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名震大汉文坛

  面对周瑜的质问,孙权心里暗骂:刘封啊刘封,你这个无耻之徒,当初船头,孤一时冲动订那口头之约,你怎还当真了?
  不仅当真了,还编了个顺口溜让小孩传诵,气杀我也……
  但现在不是纠结这些的时候,看着周瑜一脸让人心疼的眼神,孙权咬咬牙……
  “不诚之人,与猪狗何异?”
  他终究不愿成为自己口中的“猪狗”。
  “区区一个江夏,孤……孤给他便是!”
  “啊???”
  周瑜睁大了眼睛,那一刻,他“噔噔噔”的退后几步,手抚摸胸口,呼吸急促,表情似有扭曲。
  那表情仿佛在说:主公,难道你忘了我们当初从黄祖手里夺下半个江夏,花费了多少国力?
  你咋给赌没了?
  鲁肃赶紧扶住周瑜,老实人都忍不住埋怨了:“主公,你与他做此赌做甚??”
  孙权感觉脸上发臊,事实上,按照当时的局面来说,他打下合淝的难度,要比刘封拿下南郡的难度低得多。
  当时曹贼重兵多在襄阳樊城,合淝驻兵不多,谁曾想会是那样一个结果???
  “孤……孤一时气糊涂了而已,公瑾莫急,孤定帮你要回嫂夫人!”
  “不可!”
  周瑜几乎从牙缝里崩出这两个字,他愤怒的摇摇头:
  “小乔不过一妇人耳!江夏乃江东门户,钱粮富足,易守难攻。断不可因一时冲动,废我国家大事!”
  周瑜此刻浑身颤抖,但仍然首先考虑国家大事,鲁肃看他这个样子,是既敬佩又心疼。
  “可孤确实……”
  “国家大事,重如泰山,当以书凭为证,岂可口头订约?吴侯既没和他签订书约,当不作数也!”
  “那岂不是让那孔明笑话孤……出尔反尔?”
  这时候,鲁肃深深的叹了一口气:“我观孔明,也并不像非要江夏不可,只是我提到小乔,他才提起此事。”
  “哼,定是那刘备不想归还小乔。诸葛村夫便借船头赌约,堵住我东吴的嘴!”
  “是啊公瑾,这事千错万错都是孤的不是。”
  周瑜说道:“主公无需自责,乃中刘封孔明之计也!”
  孙权心中一暖。
  到这个时候,周瑜竟还能替自己说话,真大格局也!
  又想起这前日子总怀疑人家有拥兵自重的嫌疑,又觉得多有不妥。
  “公瑾,那你说此事如何处理?”
  “江夏万不能割让,只是……”周瑜闭上眼,无奈的说道:“吾暂不提夫人便罢……”
  “公瑾……”孙权也心痛了:“刘封此人,夺人妻妾,辱杀我东吴也!我不杀他,誓不为人!”
  “吴侯不可!”鲁肃赶紧阻止:“我只知吴侯恨那刘封,但当下曹操一家独大,孙吴两家合力方能抵住曹操,倘若主公杀了刘封,孙刘必然决裂,到时候曹操趁我两家相争,再从中渔利,逐一吞灭,到时候就什么都晚了。”
  “可这口气,孤咽不下……”
  “主公,子敬说的有理!”周瑜努力的缓和了自己的情绪:“然,要杀刘封未必我们动手!”
  “公瑾可有何计?”
  周瑜仔细想了想,说道:
  “主公,现在刘封陷落许昌,被曹操所用!然而其毕竟是刘备义子,曹操对其定然既是喜欢又防备!我们只须差一舌辩之事出使许昌,对曹操晓之利害,劝其杀了刘封。如此一来,曹操必与刘备中下血海深仇,待曹刘两家兵戎相见,我东吴再从中渔利,到时候便大事可期也!”
  孙权心头一震:“好,可差何人?”
  “华歆可为使臣!”
  孙权点点头,当即命人叫来华歆,一番叮嘱之后,让其去许昌游说。
  故而,在曹操举行铜雀台大宴时,华歆刚出使到许昌。
  而此时此刻,众文人墨客纷纷“交卷”,曹操命人一一朗诵,大多都是赞颂丞相劳苦功高,周公吐脯的赞美文章,更有暗示曹操功盖寰宇,可以荣升大宝的试探性文章,当然也有与铜雀台无关,只赞颂大汉的文章。
  昭姬夫人的诗也是感激丞相和刘封公子救其母子出胡的事迹,诗中描述了其在胡地的悲惨遭遇,又描述了出胡之日的心中的喜悦。
  感人至深,心怀崇敬,在所有人的心里,这都是一篇没有差评的佳作。
  这再往后诵读,最令人震惊的,当属曹植的《铜雀台赋》,而这其中最后几句:
  同天地之规量兮, 齐日月之辉光。永贵尊而无极兮, 等君寿于东皇。御龙旗以遨游兮, 回鸾驾而周章。恩化及乎四海兮, 嘉物阜而民康。愿斯台之永固兮, 乐终古而未央!
  ……
  歌颂曹操的功劳与日月同辉,堪比做东皇太一般无限的寿命,甚至隐隐的把汉献帝比做龙旗,他曹操乘天子才能坐的銮驾周游四海,施恩于万民。
  这虽然没直接说曹操荣升大宝,但其中的意思已经昭然若揭。
  一半的文士大声叫好,三分之一的文士沉默不语,还有部分文人摇头叹息。
  但每个人心中都不得不承认,此篇赋单从文采上来说,堪称神作。
  便是所有歌颂大汉的文章加在一起,也压不过曹植写一篇美赋。
  曹操很满意,他环视台下,观察着每个人的反应。
  这时候,读到刘封的文章了。
  当读到“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时,曹植微微撇嘴,似有不屑。
  是啊,人家歌颂父亲的词藻何其华丽,再看看你,平铺直叙,毫无亮点可言。
  但读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众文士开始点头称赞,曹植的表情也变了,变得多少有些凝重,他调整了一个姿势,认真听起来。
  再往下:“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整个铜雀台都安静下来,所有文人墨客都仔细听着,仿佛描述的是大汉这些年经历的风风雨雨,至今飘摇欲坠,每个人都能体会到一种极致悲伤的情绪。
  蔡文姬在此掩面而哭。
  但马上话锋一转:“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所有人的表情又产生了微妙的变化,把刘备治下的荆州民生富足,春景盎然,百姓欢乐的景象完美呈现在每个人的面前。
  曹植微微点头,听得愈发投入。
  最后,当读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时,和很多心怀大汉的臣子都产生了共鸣,好多人都默默的流下了眼泪。
  就连荀彧眼眶也微微有些泛红。
  当最后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出时,全场哗然!
  此时此刻,文章升华到铜雀台赋无法企及的一个境界和高度,全场文人都忍不住流着泪跟着附和!
  这篇绝世美文虽词藻不去铜雀台赋华丽,但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兴国之志,却远胜过曹植的铜雀台赋。
  说刘封公子胜之,一点不为过!
  就在一刻,刘封这个名字深入天下文人士子的心中。
  孙乾大赞:我家公子好文采也!
  此刻曹植的心完全转变了最初的看法,他觉得他会嫉妒刘封,但并没有,更多的是羡慕和敬佩。
  此时此刻,他只想邀刘封入他的书房,二人饮酒作诗,不做他事。
  而曹操闻听此作,心中有些复杂。
  曹植罗列天下丽句美藻,堪为凤彩鸾章的绝美之赋,在这篇忧国忧民,去国怀乡的文章面前,就显得有些轻佻和浮夸了。
  此时,当即决定取之前三,将刘封,曹植,蔡昭姬的文章篆刻于铜雀台上。
  至此,刘封之名,彻底响彻大汉文坛,成文化名人了。
  有人将他和曹植并称为封植双绝,共为建安文学之翘楚。
  而此时此刻,许昌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两位旷世高人正在进行着一场堪比青梅煮酒的精彩绝辩!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