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计中计

  刘封明白,江东派任何一臣前来,不活剐都是轻的,但唯独诸葛瑾前来,却不可伤其半分。
  只因他是丞相胞兄。
  刘封站于堂上,冷冷的看着他,语气阴沉冷酷:“子瑜先生,汝主孙权害我父皇,与我有不共戴天之血仇。今孙刘联盟已断,汝还有何脸面来我汉中吊丧?汝可知,汝若非我家丞相之兄,便早成我刀下之鬼!”
  刘封这话对诸葛瑾已经相当客气。
  诸葛瑾无奈的叹了一口气:“大公子……”
  抬头又见刘封已身着龙袍,以备加冕之礼,赶紧跪地施礼:
  “啊不,陛下!吴王相逼,在下也是没有办法啊!他知换旁人前来,必被陛下杀之,这才逼我前来,如今吾之家小皆被困于建业……”
  说着,诸葛瑾竟失声痛哭起来,眼睛望向一旁的诸葛亮,诸葛亮却是一脸爱莫能助的表情。
  刘封冷冷一笑:“既如此,他着先生为何来啊?”
  诸葛瑾拱手一拜:“陛下!吴王知大错已犯,心求弥补,愿归还整个荆州六郡,及交州各郡,以重修盟好,共抵曹操!”
  刘封冷然笑了笑,知其前来修盟是假,只为探听虚实。
  诸葛瑾虽与诸葛亮是兄弟,但毕竟一心向着自家主子。
  既如此,不如将计就计。
  他点点头:“可以,但光有这些还不够。”
  诸葛瑾说道:“哦,吴王倒是有言,但有要求尽可提之,只要能做到,他一定全力以赴。”
  “我只需吴侯拿来三样东西!”
  “哪三样东西!”
  “第一样,吕蒙之头!第二样,陆逊之头!第三样,孙权之头!”
  “这……”
  诸葛瑾面露无奈之色:“吴王乃一国之主,怎可……”
  刘封一字一句的说道:
  “孙权若舍不得自己那颗头颅,也罢,只需掘出孙坚之墓,将其父孙坚之头割下,送与汉中来,于我父墓前做牲祭,以替代自己的头颅,我便信其诚心!否则,吾必血洗江东,到时这三样东西,我一样都不会少拿!”
  “啊??”
  诸葛瑾大惊失色,孙权若真将自己父亲从墓中挖出,割下头颅给人做祭品,那打都不用打了,东吴政权自己就完犊子了。
  不过他想了想,又道:“吾此行为使,实非所愿,乃吴侯相逼。今若如此复命,全家老幼必亡矣……”
  说着,竟掩面而哭。
  刘封点点头:“既如此,看在丞相面上,我便帮你一次。强行将先生扣押于此,相必孙权不会为难先生家眷。”
  然后看向诸葛亮:“丞相,你以为如何啊?”
  诸葛亮一脸无可奈何:“也只有如此了。”
  当即安排诸葛瑾与蜀汉官员一起,参加刘封的登基大典。
  诸葛瑾观此登基大典未见关羽张飞,心中暗暗疑惑。
  便问旁边的诸葛亮:“二弟,怎不见关张?”
  诸葛亮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这关张……”
  他眼珠一转,忽然很警惕的看着诸葛瑾:“兄长,缘何忽然问起此事?”
  诸葛瑾说道:“为兄就是随便问问,你不方便说,不答便是。”
  诸葛亮“喔……”了一声,想了想,说道:“其实,这关张二位将军被……陛下派往别处了。”
  “登基大典不参加,却被派去别处?”
  “是也!不信你问旁人!”
  “这……”
  诸葛瑾怎能去问旁人,问了谁又能理他?
  他皱眉思索片刻,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我信也!”
  按刘封的要求,登基大典从俗从简,凡受伤重病官员,皆允请假休养,这更让诸葛瑾疑惑。
  本来三日的登基大典,一日便完成,刘封戴上冕冠享百官朝拜,正式称帝。
  他未改元建新,仍续章武。
  祭天起誓,待攻入长安洛阳,天下已定之时,方改年号。
  目的便是让刘备的年号一直持续到天下平定。
  引申的意义是让父亲也能“看到”这三兴大汉的壮美景象。
  待大典结束,众官员散去理事。
  诸葛瑾来到诸葛亮房间,来了也不说话,就是一个劲的哭。
  诸葛亮心疼问道:“兄长何故如此!”
  诸葛瑾说道:“吾被软禁于此,吾全家老幼必亡矣!”
  诸葛亮疑惑:“兄既被强留,非兄之过,孙权又有何理由害兄之家眷?”
  诸葛瑾流着眼泪着急道:“吴王说了,限吾一月,若不能归,便杀吾之家小。如今来之于途十余天,回去还得十余天,今不走之,恐来不及也!”
  诸葛亮大惊:“哎呀,吴王无耻也!”
  诸葛瑾抓着诸葛亮的手:“二弟,你当初流落江东,险被周瑜所害,便是为兄藏你于农舍之中,又暗中将你送回荆州,如今为兄有难,你可要袖手旁观?”
  诸葛亮很为难的叹了一口气:“我若放你,那刘封安能饶我?”
  诸葛瑾道:“刘封素来重兄弟之情,你又身居高位,他断不会因你救兄而害你!”
  “这……”
  “二弟啊,为兄家眷命悬一线,今实无他法!看在乔儿的面上,你就帮帮为兄吧!”
  诸葛乔是诸葛瑾的亲生儿子,却因诸葛亮无子而过继给了诸葛亮。
  这是多大的恩情?
  接着,他竟给诸葛亮跪下了。
  诸葛亮赶紧搀扶他起来,咬咬牙:“也罢,我便拼死帮兄一遭!”
  当天夜里,诸葛亮便使亲兵,送诸葛瑾出城。
  诸葛亮站在城楼,见诸葛瑾策马扬鞭而去,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他知道,刘封为父报仇的决心自己是劝不住了。
  但庆幸的是,刘封并不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样子。
  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守孝的这些日子,他认真的向自己请教如何观测天时气候,如何布置和破解各路阵法,如何利用五行八卦……
  他学得极为认真。
  和当初那个有点吊儿郎当的刘封判若两人。
  难道,伐吴真有胜机?
  有归有,可太险了!
  无论如何,还得去劝一劝,不管怎么说,先解决内部矛盾。
  可刚走不远,黄权风风火火的赶来:“丞相啊,大事不好!”
  “怎么了?”
  “可靠信报,曹贼联合六路大军欲袭我益州。咱们大汉,危在旦夕啊!”
  诸葛亮心惊:“哦,哪六路?”
  “第一路,乃曹魏大将军夏侯渊,率大军十万,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我西川!
  第二路,乃鲜卑王轲比能,率十万鲜卑兵,从旱路取我西平关!
  第三路,乃南胡左贤王刘豹,率十万匈奴军自汉阳南下我武都郡。”
  第四路,乃叛将孟达,征十万大军南下袭取我汉中!
  第五路,乃王孟获,雍闿反叛蜀汉,带兵十万,攻打我蜀郡、永昌、牂牁、越嶲四郡!
  第六路,乃吴王孙权,率大军十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陵城,直取我益州啊!”
  诸葛亮本来听六路大军要来挺惊恐的,但听清了这六路大军的来路,却笑了。
  黄权问道:“丞相缘何发笑?”
  “此六路大军皆无虑也!正可以此六路大军劝陛下暂不伐吴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