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3章 夏完淳

  “夏允彝...”崇祯轻声念了几遍。
  夏允彝是几社六子之一,也是几社的创始人之一。
  他有一个儿子名叫夏完淳。
  夏完淳九岁便能诗善词,有神童之誉。
  历史上父子二人在满清入关之际投身入伍,起兵抗清。
  那一年,夏完淳十五岁。
  兵败后,夏允彝拒绝满清的召降,自杀殉国。
  夏允彝死的方式很特别,他命令兄、子、妻妾家人在岸边观视,自己独身一人走到水塘中间。
  水很浅,只到达夏允彝腰部。
  他先是从容地和家人告别,然后将头埋入水中活活呛死。
  夏允彝选择用这种悲壮的方式殉国。
  夏完淳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悲痛之余坚定了抗清的信念。
  永历元年。
  夏完淳被捕,押往南京受审。
  他在南京遇到了劝降的洪承畴。
  在民族大义面前,夏完淳不但没有投降,还将洪承畴痛骂了一顿。
  随后,夏完淳被杀。
  那一年,他只有十六岁。
  父子二人的表现堪称读书人之楷模。
  崇祯晃了晃脑袋,收回思绪。
  他盯着吏部尚书邱瑜说道:“邱瑜。”
  “臣在。”
  “拟旨,让夏允彝担任钦差大臣一职,旨意送达后立刻前往扬州彻查,不管此案牵扯到谁,都要查清楚,查明白,还百姓和官员一个公道!”
  “臣领旨。”邱瑜转身回吏部拟旨。
  邱瑜离开后,崇祯又有些后悔了。
  他怕王之心因此被抓住把柄,导致无法继续抄家。
  想了一会后,崇祯摇了摇头。
  他的担心太多余了。
  夏允彝固然擅长断案,但王之心是何许人也?
  大明东厂提督!
  如果大明朝现在还有阉党的话,那么阉党的头子就是王之心!
  他要是被夏允彝抓住把柄,这东厂提督不要也罢。
  旨意经过层层审批后被制作圣旨。
  在制作圣旨的同时,崇祯让王承恩拟了一道中旨送往南京紫金山脚下。
  他要派兵保护夏允彝。
  当天傍晚前,旨意离开北京以每天六百里的极限速度送往杭州府和南京。
  崇祯二十一年七月初四清晨,送圣旨的来锦衣卫抵达杭州府。
  接完圣旨送走锦衣卫后,夏允彝回屋命人收拾行李。
  夏允彝的妻子盛氏叹了口气:“老爷,南京的案子先后死了三个人...就连太子殿下的伴读太监丘致中都落水淹死了。”
  “婆婆妈妈的,你到底想说什么?”夏允彝白了一眼盛氏。
  盛氏壮着胆子说道:“老爷,别说扬州府了,整个南直隶现在也已经变成了是非之地,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要不...还是上书辞官吧!辞官能活命,去了性命难保。”
  “荒谬!”夏允彝猛挥衣袖,“全都是妇人之见!陛下遇到难处让我前去断案是我的荣幸,岂能知难而退?”
  “老爷我...”
  盛氏还想说些什么,被夏允彝挥手打断:“不要再提此事,否则别怪我无情。”
  盛氏立刻闭嘴。
  正收拾行李的功夫,一个俊朗少年从外面跑了进来。
  他身穿蓝色儒服,腰间系着暗红色蛮纹角带,头罩网巾,身材适中五官端正,给人一种意气风发的感觉。
  进屋后他直接来到夏允彝身边躬身施礼:“父亲,听说您要去扬州府查案?”
  夏允彝看向夏完淳:“怎么?你也要劝我辞官?”
  “孩儿不敢!”夏完淳急忙说道。
  “这还差不多!”夏允彝欣慰地拍了拍夏完淳的肩膀:“不要被困难吓倒,事在人为!”
  夏完淳点了点头,犹豫片刻后说道:“孩儿想跟着父亲一起去扬州府。”
  “不行,绝对不能去!”不等夏允彝说话,盛氏立刻阻拦,“扬州府太危险了,去了会有生命危险。”
  “母亲,我就要去!”夏完淳耍起了犟脾气。
  盛氏气得直跺脚:“管不了了,真是越大越管不了了,这事别跟我说,去跟你娘说!”
  盛氏不是夏完淳的生母,他的生母是陆氏。
  由于陆氏是妾,所以按照当时的规矩,夏完淳对盛氏称母亲,对陆氏称娘。
  “等等,”夏允彝抬了下手,一脸阴沉的盯着夏完淳问:“你为何要去扬州府?”
  “孩儿要帮父亲查案。”
  “怎么帮?”夏允彝继续问。
  “开矿案错综复杂,想要查清绝非易事。孩儿的意思是从两头入手,父亲大人从明面上查,孩儿从私下里查,到时候把所有证据和线索合二为一,定能梳理清楚。”
  夏允彝的脸由阴转晴,他拍着夏完淳的肩膀笑道:“不愧是我夏允彝的儿子,竟然能和我想到一起。”
  “父亲过奖了!”
  “我让人帮你收拾行李,你去和你娘告别吧。”夏允彝吩咐道。
  夏完淳躬身施礼,去旁边的屋子和自己亲生母亲告别。
  离别总是伤感的,在盛氏和陆氏的哭声中,父子二人踏上了征程。
  在离开杭州府地界前,夏完淳和夏允彝分别。
  夏允彝走官道住驿站,夏完淳走小路住客栈,二人一前一后抵达南直隶地界。
  刚进入南直隶,百余全副武装的士兵挡住了去路。
  这些士兵穿着老旧甲胄,手中的腰刀和弓箭看不出利器的光芒,给人一种杂牌军的感觉。
  “来者何人?竟然阻拦钦差大人的队伍,活的不耐烦了?”随行的士兵纷纷拔刀举铳,全神戒备。
  “敢问是去扬州府查案的钦差夏大人吗?”领头的将领问。
  “是,你们是何人?”
  “在下孝陵卫指挥使梅春。”
  “孝陵卫?”听到这三个字后夏允彝有些诧异。
  孝陵卫是明孝陵(朱元璋陵寝)的守卫部队,在编制上既不属于地方卫所,也不归兵部管辖,而是直属于大明皇帝。
  初次设立于洪武十年,当时满编五千六百人。
  经过近三百年的变迁,孝陵卫只有二百多人。
  “你们不在紫金山守卫孝陵,来此作甚?”夏允彝问。
  孝陵卫指挥使梅春深施一礼:“我等奉陛下中旨前来保护夏大人的安全!”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