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六位栋梁,打入大牢

  马超立刻领旨出去安排。
  诸葛亮心中一动,六路大军似乎并没有让刘封感到丝毫的压力。
  “至于这其他几路……”
  黄忠一抱拳:“老臣可退一路!”
  “嗯……”
  刘封点点头:“夏侯渊走的是阳安关,此地险峻,易守难攻,黄老将军可使交州军驻扎关隘,只守不攻。其若强攻,便可伏击,若其不攻,万不可出击。夏侯渊见我军不出,日久必退矣!此一路无忧也!”
  黄忠抱拳道:“老臣遵旨!”
  当即领命安排。
  “魏延!”
  “在!”
  刘封想了想:“至于这南中兵犯四郡,可使你领一万兵马,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孟获其心多疑,若见疑兵,必不敢进,此一路亦无忧也!”
  魏延拱手道:“臣遵旨!”
  也跟着出去了。
  赵云拱手道:“陛下,那臣守哪一路!”
  刘封摇摇头:“云叔嘛,你还是去抵御匈奴吧,我于凉州常剿匈奴,知那左贤王身边已无大将,军心不齐,皆乌合之众!你带上两千精兵,还有那些鸣犊乡勇和长安民夫,于阴平设伏足够抵御。以一路也无忧也!”
  赵云一抱拳:“臣遵旨!”
  立刻出门整兵。
  谈笑间,六路大军竟已拒四路。
  诸葛亮心中越来越震惊。
  他震惊的不是刘封能拒六路大军,而是刘封拒六路大军的方式与他心中所想大同小异。
  “至于这孟达一路……”
  刘封看看法正,又看看李严,最后目光落在诸葛亮身上:“孟达其家眷尚在我手,其又与孝直正方有旧,这样,丞相麻烦你好好措辞,拟书信一封,劝劝孟达,然后使孝直或正方抄写一份,以做亲笔。孟达必然拖病不出,此一路亦无忧矣!”
  诸葛亮瞳孔剧烈收缩,此刻他攥着袍袖中早已写好的书信,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丞相……”
  “哦,臣、臣已拟好……”
  刘封不吝赞许:“丞相果然厉害,料我于先。”
  当即让法正李严联名书信一封,命人寄与孟达。
  刘封点点头:“六路已平五路,剩东吴最后一路,容我亲自平之!”
  果然,六路大军亦没能阻挡刘封报仇之决心。
  可众人仍暗暗担忧。
  “另外,我已下诏,命张飞领大将军一职,与大司马关羽共守涪陵。关平代司隶校尉,与关兴张苞二将,领大军屯于紧要之处,为各路救应。此六路大军,有何惧哉?”
  诸葛亮已然明白,新皇帝并非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国命生死一线之际,仍能做出如此理智的应对,莫非自己的担心多余了?
  李严拱手道:“陛下,如此放手固然可拒六路,但若还反击,怕是……捉襟见肘啊!”
  “我使大司马,大将军皆于涪陵布防,汝还不知我意吗?”
  众人都明白,陛下是下定决心抵住孙权一波进攻之后,立刻反击伐吴!
  但现在,真的不是时候啊!
  法正抬起头:“陛下,您真的马上要伐吴吗?”
  刘封英俊而冷漠的脸庞人看了有种触目惊心的心疼!
  接着,他点点头,下了他登基后的第一道正式的圣旨!
  “朕,登基后的第一道圣旨!”
  众人赶紧屈膝下拜:“吾皇万岁。”
  刘封目光深邃而忧郁,语气平淡而坚决:
  “令汉嘉王刘禅为皇太弟,朕若身死,禅弟即刻继位。由丞相孔明辅政!”
  法正大惊,他没想到,陛下竟以这种方式,回答了他的问题。
  诸葛亮更是目瞪口呆,刘封竟以这种方式表达了伐吴的决心。
  秦宓拱手相拜:“陛下,臣请陛下延缓伐吴。”
  刘封抬眼看向秦宓:“你难道不知,那东吴与我有杀父之仇?”
  秦宓一头磕到底:“臣知道,可现在国力颓弱,恐经不起大战也!”
  法正也拱手道:“陛下,臣向来恩怨分明,知东吴之仇必报!然当下国力衰弱,恐不宜动兵也!”
  刘封点点头,语气淡然道:“还有谁,还有谁反对朕伐吴?”
  李严拱手道:“臣也不希望陛下现在伐吴!”
  李恢也说道:“陛下,现在真的不是时候啊!咱们再等两年!”
  张松拱手下拜:“请陛下收回承命,陛下年纪轻轻,怎可此时立储?”
  费诗说道:“国命垂危,的确不宜大动兵戈也!请陛下三思!”
  诸葛亮此刻却沉默不言。
  而孙乾红着眼不说话,他知道公子的脾性。
  刘封点点头,冷漠道:“来人!”
  一声令下,陈到率一队铁甲冲入堂中。
  刘封看了看法正、又看了看费诗、秦宓、李严、张松,李恢!
  这些人多与他有旧,甚至相交甚密。
  而此刻刘封看着他们,眼中却看不到半点情谊。
  “将法正、费诗、秦宓、李严、李恢、张松六人打入死牢,待朕伐吴归来,亲监斩此六个不义之徒!”
  “喏!”
  铁甲立刻上前,将六人拿下。
  孙乾大惊,他做梦都没想到刘封竟然做出如此匪夷所思的事!
  “陛下,你要干什么?”
  而这六人更是大惊!
  在他们看来,刘封已经完全被仇恨冲昏了头脑。
  只有诸葛亮抬起头,他好像明白了什么。
  “陛下,不可伐吴!”
  “陛下,三思啊……”
  “陛下,再等等,再等等啊……”
  六个人被铁甲卫士拉了下去,竟还在大声劝着刘封。
  孙乾急得直跺脚:“忠嗣啊,你糊涂了吗?”
  此时此刻,他不顾犯上之罪,甚至想舍命骂醒刘封。
  刘封看了看泪眼婆娑的孙乾,并没说什么。
  “忠嗣啊忠嗣,你……你身为皇帝,怎可意气用事!他们只尽臣子之道,劝谏于你,非大过也,怎可打入死牢?快快下令将他们放回!”
  刘封点点头:“公佑先生,法孝直身体不佳,需要调养,还需要你常带太医令进牢中与他医治。”
  “这……”孙乾懵了,他好像从刘封的话中听出了别样的意味。
  而这时,刘封转头看向诸葛亮,眼眶中含着泪水:
  “丞相,我知你忠,亦知你仁!阿斗若交给丞相,我无比放心……”
  诸葛亮也含着泪:“陛下……”
  刘封继续说道:“此六人乃东州派或益州派领袖,皆为栋梁之才,然你若当政,恐有人阳奉阴违,诏令短缺,不服管束。我若归来,必赦免六人,并下罪己诏,使其官复原职。
  然……我若身死,阿斗称帝,丞相当政,则可将其六人一一赦免重用,此六人必感激丞相和阿斗,彼时令行禁止,必唯丞相马首是瞻。”
  诸葛亮闻言,已泪如雨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