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8章 深海鏖战

  十五世纪以前,各国战舰的动力来源主要是帆桨并用。
  也就是既有船帆,也有船桨。
  有风用帆,无风用桨。
  十五到十六世纪期间,人类对海洋认知的开始增加。
  他们发现海上基本不存在没风的情况,就算真的没风,战舰也可以借助洋流航行。
  于是各国战舰逐渐抛弃船桨,使用风帆作为战舰动力。
  到了十七世纪中期,只使用风帆作为动力的战舰成为主流战舰。
  战舰动力改革的同时,海战方式也在改进。
  中世纪时期(公元5-15世纪),海战的主要武器是船首金属。
  简单来说就是在船头包裹一块尖锐且凸起的金属,遇到敌船时用这块金属去撞击敌船的船身,使其受损漏水进而沉没。
  除了船首金属外,还有投石机,弓弩等远程武器,以及长矛,刀盾等近战武器。
  当时的海战战术也很简单粗暴,先用船首的金属冲角撞击。
  接下来,两船接舷。
  一部分士兵用远程武器压制对方,另一部分士兵用铁钩勾住对方船身,用力拉拽铁钩后面的绳子,将两艘船固定在一起。
  之后,士兵们拿着刀盾跳到敌船上进行白刃战。
  这种战术又称接舷战术。
  到了十七世纪中叶及以后。
  由于火器的长足发展,使得传统金属冲角撞击和接舷战术逐渐被抛弃,巨舰巨炮战术成为主流海战思想。
  说白了就是造大船,装重炮。
  在中远距离就把敌船击沉,不给对方近身肉搏的机会。
  这个战术从十七世纪中叶持续到二十世纪中叶,直至航空母舰崛才正式宣告巨舰巨炮时代的落幕。
  郑芝龙和郑家军是海盗出身。
  他们被诏安成为明军后虽然吸收了巨舰巨炮的思路,但是并没忘记接舷战术。
  以崇祯六年十月为例,已经归顺大明五年的郑芝龙率领水师在金门一带与荷兰人发生海战。
  此战郑芝龙使用接舷战术烧毁敌船一艘,俘获敌船一艘,荷兰人兵败撤退。
  所以在和尚可喜交战前,郑成功就明确了战术思路:远距离用火炮,近距离接舷肉搏。
  海面上。
  建奴水师的第一艘战船和明军最后一艘战船平行航行。
  建奴第一轮进攻虽然来十分凶猛,但是明军丝毫不惧。
  面对喷筒喷出的火焰,他们用竹竿挑起湿布进行阻挡。
  火砖来了就往上面盖湿衣服湿布,实在不行再浇水。
  前面的人刚中弹,随后就有人顶上去。
  其他人藏在船舷后面躲避攻击,并伺机发起反击。
  双方火炮轰鸣,弹丸箭矢纷飞如雨。
  大明战船上的舵工迅速打舵,向敌船靠拢。
  在距离敌船七八步时,一个明军将领冒着弹雨吼道,“扔钩子!”
  五六手持铁钩的明军迅速站起身,在甲板上助跑一段距离后,用力抛出了手中的铁钩。
  铁钩划过海空,落到建奴战船的船舷内侧。
  紧接着士兵们拉动铁钩后面的绳索,钩子死死勾住敌方船舷。
  “快来人帮忙一起拉!”在士兵的招呼下,几十个明军冲上去拉绳子。
  在人力的作用下,两艘船距离越来越近。
  七步...六步...五步...
  建奴士兵很快意识到了明军的战术,他们一边用各种远程武器攻击,一边手持腰刀探出身子去砍铁钩后面的绳子。
  铛铛!
  腰刀砍在绳子上,火星四溅并发出刺耳的金属声。
  “绳子里裹了铁,砍不断,得用火...”
  不等砍绳子的士兵把话说完,明军火炮射出的弹丸便把他的身体射穿。
  滚烫的鲜血从伤口中涌出,顺着船舷一直往下淌,滴在海水里化为虚无。
  硝烟弥漫中,两艘战船已经舷接舷。
  拽绳子的明军急忙把绳子固定好,跟着其他士兵发起了冲锋。
  “杀!”第一批士兵手持刀盾,纵身跃入敌船。
  建奴士兵虽然放下喷筒火砖拿起了冷兵器,但是仓促应战的他们根本不是明军的对手。
  一个八旗兵刚举起刀试图反击,结果被一个明军用刀砍在了肚子上。
  在海上作战的水师士兵几乎不穿甲,就算有甲胄也是身穿藤甲头戴藤盔或者竹盔。
  只有部分将领才会穿含铁的盔甲。
  毕竟海上潮气重,含铁的盔甲极易生锈。为了防止生锈需要在每次穿戴后用油脂擦拭,而油脂的价格十分不菲,普通士兵根本消耗不起。
  没有甲胄护身的八旗兵直接被划破了肚子,五脏六腑伴随着血液一股脑地掉在甲板上。
  现场惨不忍睹。
  “砍死这帮狗日的!”第二批明军登上了建奴战船。
  他们迅速扩大战线,把八旗兵逼向战船另一侧。
  此时八旗兵也已从慌乱中缓过神,他们捡起甲板上所有可用之物,朝登船的明军发起了反击。
  一个明军见没人注意,伸手从甲板上捡起一个喷筒,用火绳点燃后对准了建奴战船的船帆。
  火焰和浓烟轰的一下窜向空中,将船帆点燃。
  风助火势,火趁风威。
  船帆很快被烧出一个大洞,并且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大。
  形势岌岌可危。
  这艘船是尚可喜船队的首船,其他战船排成纵队跟在这艘船后面。
  由于这艘船被明军用铁钩勾住了船舷,被迫和明军的尾船成为一体。
  建奴战船在北,明军战船在南,两艘战船挡住了原本的航道。
  其他战船只能从两侧绕行。
  从北侧绕行的建奴战船怕伤到友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船上厮杀。
  从南侧绕行的建奴战船用火炮,喷筒以及火砖攻击明军战船。
  明军战船很快燃起了大火。
  正在厮杀的明军对此毫无察觉,朝着敌船上的八旗兵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杀!”
  轰!
  东方的海面上传来火炮声。
  随着绕过去的建奴战船越来越多,海面上的炮声也越来越密集。
  硕大的炮弹在空中急速划过。
  有的偏离目标,坠入海面,溅起巨大的浪花。
  有的砸破船舱,给敌军战船造成了致命伤。
  还有一些炮弹洞穿人体,血雾一片。
  两支舰队在海面上展开了厮杀。
  远距离用火炮。
  中距离用铳,用弓箭,用喷筒。
  近距离接舷白刃战!
  尚可喜的船队有二十四艘战船(之前被明军烧了一艘),郑成功只有十五艘战船。
  面对近一倍的敌人,郑成功很快有些不支。
  他一边指挥作战一边看向东南方向的海面。
  郑鸿逵就在那里!
  “二叔怎么还不来支援?”郑成功又急又恼。
  大将洪旭站在旁边解释:“大人别急,海上情况复杂,不是想来支援就能来的。”
  郑成功无奈,只能硬着头皮死战。
  远处观战的商船开始瑟瑟发抖。
  如果郑成功败了,他们将成为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
  跑?
  商船载重大,根本跑不赢战船。
  战斗持续了很久,就在尚可喜打算趁着优势发起总攻时,南边的海面上驶来十艘悬挂郑字帅旗的战船。
  “是明军援军!”负责侦查的士兵大喊。
  尚可喜一愣,开始犹豫是战还是退。
  支援郑成功的是郑鸿逵。
  双方刚一交战他就分出十艘战船迂回驰援。
  可惜这十艘战船遇到了洋流。
  好不容易脱离洋流后,立刻最快的速度冲向战场支援郑成功。
  看着海面上焦灼的战事,明军来势汹汹的援军,尚可喜心生退意。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