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流寇的计策

  孤狼并未因受到这突袭来的两箭影响,反而这射来的两箭激起了他的愤怒。
  而那个戴白毡帽的流寇见箭矢不中,直接丢弃角弓,拿起长枪,疯狂地策马冲来。
  孤狼便也不甘示弱,迎头赶上。
  两人在交错的瞬间,孤狼的铁锤猛烈地砸在对方的长枪上,让对方手臂颤抖,长枪直接落在地上,而他自己几乎要掉下马来。
  这流寇非常顽强,即便如此,他还是要拔出腰刀再次冲来。
  就在这时,“大花”赶到,手上的火铳冒出闪亮的火光,直接在流寇的胸口破开一个大洞。
  那流寇低下头看了看自己的胸口,眼里露出不可思议之色,随即便重重摔下了马。
  此时,原本的十名农民军哨骑已有大半遭受重创,而孤狼及其夜不收都是毫发无损。
  其余的流寇见状不妙,有的转身逃跑,有的惶恐跪地投降。
  孤狼对逃跑者大声呼喊,喝令他停下,但他却充耳不闻,继续逃窜。
  于是,孤狼喝道:“老生!”
  “老生”跳下马匹,从背上取出鲁密铳,对准那个逃跑的家伙。
  “嘭!”
  那名逃跑的哨骑被一枪击落马下,整个冲突迅速解决,流寇十人中有八人伤亡。
  而孤狼他们却毫发无损,这双方实力有着巨大差距。
  那个戴白毡帽的流贼虽然有些本事,但也没能幸免于难,最终丧命于一把看似普通的手铳之下。
  其他几个中弹的流寇哨骑也很快死去。
  而那些中箭的则在地上痛苦惨叫着。
  孤狼他们迅速清理战场,也把他们给抹了脖子。
  此战还捕获了两个俘虏,以及十二匹马骡、一些武器和财物。
  然而,在他们身上,并没有什么甲胄。
  由于青牙军军规,流寇的首级不论进军功,所以对于这些敌人的脑袋,孤狼他们并没有割下。
  他们迅速收拾好战利品,并将俘虏绑在马上,悄然离开了现场。
  留下的只是寒风中逐渐冷却的尸体,和淡淡的血腥味。
  孤狼等人策马疾驰了数十里后,在一处山坡上停下来审问两名被俘的农民军。
  这两名士兵,一个是来自汝州府,另一个则是归德府人氏。
  他们都才加入了流寇不久。
  因为擅长拳脚功夫和骑术,而在军中担任骑兵角色。
  这次他们跟随那老营哨探出来侦查,却不料遇到了孤狼一行人,结果是全军覆没的命运。
  负责审问的是“大花”和“二花”,他们其实也是河南人,口音相似,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比较熟悉,因此由他们来审问这两个俘虏是最不错的。
  在审问的过程中,周边几人都在警戒。
  这里的地形十分有利,可以俯瞰周围的美景。
  孤狼手中的千里镜更是让他们能够随时掌握四周的动态,确保安全无忧。
  经过审讯,“大花”和“二花”已经从俘虏口中得知了流寇的具体计划。
  流寇是要打算在汝州附近伏击青牙军。
  原来,当青牙军与陈永福的部队离开开封时。
  李果、刘良翻、毫七药等流寇头目就已经得到了消息。
  由于开封城的防御漏洞百出,他们的密探轻易地获取了情报。
  于是,李果等人便开始策划伏击。
  他们决定用小股部队吸引青牙军的注意力,然后在离屯寨一带埋伏着一万步兵,在神屋山内隐藏了近三千“马军”。
  为此,他们还按照兵书,活学活用。
  计策分为几步。
  首先,用少量兵力引诱青牙军,沿途丢弃财宝,如果青牙军贪财而混乱,那么埋伏的步兵就会突然出击。
  根据以往的经验,没有官军不贪财的。
  当然,为了防止意外。
  如果第一步未能成功,他们还有第二步计划。
  佯装战败溃逃,引诱官军前方伏击区,三千马军突然杀出,形成双重包围。
  如此下来,官军必败。
  而按照官军的尿性,一旦先锋部队受到挫折,后续部队就会士气大减,其援救也将化为泡影。
  得知了情报之后,这两人也没有了利用价值。
  “大花”看了眼孤狼。
  孤狼点点头,做了个抹脖子的动作。
  “啊,啊!”
  两声惨叫后,这两个被俘的流寇就成了尸体。
  ……
  当天下午,汝州边境的西场庄。
  这里的官方道路与汝水相近,周围空旷无人,昔日的农田已荒废不堪。
  尽管此地带临近河流便于耕种,但由于常年遭受兵匪的侵扰,河畔的村庄常常成为他们的掠夺目标。
  为了避免各种匪患,附近的居民大多逃亡到了山区。
  山区的生活条件远比河畔地区艰苦,但为了生存,人们也必须要忍受这种苦难。
  天空中飘落的小雪花无法缓解地面的干旱,人的行走和马匹的奔跑都会扬起大片尘土。
  一阵如闷雷般的马蹄声从远处传来,伴随着滚滚尘土。
  一大群骑兵正朝着西场庄的方向疾驰而来。
  这支骑兵队伍行进时纪律严明,五人一排。
  前后相距十步,左右相隔两步,队与队之间相隔二十五步。
  骑兵们头戴铁尖盔,身穿镶铁棉甲,背上带着鸟铳,在马鞍套内还挂着长枪。
  在寒风的吹拂下,他们的铁盔红缨,鲜艳的大氅随风鼓动。
  一片炫目的火红色彩。
  在骑兵队列的最前端,一面巨大的“温”字旗帜格外引人注目。
  近一千名骑兵气势汹汹地奔驰在旷野上。
  每个军士脸上充满了锐气,散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精悍气息。
  “停止前进!”
  当他们快要到达西场庄时,温字旗下传来了一声号令。
  紧接着,中军的号角声尖利地响起。
  随着这个声音,一系列的喝令声从千总传到把总,再从把总传到甲长,最后传到伍长,迅速下去。
  滚滚前行的骑兵队伍立刻停了下来。
  “夜不收有报!”
  几匹快马奔到温字旗下,向张大春汇报了一些情况。
  张大春点了点头,下令道:“传令下去,全军休息!”
  随着命令传达,全体骑兵下马,坐在地上休息。
  或是喝水,或是拿出随军干粮。
  青牙军人纪律严明,即便下马休息,没有人发出任何喧哗声。
  遵守军纪,这已经成为每个青牙军士兵的本能。
  即使像张大春这样的性格大大咧咧之人。
  如今也依赖条例来进行战斗。
  此时聚集在张大春身边的,除了千总部的镇抚官外,还有一些参谋局的赞画等官员。
  青牙军采用牵线阵行军时,这些人员通常跟在张大春身后。
  不久之后,“孤狼”等五个夜不收,在张大春总内哨骑的带领下,进入了视线。
  随着他们一起而来的,是大量的战利品。
  将近三十匹马,声势浩大。
  青牙军的骑兵千总和步军千总,都有属于自己千总队的专门哨探。
  但是,这些哨探显然无法与夜不收这样的精锐哨骑相提并论。
  很快,孤狼五人来到了张大春面前,递交了他们的情报。
  留下了有关情报誊抄副本后,随即骑马离开。
  他们要去郏县,将情报再禀告给温越。
  “这些流寇真是胆大包天,竟然敢企图伏击我等的先锋部队?”
  张大春愤怒地道。
  这时,一个赞画拿出了一个精致的油皮卷筒。
  将里面的地图抽出展开。
  军中的各把总以及镇抚、军需等官员都围在地图周围,开始商讨对策。
  在青牙军中,镇抚官和军需官等人都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但在决定千总的军务方面,最终还是由千总官张大春来负责。
  这张地图是张大春出征时从情报局那里领取的。
  熊一扬的夜不收比青牙军提前多日到达郏县。
  他们对附近的地形进行了详细的勘测,并绘制了多份地图。
  “根据夜不收千总的情报,敌人在离屯寨附近设下了埋伏,先是用小股部队引诱我们,然后再用主力包围攻击,这种方式十分狡猾。
  “大人,而如今,离屯寨距离我等大军只有二十里地了,我们必须尽快做出对策。”
  说话的是参谋局一位赞画,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把总头衔的军官。
  青牙军的赞画大多是军人出身,通常是选择那些识字多、善于谋划的军官,进入参谋局,担任战时参谋的职务。
  由于青牙军的高识字率,大多数赞画都是武将。
  其中虽然也有一些文人参与其中,但他们主要负责一些文书工作。
  毕竟他们不熟悉军务,而且青牙军的按照条例,进行应敌的打仗方式,也不是他们短时间内能够适应的。
  另外一个把总点头道:“大人,根据情报,敌人的伏击部队有一万多人啊,不可小觑啊,我们是否先停止行军,向镇国将军禀告,等待命令?”
  “停个屁!”
  张大春怒道。
  在战争中,试探敌情和进行扰乱是先锋的用处。
  如果没有先锋,就如同一把没有尖的宝剑,无锋不利。
  只有配备了精锐的先锋,才能往往百战百胜。
  张大春抢得这先锋,正是意气风发之时,怎么可能因为前方有敌人的埋伏就退缩?
  由于张大春率领的是轻装骑兵,按照原本的计划,今天就能抵达汝州。
  然而,得知可能有流寇埋伏的消息后,他的计划被迫搁浅,这让他感到非常愤怒。
  然流寇主动寻衅,正合其心意,无需奔波便可决战。
  张大春视万余贼众如草芥,对其不屑一顾,坚信己军足以破之。
  青牙军素有严规,遇敌自有应对之策。
  经过和部属商榷。
  很快就已经已制定好了周详战术。
  张大春激励将士,大喊道:“我青牙军向来战无不胜,区区贼寇岂能阻我锋芒?诸君都是英雄好汉,今日之战,正是我们给建功立业的良机。希望诸君奋勇争先,显露我军威武之姿!”
  张大春虽然口无文采,不过这言辞颇为激昂,颇具煽动力。
  “喏!”
  铁甲锵锵,众将士哄然应命。
  “上马,继续前进!”
  激昂的鼓声中,军士们迅速翻身上马。
  钢铁般的马蹄声再次响起,大军如同波涛般滚滚向前推进。
  午后时分,大军抵达一个名为兴庄的地方。
  前方的侦察骑兵挥动黄旗发出警报,示意发现了敌情。
  根据传来的情报,前方大约有两三千敌人正忙于布阵,企图阻截先锋大军。
  张大春冷哼一声,果断命令:“保持前进,直接迎向他们!”
  丁总千队继续策马前行。
  不久后,视野中出现了密密麻麻的敌军身影。
  他们在一处荒废的村落附近乱哄哄集结,杂乱无章。
  通过手中的千里镜观察,张大春确认敌军数量大概有两千余人。
  从千里镜中可以看到,这些流寇大多是步兵,仅有少量骑兵,装备简陋。
  他们的头上有红巾或毡帽,只有骑马的那些人身上披着简易的罩甲或皮甲。
  那步兵中还有许多是老弱,缺乏护甲,手中仅持长矛。
  其中也有些看似是弓箭手的,他们身上则穿戴着更为完整的装备。
  张大春推测,这些人便是加入流寇的当地的官军了。
  在流寇的中军位置。
  高高飘扬着一面大旗,旗帜上赫然绣着一个格外显眼的“闯”字。
  “这就是流寇中,最近名声大噪的闯王李自成的部队?”
  张大春放下千里镜,嘴角勾起一抹轻蔑的冷笑:“一群乌合之众罢了。”
  侦察哨探已经环绕着这数千人的流寇快速侦查了一圈。
  回报说,在村落里并没有发现埋伏。
  而敌军的阵型由于地形限制,是摆放列阵在村落一侧和丘陵乱石之间的开阔地带。
  而要想通过这片区域,必须从敌军的阵地上强行突破。
  “看来这股流寇是真想要拦截我先锋大军了?”
  张大春命令道:“那就从正面破开贼阵,让他们瞧瞧我青牙军的精悍!”
  随着号角声和战鼓的激昂声起,军队开始按照既定策略行动。
  当接近敌军阵前两百步的时候。
  除了张大春自己和一些高级军官仍然骑在马上指挥外。
  其余的军士全部下马,开始按照预定计划行动。
  他们有序地组成一个大方阵,既能攻击也能防守。
  最前面的两个把队紧密排列,两侧又分下两个把队保护中军。
  而所有的坐骑都被集中起来,置于中军,保护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