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 世子之位

  法正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便开始付诸于实际。
  他没有直接去和刘备摊牌,而是准备找几个刘备的亲近谋士共同商议,然后一起劝进。
  你看别的事作为臣下暗通商议容易受到主公猜忌,但这种事绝对不会。
  越是聪明的主子就越懂得在该糊涂的时候糊涂。
  等你们安排完了,我再勉为其难一上任,来个“实非所愿也”。
  那叫一个舒坦。
  这种事怎么操作法正那是再明白不过。
  首先他想到的是张松,那是老伙计了,这事跟张松一说,张松当即拍大腿同意!
  自从刘备入益州后,他终于领了一郡之地,成了西川腹地最重要的广汉太守。
  刘备对其也是礼遇有加,每每相见,必遥出相迎,可比在刘璋手底下办事舒坦多了。
  本来献益州就是大功,如果劝进有功,那功劳可就大的没边了。
  必须劝!
  当然,光是他们两个人还是不够份量,还得拉拢几个,下一个目标是黄权。
  本来嘛,黄权颇为瞧不起他们哥俩,为啥?
  就因为俩人和孟达帮刘备夺取了刘璋的益州,认为两人卖主求荣,非忠义人士,不愿与之为伍。
  然而这两年和刘备的相处,黄权的想法已然发生了改变。
  一开始他对刘备非常不屑,甚至刘备几次三番亲自登门拜访他都闭门谢客。
  后来避无可避了,又想到人家已妥善安置刘璋,这才勉为其难出门相见。
  可现在你再看看。
  黄权张口闭口不离刘玄德,言语间提到刘备都双眼放光,赞不绝口,神情充满了敬佩和崇拜。
  在他看来,刘备便是世间仁德的典范,作为臣属能与刘备共事,那简直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
  所以让他跟着一起劝进,绝对半点毛病都没有。
  果然,两人把这事和黄权一说,黄权表现得比这俩人都着急:“哎呀,玄德公乃世间仁者,又是皇叔,今曹魏僭越称王,皇叔怎可不王!二位找我就找对了,走走走,咱们一起去劝进玄德公!”
  张松赶紧拦住:“不可,人还不够。”
  法正也阻拦道:“是啊,既是劝进,当多找几个人才是!”
  黄权点点头:“也是。”
  三人接着找李严,李严也欣然同意,但他看法是咱们不能光找益州派和东州派这边的人,还得联系联系凉州、交州和荆州那边的人。
  劝进,最好得哪里的代表都有,才说明刘备是众望所归,不便推辞。
  凉州人少,交州不便。
  便先考虑荆州这边的,那都是刘备亲信,有张飞诸葛亮庞统刘封等人。
  距离他们最近的就是庞统。
  法正便带着几个人去见庞统。
  然而听到这个消息的庞统并没有马上同意。
  他沉思良久,对几个人说道:“说实话,我也早有此意,但我怕一件事。”
  法正好奇:“你怕何事?”
  庞统摇着羽扇无奈的笑了笑:“我怕主公问我,士元,吾既已为王,当立世子,你说,当立何人为世子?”
  一句话,所有人都怔住。
  一众聪明绝顶的谋士面面相觑,这一刻竟然都哑巴了。
  他们原本没想到这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真把这个问题抛到桌面上,才发现这个问题有多难回答。
  庞统摇头叹气:“所以你们去劝吧,我是不知如何回答。”
  说着,竟摇着羽扇走了出去。
  一众谋士坐在一起都皱眉不语。
  还是法正先说话了:“是啊,我们不能光劝进,主公问起来的时候,当有应对才是。庞士元说的没错,咱们应当吧这个问题想明白再去劝进。”
  这时,黄权板起脸说道:“其实也不用想,这属于主公家事,主公愿意立谁就立谁,哪有咱们做臣下的讨论的余地。该劝进就劝进,这事啊,不要多想。”
  李严摆摆手:“此事当然是主公家事,但主心里既有想法,有时却不便说出来,我们又当如何?”
  法正问道:“此话何意?”
  “打个比方,加如主公说:我想立大公子刘封为世子!那么他就是真想如此吗?”
  一句话,除了黄权,几个人都愣住了。
  平心而论,大公子功劳盖世,刘备大半个天下都是他打出来的,而且父子情深有目共睹。
  大家也相信大公子刘封有能力把这偌大的事业撑起来,
  把刘封立为世子合情合理,而且更能提现刘玄德胸怀宽广,大仁大义!
  可是,这是他真实的想法吗?
  另一个有可能成为继承人的人,是今年刚刚七岁的刘禅,那是他的亲生骨肉。
  若代入其中,自己是那个父亲,一边是能力超强的义子,一边是自己亲生儿子,你会选择哪个?
  相信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个答案。
  但也相信答案绝不会只有一个。
  或许,作为臣子,大可以以主公家事为由推个干净,把烦恼留给主公。
  可如果,主公真的选了大公子,却心里暗想立小公子,那未来咱们将会走向何处?
  主公会不会找机会杀掉功勋赫赫的大公子?
  一旦大公子身死,主公背负诛杀功勋之名,咱们这支队伍又将面临怎样的局面?
  每个人都没说,但都想到了。
  而此刻心里又都不忍面对一个事实,作为父亲,心底终究更向着自己的亲生儿子。
  这时,李严沉思着说道:“在下倒觉得,主公为体现其仁德于天下,必立大公子,问及我们,我们可劝他立小公子,因为这才是他心中所愿啊!”
  黄权冷哼:“汝勿要以汝之心,度主公之腹!主公之仁德,非汝心所能够揣测。”
  李严坦然道:“人之常情,天经地义,我也是为主公着想。”
  张松心中一痛,微微皱眉:“可这未免于大公子不公?”
  李严立刻反驳:“这未尝不是对大公子的一种保护,免得主公日后改变主意,置他于何地?又置主公于何地??”
  想想功勋卓着的大公子与世子之位无缘,几人都感到心痛,但仔细想想,人家李严说的也未尝没有道理。
  倘若大公子忠勇盖世,却无进位之心,那咱们胡思乱想的这些,岂不是杞人忧天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