蒙古部落突然造反了,杀了驻守的明军,向漠北逃窜。
  朱由检派人过去一查,发现是宣府总兵王世忠过于欺压蒙古人了,而且他还私自克扣原本配发给蒙古人的物资,从中谋利。
  你对蒙古人是好是坏,这个不打紧,只要不出太大的乱子就行。
  但是,你克扣物资,这就不行了。
  朱由检便让军法部长新建伯王先通亲自领宪兵团至万全都司,将宣府总兵王世忠枭首示众,并传首九边。
  同时,让大同总兵何可纲、陷阵营主将孙应元率军北上,剿灭造反的蒙古部落。
  阵仗弄的很大,有点杀鸡用牛刀的意思了。但却不得不这么做,因为朱由检怕这两个造反的蒙古部落冲击宣大总督孙传庭。
  为了更有效的统治漠南漠北的蒙古部落,同时也是为了防范将来的沙俄,朱由检便责令宣大总督孙传庭,在漠北择址再修筑城池,以做军用。
  孙传庭亲自率军北上,还真发现了一合适之地,那就是忽兰忽失温。
  忽兰忽失温附近有河流,水草相对充沛,就是这个地方,太远了一些。
  当初明成祖朱棣北征蒙古时,就在忽兰忽失温与蒙古人发生大战。
  这个地方,气候条件相对而言还可以,孙传庭便上疏在此地筑城、驻军,继而有效的管理漠北的蒙古部落。
  虽然后勤压力大了点,但朱由检还是答应了。
  现如今忽兰忽失温的城池修筑了一半,因为天气寒冷,暂时停工了,等到开春天暖和了再动工。
  而孙传庭本人,因为这一来一回的,太麻烦了,再加上这里囤积了大量物资,需要人看守,他就没有回来。
  明史有言,传庭死,大明亡。
  朱由检是真怕孙传庭出点什么事,便派出了大军前往。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震慑蒙古各部。你有了委屈,可以告诉我,我想办法给你解决。
  要是我没给你解决,那你再造反也说的过去了。
  可现在你直接就杀官造反就。那这事怎么可能完的了呢。这个例子,可不能开。
  再一个原因,就是朱由检有意让明军去刷刷战绩,给军官和士兵一些功劳。
  去蒙古平叛的军队刚一开动,东瀛都司又来了奏报。镇守九州总兵官左都督陈洪范,因久戍觖望,恣其下淫掠,军队发生哗变。
  东瀛都司,也就是半个日本,现如今分为三股势力,福王朱常洵,镇守东瀛总兵官宁远伯李尊祖,东瀛巡抚兼布政使、按察的使马士英。
  藩王、勋贵、文臣,三者相互制约,彼此制衡。
  同时,又有内廷派过去负责开采金银矿的太监、以及锦衣卫千户所从旁监督。
  东瀛都司的军队,绝大部分都是卫所。卫所就像一根根钉子一样,扎进东瀛。
  除了卫所的军队之外呢,还有一些机动兵力。
  因为卫所的士兵要维持各地的治安,遇到战事不可能大规模的抽调,以免倭寇残余势力反扑。
  整个东瀛都司的兵力,除了巡抚马士英管辖的之外,分为四个部分,一部由镇守东瀛总兵官宁远伯李尊祖统领,驻守京都附近,以和北方的德川幕府对峙防御,这也是兵力最多的一部。
  一部由陈洪范率领,镇守九州岛。一部由谢尚政率领,镇守四国岛。一部由罗岱率领,镇守石见银矿。
  此次哗变的,正是镇守九州岛的陈洪范。
  卫所的士兵,倒还好说,都在当地成家立业了,卫所中的士兵不少都娶当地人为妻,有的人还生了孩子。
  有些人在大明,可能还娶不上媳妇,现如今在东瀛娶妻生子了,日子过得还算滋润。
  可是机动部队的士兵就不一样了,他们不像卫所兵一样在当地安家,他们的家眷大部分都在大明,时间一长,难免想家。
  虽然驻守士兵是轮换的,但是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轮换,总得有人继续驻守。
  而九州总兵陈洪范这个人,历史上,这个被称为南明的秦桧。
  南明弘光朝时,弘光帝升左懋第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与左都督陈弘范、太仆寺卿马绍愉出使北京,不过陈洪范却投靠了清军。
  到了北京,左懋第知道与清军谈判无望,便提出最后一个请求,去祭拜崇祯皇帝,但也被拒绝。
  随后使团望着近在咫尺的崇祯皇陵却不能祭拜,皆痛哭流涕。
  使团行至天津时,投靠清军的陈洪范密奏多尔衮,让他扣留使团,只放他一人南下。
  结果,使团被截住押往北京看押,期间清军多次派人劝降,左懋第宁等人死不降。
  其中,清军就派了洪承畴来劝降,结果洪承畴被左懋第骂了个狗血喷头。
  此鬼也,洪督师在松山死节,先帝赐祭九坛,今日安得更生?
  多尔衮更是亲自来劝降,使团中大部分人都迫于淫威投降了,唯独左懋第等六人誓死不降。
  后,左懋第一行六人被押赴刑场,临行刑之时,清军再次派人劝降,条件也很优厚,谁要是投降,就封王。
  左懋第不为所动,说出了八个字,宁为南鬼,不为北王。
  这一幕,仿佛南宋文天祥一般。
  左懋第、陈用极、王一斌、张良佐、王廷佐、刘统,六人不屈被杀。
  行刑的刽子手,也是痛哭流涕,久久不肯动手。
  清末的戊戌六君子,为人所传颂,可左懋第等六人却鲜为人知,他们并不比戊戌六君子差多少。
  与左懋第等人的慷慨赴死、以身殉国不同,陈洪范回到南京后,大肆散布清军将要南下的消息,但马士英却并没轻信。他还离间黄得功与弘光帝,但弘光帝也未轻信。
  弘光政权覆灭之后,陈洪范奉清军的命令四处劝降,在杭州就劝降了潞王朱常淓。
  因此,陈洪范被人称为秦桧。
  唐王朱聿键为此差点没打死他,也就是被太监高起潜跪着求情劝住了,不然朱聿键真就能把他给打死。
  朱由检本着,历史上发生的事,与现在无关,不能因噎废食。
  就像洪承畴,虽然这个人遗臭万年,但是,不能否认他的能力,该用人的时候就用,照样把他重用他。
  陈洪范这个人,行伍出身,经验丰富,朱由检最初用他时,表现的很好,忠心耿耿,事情办的也漂亮。
  朱由检也就没计较陈洪范在历史上的污点,仍然用他。
  没想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陈洪范还是闹出了事。
  不过很快就被平定了,陈洪范本人身死,跟随他哗变的士兵,也尽皆伏诛。
  朱由检刚刚放下东瀛都司的奏报,王承恩就走了进来,“皇爷,内阁首辅李国普求见。”
  “让李阁老进来吧。”
  “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